【心靈健身房】如何調適友誼的轉變?(中)

以社會新鮮人之大學學生時期的友誼關係為例

◎李岳庭(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每個人都在獨一無二的路程上前行,速度、方向及道路都不一樣。隨著地域及重心的差異,加上不同的發展,這些因素交互編織,反覆影響新鮮人的自我生命狀態,進而讓大學時期的友誼成員,感受到彼此關係的生疏、隔閡及斷層。

當老朋友重聚,我們常常透過詢問近況來彌補這些斷裂,同時,回憶過去的共同經歷來加強我們的友誼。友誼持續用不同的方式延續,如同處於納普(Mark L. Knapp)和范潔利斯提(Anita Vangelisti)2009年提出關係互動的「階梯模式」中之親密、變異、受限等階段,反映從大學時期的密切互動到畢業後個人重新探索和調整思維及行動的過渡。

有的想法會如同完形治療學派創始者波爾斯(Fritz Perls)的完形祈禱文:「你是你,我是我。如果偶然地我們發現彼此,那很美好;如果沒有,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這是一個好的態度及心態!面對現實,接受並尊重個人獨特的生涯選擇及發展,珍惜過去曾經擁有的,若雙方有意願,就繼續經營,要是沒有辦法的話,也接受成為生命中美好的養分及回憶。

無論友誼是否持續,大學時期建立的友誼對個人成長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友誼可能隨著時間改變或減弱,但那些美好的回憶和共同成長的歷程永遠都會是珍貴的。這些友誼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異,這種包容和理解是我們成熟成人的一部分。

許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都希望延續大學時期的友情,並尋找機會重聚。即使面對地理分隔,一旦交流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仍會盡力維持這段關係,期望透過定期見面或其他形式的聚會來保持聯繫。然而,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最終能夠維持深厚友誼的,往往只有少數摯友。

獲得這樣的摯友是值得感激的,因為真正的友情建立在雙方共同的願望之上。如果只有一方願意付出,這樣的關係可能不會健康,甚至無法實現。現實中,友誼的經營受到時間、空間和個人成長等因素的影響,有時即使雙方都有意願,但由於現實的限制或個人能力的不足,友誼可能會暫時中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強求,只能以信心祝福,帶著祝福暫時放手。

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即使面對變化,也願意基於在校園生活中建立的深厚友誼,願意嘗試單方面努力、等待和付出,那麼最終可能迎來的結果仍可能是美善的。(待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