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下)-1

Image by Freepik.

|總編踏話頭|

一件悲劇的發生,背後有太多複雜因素,包括原生家庭、出養制度、保母審核、社福政策都牽涉其中。遺憾的是,擔任助人角色的第一線社工,雖非施暴者,卻在眾人高漲的情緒下被推上斷頭台,成為風口浪尖上的替罪品。一個成熟的社會,理當洞察是非,聆聽助人者心聲,共同縫補裂痕,才是杜絕悲劇重演的最佳解答。

總編輯|陳逸凡


完善社福制度刻不容緩
陳芬芩楊鈴評關注處境

【林婉婷專題報導】近期虐童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芬芩受訪時表示,案件調查與後續已交付司法程序,但社工被上手銬的畫面令人震驚、痛心。她指出,此事件中需檢討的問題包括:戒具使用過當、網路公審侵害人權、媒體報導失焦、社福機構支持度不足,以及第一線社工長期面對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壓力,卻在事件發生時成為被譴責的對象。

陳芬芩感嘆,社會對社工寄予厚望,期待他們具備行政能力、宣導技巧、高敏感度以關注服務對象的全人需求,能靈活應對突發狀況,還要有健全的心理建設來保護自己。她以平安基金會承辦的屏東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為例,說明社工的工作負荷之重:中心沒有主管、僅配置兩位社工,卻要負責持續增加、目前已達80多位的服務對象。工作內容包括個案訪視、行政作業、單據核銷、在職教育訓練、社會宣導、網路宣傳、辦理團體和支持活動、參與會議、配合查核等,光是文書工作就涵蓋個案與會議紀錄、成果報告等。

社工還可能面臨諸多風險,例如記錄個案必須正確、客觀、公正,不能有「不當用詞」,否則可能觸法;服務對象可能因不滿社工的服務態度而提出申訴;訪案時要兼顧關懷與自身安全。陳芬芩表示,在巨大工作壓力下,社工難以顧及所有細節,即使提高敏感度,也難以深入了解每個家庭的狀況,尤其是面對更為複雜的高風險家庭時,新人社工更容易感到挫折。「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我們不樂見任何事故發生,但很多時候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攝影/林婉婷)

屏東縣自立生活中心社工楊鈴評補充,今年中心經費包含長照基金,規定一位社工連續三個月服務50案才能聘用第二人,因此中心要服務超過100案才能聘僱第三位社工。雖然中心服務著重於促進障礙者自我實現,而非提供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但仍有每月問候、三個月面訪等規定。由於人力有限,再加上經驗顯示「談話」的最佳時長為50分鐘以內,因此問候與訪視時間大致相同。不過,社工會依據服務對象的意願和特殊心理需要,適度延長訪視時間至一小時半或兩個小時。

楊鈴評強調,社工可從服務對象的談話長度和內容,判斷其對人際支持的需求。此時,社工會進一步邀請對方參與中心舉辦的活動,以擴展其人際關係和生活網絡,既能分散生活重心,又能增加傾訴對象。中心特別鼓勵同儕支持員分享自身經驗,讓其他夥伴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對於制度調整,楊鈴評認為政府立意良好,但機構需適應時間,例如個人助理聘僱制上路,派案制度需調整,也擔憂行政核銷是否達標。陳芬芩指出,屏東障福和自立生活中心皆由平安基金會承辦,需透過扶持發揮機構使命。她強調,主管應成為第一線社工最大後盾。楊鈴評提到,雖兩中心工作屬性有別,但唯有開放溝通,才能克服差異,促進合作。

楊鈴評最後表示,她從教保領域轉入社工領域僅一年半,這次事件令她反思:有多少社工懷抱夢想而來,明知困難卻仍然堅持?那些「做不到就不要做」的言論,又會讓多少社工因此打退堂鼓?「錯誤要承認,但社工也只是人,他們願意從事服務工作,並不代表真的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她指出,雖然工作辛苦,但看到服務對象的生命因此獲得幫助和改變,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社工的工作常常在值得與不值得的感受間掙扎,「能堅持下去,都是憑著一股傻勁吧。」

 

系列專題報導:風口浪尖的社工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