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凱
台灣被譽為美食天堂,但近日寶林食安事件,名聲已受影響。各地也爆出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出包的還不乏知名企業。這令人好奇,是業者不堪檢驗?還是政府稽查力道不足,讓業者存有僥倖之心?民眾的食安若只能寄託在業者自律,或是交託衛生單位監督,恐怕難以放心。
為了商譽,業者應在維護食安方面下足功夫,這是自律的必要防範之步驟。我們相信絕大多數業者不會刻意違規。但常言道:「百密一疏。」稍有不慎,食安就可能出狀況。因此政府應以嚴格的食安標準來把關,促使業者達標。
此外,還有令人憂心的保險過期問題,可能讓受害者求償無門,權益受損。民眾外食時理應受到食材安全的保障,若發生食物中毒或身體不適,業者就必須負起責任。因此籲請政府加強對業者的標準作業規範,定期實施食安教育與衛生管理,要求業者確實填寫餐飲衛生檢驗表。未達標者應立即停業處分,讓食安問題發生風險降到最低,民眾才能吃得安心。(作者為台北新生教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