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麼形成?帝國史觀至今影響政治態度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一卷文化出版社與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攜手,於4月14日下午在高市圖八樓華立廳舉辦新書《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講座,邀請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杜正勝主講,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余幸司、河畔出版社主編呂自揚引言。杜院士在講座中強調,不論認為中國是祖國、敵國或鄰國,不論政治認同為何,台灣人都應該更認識持續影響著台灣的「中國」。

(攝影/林婉婷)

關於去年底出版《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一卷文化出版社社長馮季眉在致詞時點出,在中國不斷對外輸出「中國故事」的時刻,台灣也應該說好「台灣故事」;《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也在進行外語翻譯,希望不只台灣、世界讀者也能看見。高市圖館長林奕成則說明,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也是一個國家透過出版品來向世界訴說自己歷史與文化的時刻;很高興在開館邁入十週年、世界閱讀日前夕邀請杜院士前來分享最新著作。

余幸司在引言中談到,杜正勝以歷史長河、更深遠且宏觀的眼來看待事務,《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中的歷史分析方式如精準醫學,搜集、彙編與詮釋豐富史料,他相信各行各業的讀者都能有所領受。而呂自揚則肯定其從學生時期就持續研究歷史的毅力,並保有個人見解,在《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中以簡潔有力但完整嚴謹的文字來說明何謂「中國」和「中國人」。

(攝影/林婉婷)

杜正勝在專講時提到,常常聽見「中國歷史5000年」和「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說法,但到底「中國」從何時形成?所謂「自古」又是多久以前?杜院士強調,若不認同上述講法,那麼就應該更暸解相關歷史,才有反駁與進一步提出自我論述的能力。

談中國,杜正勝認為可以從幾個時間點切入:約從一萬多年前、人類開始定居生活,約在5000多年前,從聚落走向城邦,約在2000多年前起、也就是「秦」開始確定「帝國」。而地理方面,綜觀各國各代所直接控制的範圍,約是現在中國地圖的東南方區域、可稱為「中國本部」,其他區域例如新疆、西藏、內蒙古等算是勢力範圍、納入版圖,但沒有直接實質掌握。

杜正勝提醒,哪怕該區域被劃入版圖、也就是被記載於地圖上,但軍事行動之後的政治統治、文化改造等,也存有時間落差;例如歷史學者們透過族譜研究「漢姓」的出現,用以分析漢人文化傳入當地的時間。藉由比較政權流動、歷史變化,可以看出並沒有所謂「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這個道理。

(攝影/林婉婷)

杜院士也點出,中國的「帝國觀」把「世界」看為「天下」,而不是「各個獨立國家」;哪怕是清國時期,仍然把西方國家的拜訪視為「朝貢」。他認為由此可以推斷,在中國強盛時,不會有「平等對待他國」的觀念。不管北京當局是誰掌權,都是為發揚「祖先的榮光」,因為代代相傳的史觀,如今仍然影響中國處理政治問題的思維方式。

在問答時間,有從事出版的民眾觀察到,台灣出版界大量引進中國童書、類教科書等,甚至未修改標點符號用法、隱含具有爭議的歷史解讀等,請教身為前教育部部長的杜正勝見解。杜院士指出,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若針對某些出版品加強管制、恐怕引來「回到戒嚴」的批評。

(攝影/林婉婷)

而參與該場講座、專攻性別與社會學的退休教授成令方則建議,諸如《人類大歷史》和《資本與意識形態》等經典著作都有進行「漫畫改編」,她盼望《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和更多台灣歷史著作都能推出漫畫版本,透過圖文吸引不同世代、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讀者閱讀、更認識台灣歷史。成令方認為要改善出版品環境需要透過「行動」累積,不是一道政策就可以翻轉。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