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學外譯與行銷 促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相片提供/台文博覽會線上講座截圖)

【王子恆採訪報導】如何透過文學讓世界看見台灣?2019年,日本國書刊發行會出版台文作家陳明仁的著作日譯版《陳明仁台語文學選集日文版》(台湾語で歌え日本の歌),這也是第一部譯為日文並正式發行的台文作品。4月14下午,由台文博覽會、打狗台語文促進協會主辦的台文作家系列線上講座,以「台語文學作品ê外譯kap行銷」為題,邀請多位學者、講者暢談台文翻譯及行銷的挑戰。

第一位講師是《陳明仁台語文學選集日文版》譯者之一、同時也是台灣獨立運動前輩王育德博士的孫女近藤綾。她談到,台灣社會背景是由微妙政治因素、多元族群語言及複雜歷史所組成,翻譯時要對此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另台文使用許多「口語化」的俗諺,一方面考驗尚未完整建構的台日辭典及翻譯資源,一方面也考驗翻譯者的創造力。

關於如何推廣台文至國際,她期待有更多內容趣味、主題具有現代性的作品,以此吸引新興讀者。她也以韓國翻譯文學在日本獲得迴響的成功案例,點出背後除了韓國政府大力推動出版補助金,官方也花費許多心力培育翻譯專才,這些條件是現階段台灣相對欠缺的。她盼相關政府單位更加重視。

(相片提供/台文博覽會線上講座截圖)

接著是同為《陳明仁台語文學選集日文版》譯者的日本一橋大學助理教授吉田真悟主講。他列舉台文翻譯的困難,一是「不可共量性」,也就是兩個語言之間無法找到相同意義的詞彙,譯後可能喪失台文語句的情感與美感。二是「社會指示性」,台文之於台灣讀者,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及深層的文字意涵,如:在專制時代下遭受打壓、反應民眾日常生活等屬性的詞彙,然而日文之於日人,可能因為沒有這樣的背景而難以找到對應的詞語,翻譯時如何使日文讀者也能同理台文歷史脈絡,即是重要功課。

談到在日推行台文,吉田真悟也特別說明日本書店實況。有許多書籍標示「台湾語」,而實際上是「華語」而非「台語」,儘管近年漸漸改變標示為「台湾華語」,但對日人來說能區分者還是少數,多數日人仍未聽過、甚至根本不知道在台灣有台文、華文之分。這顯示台文推行還需要努力。

日本東京大學台語講師多田惠則提到,近年在日本能看見台灣文化盛行,然而許多產品標註的「發音」無論是用日文片假名或是英文拼音,極少是台文發音,或甚至有不正確的台文發音,例如滷肉飯寫「Lu Rou Fan」而非台文「ló͘-bah-pn̄g」,又例如「粉粿」正確標示及發音是「hún-kóe」,食品廠商卻標示為華文諧音「昏貴」,而又將拼音標示為華文的「gui」而非台文的「kóe」。這類的案例不計其數,他認為突顯台文在現實上的弱勢。

(相片提供/台文博覽會線上講座截圖)

最後一位講者是台文筆會年刊執行編輯蔣為文教授。他分享自己參與國際講座會堅持全台語演說的經驗,強調這樣能夠加深國際對台灣主體性的印象,也區分出台語和華語的不同。針對如何與國外出版商洽談台文出版,蔣為文直言並非單方面、一昧的推銷台文書籍即可,而是建立「雙向」交流、互相尊重與理解,提升不同文化間的對話才是好的策略。

如對台語文講座與活動感興趣,歡迎關注「台文博覽會 TÂI-BÛN EXPO」臉書粉絲專頁。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