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別把你的可信度借給謠言

輕鬆可行的假訊息識讀法

錯誤❌「這個訊息很重要,趕快先轉傳給親友,以防萬一!」

正確⭕「不轉傳,先查證,以防萬一!」

 

文圖◎陳慧敏(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查驗假訊息,你我都做得到

不要傳假訊息!這當然是你我的共識,不過,一轉身,我們可能不小心就轉分享出去一則假訊息。為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收到而趕快轉分享的訊息就是假訊息啊!

實際上,假訊息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回想一天作息,可能早上睡醒就打開手機看社群媒體,晚上更可能以滑手機作為睡前儀式,看報紙雜誌的時間縮減,連打開電視、廣播的機會也比過去減少,卻越來越依賴從手機裡的LINE、臉書、YouTube、Tik-Tok等社群媒體取得各種資訊。

當我們的消息不再純粹來自主流媒體,更常接收的是來自網紅、自媒體、親友、爆料民眾等各式各樣的出處和來源時,這代表什呢?在主流媒體當家的時代,媒體的編輯機制會過濾虛假訊息,之後我們才接收到訊息,這訊息相對而言可靠。而在人人持手機、個個是自媒體的時代,所有資訊都可能直接傳入自己的手機社群頻道裡,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擁有辨別真假訊息的能力。

從國際到在地,真假訊息夾雜

你可能沒想過,即使是國際大事,我們從手機裡接收到訊息的速度都可能快過大眾媒體的新聞播報。以2022年一連串的國際大事來說,烏俄戰爭2月交火慘烈時,戰地記者還在前往採訪的路途上,社群平台早已熱傳戰爭影像;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在街頭助選遇刺,日本NHK電視台和其他媒體仍僅有文字快訊時,現場目睹民眾已將拍攝的畫面上傳在X平台(當時叫作「推特」);南韓梨泰院在10月萬聖節慶典發生推擠傷亡意外,社群早已瘋傳現場畫面;年底抗議中國政府防疫控管清零政策的「白紙革命」,抗議畫面也在X平台流竄,資訊快於不易赴現場採訪的媒體。

在地的生活資訊,也跟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實況和新聞事件緊密連動。疫情期間,新冠病毒的防疫偏方、疫情動態和預防保健的真假訊息撲天蓋地而來;桐花季來了,瘋傳桐花知識的假訊息;天氣冷時,心血管疾病保健之道取代了問候;政府全民普發6000元時,支領辦法成為民眾爭相轉傳的傳言;合歡山下雪,社群裡也不斷轉發真假夾雜的雪景影片。

網路雖然加速資訊的全球與在地傳播,但這些跟著國際新聞、日常生活事件連動的各種網路傳言,在事件爆發的第一時間流竄,真假交雜,非常難以辨識,卻極容易緊緊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如果我們收到之後,沒有想到要查證,就順手轉傳,其實是把自己的可信度「借給」了這一則傳言,因為收到我們轉傳訊息的親友,不是因為相信傳言而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我們而信賴這則傳言。無形中,我們也就捲入推假訊息一把的傳播鏈。

這其實就是為什麼我們都認同不要轉假訊息,轉身卻繼續發假訊息。

別轉傳可疑訊息,先查證

到底要怎麼切斷這個假訊息傳播鏈?很簡單,可以從我們自己做起:收到可疑訊息,就要先查證、再轉傳,不要把自己的可信度貿然借給一則不知真假的訊息。

要直接判斷一則訊息的真假,有時候並不容易,即使是學者、記者,都很難一讀完傳言就馬上辨認傳言真假。不過,其實每個人都能夠練習數位識讀,用以判斷一則訊息是否可疑。

什麼是可疑訊息?就是會觸動我們情緒的傳言,這些情緒包括焦慮、恐慌、憤怒、生氣、興奮、開心等。實際上,我們之所以被大部分假訊息糊弄而上當,不是我們智商不夠,而是假訊息先觸發我們的情緒,情緒一高漲就難以理性思考,更沒有心力去管傳言是不是符合事實,於是就在滿腔情緒中被傳言帶著走。

我們常常在看到詐騙事件的新聞報導時,都會很疑惑地想:「受害者怎麼會上當啊?」「他都沒有看新聞嗎?」「詐騙集團的說法這麼簡陋,他還上當,真的太笨了啦!」實際上,不是受害者沒常識、沒知識,而是詐騙集團運用心理戰術,先觸動並點燃受害者的某種情緒,讓他太高興要得獎、獲利,或者太擔憂自己個資、信用卡被盜用。情緒一旦被點燃,當事人很難停下來思考詐騙術語的不合理之處,更難留意到詐騙分子的說法漏洞百出。

我們都同意不要轉傳假訊息,但要怎麼做到?就是練習覺察可疑訊息。當收到觸動自己情緒的可疑訊息時,要緩一緩,不要急著評論、打嘴砲,更不要轉傳。這個緩一緩的時間,能夠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腦袋恢復理性思考,開始有判斷的能力,可以重新檢視這個傳言合不合理?有沒有破綻?哪些部分是假的?腦袋瓜恢復清醒了,自然可以運用各種方式來辨認訊息真假。

所以,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數位識讀招式,就是改變做法。以前急著收到訊息就轉傳,以為「這訊息很重要,趕快轉傳給親友,以防萬一」,現在要不斷練習「不轉傳,先查證,以防萬一」,才能夠真正保護自己和親友們。

真的假的?四招破解假訊息!

我們很重視食品安全,會追問餐桌食材的來源、烹調是否注重衛生、營養成分是否多元均衡。相同的道理,我們應該對訊息有更多要求,要求訊息有可信的出處和證據、訊息的產製過程透明,同時,我們取得訊息的管道也應該多元。有多元而均衡的資訊,我們才能夠做出好的判斷。

以下有四個識讀假訊息的招式,可以幫助我們確認網路傳言,過濾虛假的有毒訊息及缺乏可信度的垃圾訊息,讓我們及關心的親友能夠吸收到有營養、有可信度的資訊。

第一招:追問消息出處

當我們接到親友轉來的訊息,觸動我們的焦慮、生氣、欣喜等各種情緒,這就是可疑訊息。我們可以先詢問轉發訊息的親友,他從哪裡得到這則傳言?是他親身體驗或個人意見?還是他掌握到什麼證據?

事實上,如果認真追問,往往會發現轉傳的親友並沒有多想,甚至也不很確定傳言的出處,看到就轉分享了。你追問之後,可以直接擱置親友搞不清楚出處、沒有標明消息來源的訊息,或至少要調降可信度。

第二招:啟動信賴圈

我們平日在教會或是在工作場域都會建立信賴圈,當人生遇到疑惑、職場遇到困境時,便向信賴圈尋求支援。透過信賴圈的分享、諮詢、引導、討論,解決自己在信仰、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遭遇的挫折。

實際上,網路訊息亦然。我們有必要在日常生活建立資訊的信賴圈,當收到可疑訊息,誰最熱心,可以幫忙找正確資訊?誰最冷靜,可以理性分析?誰最公道,可以給周全的意見?或者,自己的親友團有哪些特定背景與專長,可以協助自己掌握訊息?平日就建立這樣的信賴圈,小到生活情報,大到社會、政治事件,可以不斷演練收到資訊後把心情緩一緩,跟信賴圈的朋友們聊聊,確認一下資訊,得到不同說法後,再來做判斷。

要注意的是,信賴圈跟平日的小道消息八卦圈不同。建立信賴圈的用意是讓自己多掌握事實,多點理性思考,幫助自己判斷真假,而不是透過煽動訊息來交流感情。

第三招:比對主流媒體

另一個基本動作是找自己信賴的媒體,看看是否有相關報導。如果有,引用哪些消息來源?來源是不是可信?許多在網路流傳的訊息若為重大新聞事件,媒體很快也會發布報導,我們可以多比較幾家媒體的版本,確認發生什麼事。

如果是領取特定補助、補繳水電瓦斯停車費等看起來官方的訊息,可以直接打電話或到該機構官方網站確認,不要透過訊息的連結查證。

第四招:善用查證資源

台灣近幾年陸續發展出許多查證闢謠的社群或網站,有許多查證資源,我們可以學會運用,幫助自己過濾假訊息。

這些提供查核報告的平台或組織,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Cofacts真的假的」這三個謠言資料庫,都已經推出在LINE回覆讀者的闢謠機器人服務。另外,美玉姨、趨勢科技防詐達人則是運用上述查核資料與防詐資料庫,提供闢謠防詐服務。

民眾可以在LINE搜尋,加入這些闢謠機器人,遇到傳言,把傳言先轉分享給上述這些闢謠機器人。若上述平台已有查核報告,就能馬上確認訊息的真假,如果上述平台還沒有任何報告,自己也貢獻一己之力,啟動了查核組織進行查證。

等一下,讓事實有時間追上謠言!

2024年總統選舉的作票傳言影片,相信很多人應該記憶猶新。當選舉結果出爐時,多則誤導民眾選務作票的影片在YouTube、Tik-Tok和Threads等社群媒體瘋傳,經知名網紅渲染,在所有選民剛剛得知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或落選而情緒起伏時,造成選民在網路對立、叫囂。

作票謠言中,視覺效果最強烈的是《投票箱夾層有藏票,作票還擋拍?》影片(已下架),但果真如此嗎?影片裡的票匭為何被橫放在桌上?橫放的紙箱為何出現底版打斜?紙板下為何有一疊選票?的確令人費解。

這則引人憤慨的傳言影片就是可疑訊息,如果冷靜一下,就可以看到到選務人員上前要求計票員不要擋住監票者視線,根本不是傳言說的「作票還擋拍」。而且,若真的是「紙箱藏票」,又為何開放民眾監視?這不合邏輯。

但要挖掘出真相實在耗時費力。以發布查核報告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來說,查核團隊在1月13日開票夜已先採訪至少兩位資深選務工作人員,但仍決定追查影片實際的情況。隔日加班,經熱心選務人員協助,研判牆面張貼的記票單為屏東,然後以屏東和小學為關鍵字,確認影片中的投開票所是屏東一家小學,接著循線聯絡到主責該地選務的屏東縣選委會第一組組長湯瑞欽。

湯組長得知影片瘋傳,也在第一時間啟動行政調查,請投票所的主任管理員和主任監察員說明。於是,確認紙箱是早上封箱後,因民眾質疑底層封條,一度翻過來,才造成底板未能固定在底部,形成夾層。

許多重大事件發生時,我們都迫切需要真實資訊幫助我們做出判斷,但也必須理解「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真相的釐清和查證需要時間,我們不轉傳、多等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說法,就是為追在謠言後面的真實爭取多一點時間。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