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AI狂潮來襲,信仰怎麼走?(上)

Image by senivpetro on Freepik.

◎蔡育仁(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成為顯學,產品要掛上AI智能才顯得先進,AI的應用遍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人類的未來也好像掌握在AI的發展。但是,AI真的這麼神奇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AI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對於基督徒而言,AI應該在信仰、崇拜、靈修中扮演角色嗎?什麼層面是AI適合(或不適合)引入的?

AI是什麼?

AI的軟硬體其實就是一組可調整的計算電路與演算法則,根據預設目的持續訓練後,就可以調整出一組特定的參數與設定,讓計算電路依據固定的模式運算來輸出結果。根據不同的目的,AI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分辨式AI」與「生成式AI」。

「分辨式AI」的應用為訓練出有效的分類器,也就是產出可以根據輸入資料進行判斷的電路,例如可以判斷影像中的物體是否為蘋果的二元分類器,判斷物體為蘋果、梨子、芭樂、棒球等的多元分類器,或進行各種其他應用的分類器。利用多重且複雜的分類器來進行判斷,就可以組合出例如自動駕駛或是下棋的複雜應用。

「生成式AI」的應用則在於產生有意義且不特定的複雜內容,例如文字、圖片、影像、聲音、音樂等與人類表達和感受相近的溝通內容,藉由訓練過程中所學習(蒐集)的資料,AI就可以重新組織出有意義的複雜內容,就像人腦思考組織後所產生的複雜內容一樣。

AI表現的優劣依賴著下列的因素:執行時所考慮的判斷因素、演算法則的複雜度、訓練過程採用的資料、訓練流程與訓練深度等;這些都是依靠著人腦的設計,設計不好就會產生愚蠢、錯誤、甚至具偏見的AI。訓練過程基本上可以視為一種經驗累積,若是沒有正確且品質良好的訓練資料、有效的學習方式設計,就不會產生有效率的訓練成果。AI透過電路歸納、整理大量的資料來獲得相關的法則(即所謂的學習過程),因此對於要處理的特定問題的人類而言,並不需要全面、完整地了解這個問題,只要讓AI在訓練資料中學習尋找解答即可,大幅度提升解答複雜問題的可能性,這也是近年來AI應用快速擴散的原因之一。

此外,好的AI設計可以產生有效率且快速的學習,高速的電路運算可以產生快速即時的反應,大量且永存的記憶體讓AI不會忘記,不間斷的電力供應讓AI可以進行不眠不休地學習與服務,機器不會有情緒也不會疲累,這些都是AI優於人腦的特性。那麼,人腦相較之下就屈居下風了嗎?

AI與人腦智慧的不同是什麼?

AI訓練雖然和人腦學習過程很接近,但還是有所不同的。人腦智慧有什麼特色嗎?

根據魯益師(C. S. Lewis)的看法,人的心靈接收了來自神的啟示,不分遠古或是現代,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信仰。其中第一個就是「敬畏神祕」的體驗,人對於某些地點與情境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崇高而可畏的感受,不因知識或是文明的發展而消失,敬畏神靈的感受依然存在人類的心靈中,因此「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第二個就是「共同道德律」的約束,不論種族或是文化,都有部分道德律是共同存在的,不用明文規定或是言語提醒即存在人的意識當中,這些道德律就會讓人的心靈知罪。

此外,人有神所賜的理性做判斷,這種理性是不用設計就自然存在的,所以人都會依循自己的理性考慮來做決策與判斷,不會是隨機與混亂的考慮。人與AI還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就是情感的表現,儘管可能設計出模擬人類情緒反應的AI,但仍只是模擬,AI不會真的「覺得」貓狗可愛。這些神賜予的啟示與靈性都是AI所不可能擁有的特性,AI僅能依照訓練結果來運算,原始訓練中沒有列入的參數就不會影響AI的執行結果。就算AI擁有自我學習修正的功能,目前也只是依照原先設計的模式執行,尚不能無中生有地演化。

但人有罪性,所有的決策、判斷都可能會因為私利、情緒、仇恨而朝向錯誤的方向前進。反之,AI只會依照固定的模式進行,不將人的罪性列入影響決策的因素,AI的決策就不至於受罪性影響。但若人的罪性在AI設計時發揮了影響,AI就會複製人的罪行,甚至訓練資料中若潛藏著具人的罪性等偏差內容,訓練後的AI就會包藏著罪性的影響。另外,人的記憶有限制且需要經驗的累積來得到智慧;然而,隨著時間的久遠,人的記憶會淡忘,智慧會消散,決策、判斷都會出問題。只要軟硬體沒有故障,AI是不會忘記的,訓練後的能力不會消散,可是隱含的錯誤也不會消散。

AI用在哪?會取代人類工作嗎?

人類需要恐懼被AI取代嗎?的確,某些單純、例行程序的工作可以交給AI執行,比較有效率且可以降低人為錯誤,就像機械化的工作可以交由機器人代勞。另外,具危險性的工作也可由AI代為執行,例如危險區域的任務可以利用AI控制無人機具以避免人員的損傷。但AI並非完美無缺,可能會產生意料外的錯誤:設計不佳的AI就會產生先天不良的決策判斷,不良或偏頗的訓練資料就會訓練出錯誤百出與充滿偏誤的AI。例如車輛自駕設計不佳、訓練不足時,在大部分預先料想得到的情境下仍能安全駕駛,但在某些情境下就會產生碰撞意外,事實上這些情況已是多有所聞。

AI在許多的應用領域仍然在錯誤中學習前進,就算有大幅度的進展,仍然無法取得神所賜予人的啟示與靈性,但如果不善用神所賜的啟示與靈性,人自然就可能會被AI取代。充分發揮AI所缺乏的特性,才是避免被AI取代的根本。

那麼,什麼應用適合使用AI?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四個情況。一、這個應用有使用AI的必要性嗎?簡單且完全清楚了解的問題並不需要用到AI,沒有必要為了AI而使用AI。

二、我們對於這個應用了解嗎?不論是什麼應用,硬體的運算一定要依據某些特定的規則來執行,例如在影像中辨識出蘋果就必須考慮蘋果影像的特性才有可能達成目的;因此,若是對目標的應用不了解就無從設計相關的規則,若勉強用猜測的規則來進行設計,只是設計出無意義的AI。

三、訓練資料是否充足、正確?就算有良好的AI設計,不良、錯誤、偏頗的訓練資料仍會訓練出毫無用處、甚至有害的AI應用。

四、這個應用牽涉到靈性與全新的創作嗎?這個問題端賴我們希望從這個應用得到什麼。若是只希望得到世俗大眾的看法與答案,則AI應用可能會是一個良好且有效的方案,若是希望得到來自於神的感動或啟示,抑或達成全新的創作與發現,AI是幫不上忙的。 (待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