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約旦河那邊的美地

中東之旅-2|尼波山

自尼波山遙望應許之地。

文圖◎Mini

走過一次聖地之後,對於聖經的一些歷史、地理背景多了一些切身的體會。無論是搭乘船隻感受平靜的加利利海,遠眺被皚皚白雪覆蓋的黑門山,參訪聖經中只出現一、兩次的古城,抑或是隨處見到橄欖樹、無花果樹,都在在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這些場景所承載的生命與歷史。聖經裡的故事,彷彿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地上演,既有對照經文帶來的熟悉,也有初歷其境帶來的新奇。

遠眺黑門山。

摩西盡程

有些聖經裡的重要地點,並不在今日以色列境內,摩西臨終前登的尼波山即位於約旦境內。這裡是摩西精采一生的終點,但他視線所及,卻是以色列人下個階段的路程,更是上帝應許實現之地(申命記3章23~29節、34章)。

約旦河東。

登上尼波山後,我們面朝西方,前方是耶利哥、右邊是示劍,從尼波山這個制高點,可以一覽約旦河西之地。山上依據聖經典故設有指示牌,顯示相對應的地理資訊,如距離耶利哥是27公里、距離希伯崙是65公里、距離耶路撒冷則是46公里等,讓今人得以從摩西的視角觀看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

約旦河畔。

摩西不能踏足應許之地,無疑是他人生的缺憾,卻也顯出上帝對聖潔的重視(民數記20章1~13節、詩篇106篇32~33節)。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讓我們認識到摩西固然是偉大的領袖、上帝忠心的僕人,仍是與眾人有同樣性情、生命有盡期的人。以色列人不當倚賴摩西,而應信靠、順從領他們走出埃及、救贖他們的上帝。

迦南之地

關於這塊土地的悠久歷史,我們在以色列博物館(Israel Museum)略窺一二。就歷史文物而言,這誠然是一場很豐富的文化饗宴,讓人目不暇給,印象最深刻的是以色列亞哈王時期夏瑣城的城防大門,充分展現當時的國力與工藝水平。亞述王記錄拉吉戰役的壁畫,則旁證了聖經所記載、以色列的上帝所施行的爭戰、拯救(列王紀下18~19章)。

城防大門。

然而,就信仰而言,展出的文物不少帶有異教色彩,也佐證迦南地偶像崇拜盛行的事實,讓人感到不安。埃及風格的人形棺材,顯出埃及對迦南的影響;今日看起來不甚起眼的塑像,是迦南諸神的雕像;玄武岩雕刻的雕塑工藝之超群雖叫人嘆服,卻很可能是祭祀用品之一。這些文物不只指證迦南地的諸神信仰,遺憾的是,也指證以色列人隨從他們,即令先知受差遣呼籲他們回頭,歸向上帝者幾希矣(耶利米書35章15節)。

玄武岩雕刻神像。

人子足跡

於是乎,人的敗壞、悖逆,成了整部舊約聖經多數的風景,一如使徒保羅對著律法,感嘆自己因肉體的軟弱而有所不能行。但這嘆息並非永久,因為上帝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贖罪祭(羅馬書8章3節)。

在有限的時間裡,旅行社安排我們去了幾處耶穌曾經到過的地方,其中有傳說中耶穌受洗的地方,河畔還搭了棚子,供人在那裡舉行洗禮。我不知道這些地點的決定是否有什麼根據,不過我知道根據福音書,受洗是耶穌工作的開始,那時施洗約翰呼喊人們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1章29節)而後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章17節)這兩個稱呼,前者表明人子來到世上的工作,後者昭告祂與天父上帝的關係。

地中海岸。

聖地兵禍

由於宗教、歷史等因素,來到這塊土地朝聖、觀光、考察的人不計其數。然而,我們此行沒有遇到人滿為患的情景,甚至說門可羅雀也不為過。我個人偏好這樣旅行,但思及是因著以色列與哈瑪斯之衝突不見休止,才使遊人裹足,又不免黯然。

我們雖然沒有親睹硝煙彈雨,當地導遊也對兵禍三緘其口,但是空蕩蕩的景點、慘澹經營的店家,還是讓我們感受到戰爭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姊妹問我以阿之間恩怨為何?衝突何解?我無言以對。雙方之間的仇恨不斷累積,個中是非已被慘不忍睹的血腥、毀滅掩蓋。明明苦難貫穿了此地的歷史,但似乎沒有讓人們體恤受禍的人,反帶給無數人血與淚。想來這是對「聖地」最大的諷刺,因為迴盪其中的不是人們對聖潔的看重,而是對冤冤相報的一意孤行,即使生靈塗炭也在所不惜。

雖然我曉得當中恩怨難解,但仍然期盼和平終有一日臨到這塊土地。戰火將止息,傷痛將平復,使耶路撒冷這平安之城名符其實。 (全文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