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見證】像家一樣的教會

文◎李佑生
圖◎W弟兄

這一家真是人丁興旺啊!每天在這棟透天厝出出入入的少說有二十來人,而且老中青各年齡層都有,有時還會換換新面孔,讓人忍不住好奇:這些都是一家人嗎?

這裡,其實是W弟兄以家庭模式建立的教會。「我這樣聚會、服事,不知不覺已經十餘年了。」他貌似輕鬆地說。其實,背後是經年累月的挑戰,以及說不盡的恩典故事。

在家庭建立教會

2005年,W弟兄自台灣抵達信仰自由受到箝制的國家後,起先在妻子事奉的教派服事。該教派旗下有許多聚會地點,每個地點的奉獻全部上交組織,再由管理階層依各地狀況分配。但久而久之,便發生分配不公的狀況,有些據點沒有完全上繳奉獻,卻爭取到更多支持。此外,W弟兄夫婦逐漸觀察到,這個教派雖然擁有可觀的資源,卻沒有明確的方向,提出的計畫往往流於口號。譬如曾鼓動每個會友奉獻1元建立神學院,因著人數龐大募到了足夠的款項後卻無疾而終。凡此種種,讓W弟兄夫婦感到這個教派已流於形式,於是於2008年前後淡出,另行開拓教會。

「我們期盼教會像是家庭一般,弟兄姊妹在基督裡有真實、深入的往來。」W弟兄說,因著這樣的異象,他們沒有複製前教派的運作方式,而是在社區型大樓租了一間三房一廳的房子,他們夫妻住一房,另一組同工住一房,第三間房間則留作招待用,客廳就用於聚會。後來聚會的人漸漸多起來,他們就改租附近另一間房子。但很快地發現還是不夠用,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便決定租下現在這棟位置比較偏郊區的透天厝。這裡共有十間房間,可讓十個小家庭入住,租金由教會負擔,住戶則分攤水、電等其餘費用。

由於當地的信仰受到政府嚴格管控,在家庭裡成立教會成了不得不的選擇。「我們實實在在就住這邊,既不吵也不鬧,房東又滿喜歡我們的,所以官方也不能把我們趕走。」W弟兄說。

衝突中的同工

雖然避免了外部挑戰,卻避免不了內部衝突。「如此長時間、高頻率的互動,並不是簡單、容易的事。」W弟兄說,一般教會的會友一個禮拜只見面數次,一旦有衝突,還可以迴避接觸,舒緩一下張力。但家教會的會友朝夕相處,難免因著每個人個性不同、價值觀不同而容易產生齟齬。

不僅摩擦在所難免,而且衝突過後,仍繼續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無可避免還會遇到相處上的問題,於是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挑戰。W弟兄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與同工對防疫措施起了爭執。同工認為應隔離染病的同住者,不讓他參加聚會,但W弟兄認為大家生死與共,不應當隔離同住者,「同工以為可以獨善其身,但大家在同一個空間活動,實務上很難做到真正的隔離。」

不僅如何防疫引起不小的矛盾,其他衝突也層出不窮。W弟兄不否認衝突的存在,但選擇用正面的態度看待,並在過程中越發體認到,一起學習彼此饒恕、彼此接納的重要。

當然,好處也是顯而易見。「在這樣的相處模式中,我們更清楚各自的恩賜是什麼,能夠在團體中有怎樣的服事。」W弟兄說,深入認識肢體後,更體會到聖靈賜給每個人的恩賜確實不同,若各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功用服事教會,便可讓教會運作更流暢、同工更緊密,「我們在過程中看到肢體屬靈生命的成長,也尊重聖靈在各人身上的恩典。」因此,家教會的服事不是分配或當事人自願,而是經過了解後再邀請對方投入。有人有講道、論述的恩賜,就讓他有更多機會分享;有人善於接待,就請他接待遠人。不過接待其實常常是全體動員,多年下來也接待了不少人,包括一些來自台灣的弟兄姊妹、牧長同工。

上帝兒女的家

W弟兄坦言,如此事奉十餘年下來,他們也在尋求上帝下個階段的帶領,不想只固守同一個地方,而是希望多方嘗試。這些年,來自四面八方的弟兄姊妹來來去去,因著信仰聚首,因著工作、生活離開,雖然房子最多就是接納十個家庭,但實質上接觸的人很多。由於曾歷經深入、頻繁的互動,所以關係較一般教會緊密,就算離開也仍保持聯繫,有時線上聚會,還是能聚集許多弟兄姊妹一同分享,「在這服事的過程中,我認識了基督身體的深度與廣度。」

台灣是否可以推動這樣的聚會模式?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的W弟兄說,這模式在台灣的文化中不易實現。畢竟,台灣人的界線比較清楚,不太容許他人進入私領域,所以他回台灣時多數住在旅館,少有人像他接待別人一般接待他。

「我們的聚會就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一種教會運作的模式,提醒我們本於聖經,思考教會在基督裡聯合的本質,與彼此服事、建造、扶持的功用。」W弟兄說。總的來說,這群蒙上帝拯救而信靠祂的人,因著曉得耶穌基督的福音,體認到從恩典而來的新生命,建立了一個屬上帝的家。這個家雖不完美,卻屬於上帝兒女。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