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慰安婦?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說明的:「慰安婦是二次大戰中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強制民間婦女為日本軍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但事實上,戰爭對於女性造成性剝削、性暴力與性別壓迫的悲劇,並不侷限於日軍,1950至1980年代的駐韓美軍及聯合國軍,也曾大量招募隨軍娼妓。
日軍招募的慰安婦,其背景之多元混雜,除台灣、中國、朝鮮與中南半島等殖民地外,日本本土的女性亦不在少數;有相當比例的慰安婦是受到極為惡劣的手法,被欺騙或強迫簽約。
2011年,南韓民間團體便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前樹立銅像,要求日本當局道歉賠償。而台灣的婦女救援基金會,更是在2004年便開始籌劃台籍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但歷經波折,直到2016年才正式掛牌開館。
中國國民黨則在今年年8月14日、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時,於台南市黨部樹立台灣首座慰安婦銅像,前總統馬英九出席銅像揭幕儀式,抨擊民進黨政府未積極行動,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更率隊致意,整場揭幕活動充滿濃厚的選舉操作意圖。
從日前通過的高中歷史新課綱來看,將學習內容分為台灣、東亞與世界三大領域,而原先的中國史則融入東亞架構,引發若干人士批評「去中國化」「數典忘祖」,甚至有「天皇史觀」的說法。但上述的論述極為荒謬。台灣長期受到黨國體制主宰歷史書寫,漠視台灣之主體性,以「天朝」自居,才是狂妄自大,脫離世界趨勢的作為。
而先前爭議的歷史課綱微調事件,一直糾結於慰安婦到底是「被迫」或「志願」,但這都不該成為重點,將命題聚焦於戰爭、壓迫政權所帶來的人權迫害,才是真正的核心。
慰安婦是跨國界的人權議題,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不需要過多的民族意識形態來詮釋,過度的強調反日情結或「華族精神」,有意操弄,只會讓慰安婦再次受傷。反而以東亞架構下的史觀來看待慰安婦,是更加正確且宏觀的方向。
被壓迫者的銅像揭幕,提醒著人們這些歷史的傷痛,但我們卻也同時允許壓迫者銅像的高聳,這是何等的諷刺。基督信仰群體強調,若一體受苦則百體同受苦,教會應當有所行動,發出不平之鳴,陪伴那些壓傷的蘆葦們,等待曙光的那日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