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凡專題報導】換上彈奏專用鞋,台南中會南門教會管風琴司琴手鄧子宜老師在位置上坐定,禮拜堂內瞬間流洩出優美的巴哈樂曲,令人心神舒暢。鄧子宜解釋,彈奏管風琴需要手腳並用,不能穿一般的鞋子演奏,必須換上專門訂製的軟底皮鞋,才能方便雙腳在踏板上順暢移動。

台灣氣候濕熱,為維持適當濕度及溫度,管風琴內部裝有濕度計及溫度計監控。鄧子宜謹慎打開管風琴側面的小門,露出一條狹長的鐵梯,他取出放置於管風琴內部除濕用的木炭盒,邀請記者攀上鐵梯一探究竟,只見管風琴內部由大小金屬管件密集羅列,這是管風琴發出優美樂聲的來源與祕密。

南門教會管風琴。(攝影/陳逸凡)

南門教會會友戴松雄、石瓊玲夫婦,回憶教會裝置管風琴歷程。2004年南門教會新堂落成時,已故長老遺族捐出50萬元欲購買管風琴,無奈經費過高而作罷。後來石瓊玲陸續向父親石慶璋醫師募得400萬經費,長執會也同意籌措剩餘經費,終於順利安裝管風琴。

過程中,留學德國主修管風琴的石瓊玲透過德國友人協助尋找教會財力能負擔的管風琴,最後找上擁有多年製琴經驗的森林教會樂器公司(Waldkircher Orgelbau Jäger & Brommer)。她並曾帶著教會成員前往德國管風琴工廠及教堂拜訪,最終以700萬成交,並於2008年完成安裝,舉辦獻琴音樂會。

(攝影/陳逸凡)

南門教會管風琴高5.6公尺,所有零件都是手工製作,木頭取自德國黑森林附近的橡樹,大大小小的音管達702根,琴座體積雖然比一般鋼琴小,但需要6名壯漢才搬得動,當初零件是以20呎貨櫃運送來台,3名德國技師總共花費10天組裝。這部管風琴為電磁傳動式,與機械式管風琴最大不同,在於演奏台可經由電線連結而任意移動,鍵盤旁有15支音栓,為按鍵式而非手拉桿式,操作較為方便。

南門教會管風琴。(攝影/陳逸凡)

管風琴安裝完成後,石瓊玲及戴松雄亦無私開班授課,訓練有興趣彈奏管風琴的成員,鄧子宜正是當時最後一批學員,同時也是他們最得意的門生,至今仍是教會管風琴司琴手。鄧子宜分享,他在彈奏管風琴的過程中絲毫不會感到疲憊,心中充滿上帝同在的喜樂。

(攝影/陳逸凡)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1. 原來講台上看來體積並不驚人的管風琴,是經由信徒充滿愛神愛人的心意才得以成就。
    去年聖誕節時聽到這座管風琴時而澎湃洶湧時而平靜安詳的音色,深深感受到上帝所賜下的音樂的魔力!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