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開展神學教育的遠見和格局──從吳威廉和孫雅各宣教師夫婦談起

&nbsp台灣神學院自1965年孫雅各院長退休後,神學教育的主導權逐漸由宣教師之手轉交給本地同工。這將近半世紀以來,本地師資的學術水平逐漸提升,學制、課程及學生素質也隨著台灣教育環境的變革而漸入正軌。然而,如何讓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更新、活化,且能夠在時代變動中開創新局,是長老教會神學院的共同挑戰。近年來,在深切體認到神學教育長久被主流學術界和教育體系「邊緣化」的情形下,神學院也認真投入「立案之路」,並期待能對台灣社會見證神學教育所蘊含的真理與價值。 這10年來,儘管台神在軟硬體上有大幅度的進步和成長;然而近幾年教授團人數漸減,後繼師資培育也有限,加上台灣社會及教會生態的快速變化,神學院的格局若無法開展且呈現遠景,神學教育體系將快速邊緣化,值得關心。面對大時代的變局,我們或許可從2位神學教育先輩得到一些啟發。 吳威廉和孫雅各的神學理念都屬傳統保守型,較無創見或新意(真正具神學創見的是約美旦及明有德兩位神學教育家),但他們的遠景和格局卻很寬廣,且總是帶著普世宣教及教會合一的高度。他們跳脫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真心推動南北教會合一及聯合神學院的遠見,加上對台灣社會需求的敏感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觸角,啟發了當時神學教育的眼光和視野,展現寬廣無私的格局;而其另一半除了全心支持他們的服事,也各自發展一片天,值得今日神學教育者共同深思、學習。 吳威廉牧師 建構合議體制及合一遠景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授) &nbsp 吳威廉(William Gauld, 1861~1923)是出身加拿大農莊的長老會青年,從小隨父親學習農事和木工,並因經濟壓力曾擔任小學教師,後來進入多倫多大學就讀,對數理極有興趣,但也展現堅定的哲學和信仰理念。在16歲那年,他受到馬偕宣教演講的感召,立志成為宣教師,大學畢業後進入諾克斯神學院就讀。1892年8月和師母吳瑪利(Margaret Mellis Gauld)結婚後,隨即航向美麗島。1年後,馬偕全家第2次例假返回加拿大,吳威廉發現自己突然「成為一位神學院教授、教會牧師、看顧60所教會及2600多位信徒的主教,以及必須料理整個教會經濟和事務的總經理」。接下來,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殖民台灣,他必須在動亂不安的無政府狀態中,顧守受盡苦難的北部教會。他所表現出的勇氣、才能與領導力,得到加拿大母會的讚賞。1901年馬偕過世後,北台灣教會進入建設和組織的新時代,吳威廉致力教會的自立與自治,期待藉助組織和制度來幫助台灣信徒明瞭民主真諦、學習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並進一步參與普世宣教工作。令人欣慰的是,在他推動下,北部首屆長老中會於1904年成立,並由他擔任議長,為北部教會奠定堅實基礎,更逐漸邁向自治之路。在他領導下,台北中會及教士會洋溢著民主及互相尊重的對話精神,來自西方先進教會的宣教師們和本地後進教會的牧師、長老們得以在平等的立足點上一起工作。他在教士會中常向其他宣教師如此說:「在實行這項決議之前,我們得先和本地弟兄們商量一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藉著一次加拿大海外宣道會幹事來訪的機會,他和台灣南部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有了更密切的接觸,進而在雙方的討論協議下促成1912年台灣大會的成立。台灣大會開啟了南北合一的新時代,也啟動長老教會和台灣這塊島嶼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吳威廉功不可沒。 當然,吳威廉在台灣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所監督建造的許多建築,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座落於中山北路的馬偕醫院,當時被稱為「東洋最好的基督教醫院」。因為他的建築及數理專才,日本官員常將有關公共建築的疑問向他請益,包括台灣總督府的監造工程、「紅毛城」側方英國領事官邸的增建,甚至台北鐵路局火車時刻表的規劃等。此外,他又建造了淡水女學校的新校舍、位於雙連的台北神學院(原本預定作為「聯合神學院」的校舍用地),另外還設計建造許多教堂,遠至東海岸的鳳林、東北角的宜蘭、風城的新竹,近則北投、桃園、基隆等。有一次,在監督最後一間由他建造的新竹教會時,所乘坐的人力車翻覆,所受創傷也嚴重影響他的健康,一直到他於1923年去世為止。 吳威廉非常重視教育,除協助推動中學教育及女子教育外,他也是出色的神學教育家,教授新約,並擔任台北神學校的校長。他那結合理論與實際的教學方法,一直深受學生的喜愛和讚賞。他是一位堆砌磚塊的宣教師,為北台灣教會的體制以及醫療、教育、行政建立堅實的基礎。台灣神學院為記念他對北台灣教會及社會的貢獻,特別將第一棟建造的行政大樓兼教室命名為「吳威廉紀念館」。 吳威廉牧師娘&nbsp吳瑪利 &nbsp台灣教會音樂的奠基者 ◎王貞文(台南神學院老師) 台南神學院校園裡,現在已經成為廢墟的舊巴克禮公館,在1930年代,曾經住了一位對台灣的教會音樂有重要貢獻的女士。她就是吳威廉牧師娘吳瑪利(Margaret Mellis Gauld, 1866~1960)。她在台南的日子並不長,卻留下不少美好的足跡。在長榮中學與女中,在神學院與教會,她教導了許多學生。她對稚齡的孩童充滿愛心與耐心,對年老病弱的鄰居巴克禮牧師更是加以敬重體貼。或許也因為她的駐留,讓她所引介的〈咱著來吟詩〉成為台灣教會一代一代傳唱的美麗合唱聖樂。 吳威廉牧師娘一生貢獻給台灣,以她的音樂長才服務北部教會,做音樂教育。她是加拿大人,在1892年嫁給準備到台灣工作的吳威廉牧師。新婚那一年冬天,她就隨著吳威廉牧師到達淡水,成為馬偕牧師的得力助手。 馬偕牧師去世後,吳威廉牧師挑起北部教會宣教工作擔子,夫婦同心,各以恩賜貢獻在教會的組織建設與教牧、信徒的教育上。他們兩位都是極有毅力的人,不畏風雨與艱困,3、40年如一日地全然擺上。日間,吳牧師娘奔波於淡水男女學堂與神學院,指導學生練琴。晚間,她也把時間給了求助於她的教會與個人,往往深夜了才停工。 1923年,吳威廉牧師去世,牧師娘與女兒們都繼續留在台灣工作。1927年,北部教會的人事大變動中,吳牧師娘與女兒吳阿玉護士、吳花蜜醫生及女婿李約翰醫生一起到了台南。女兒女婿在新樓醫院工作,她也沒有閒著,繼續像在北部時一樣,忙著教音樂。 受她影響很深的作曲家,淡江中學校長陳泗治牧師這樣回憶她:「台灣的教會被世界稱為『唱歌的教會』(the singing church),是受吳牧師娘影響而來的。她善於鼓舞人愛好音樂,愛吟唱詩歌。她發出的聲音不但洪大清亮,更是由衷從心底唱出歡喜快樂的聲音,來感謝上帝的恩惠,確信上帝的幫助與保護。她的笑容可感化與她接觸的人。」 她對人充滿愛與熱情,對音樂演奏技巧的教導,則非常嚴謹認真。陳泗治牧師牢牢記得這位老師怎樣鄭重地告訴他:「在音樂裡沒有大約的事。」她對精準度的堅持,為台灣第一代學習西洋音樂的人們,和剛起步的教會音樂奠下了穩固的基礎。 「你若欠缺真失望,我著盡力來幫助」(聖詩317首)這首聖詩,是吳牧師娘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很能表現出她的信仰理念──上帝要我們彼此相愛,相扶持,這樣的愛裡,有聖靈的扶持與幫助。 因為認知上帝如此深刻的愛,吳威廉牧師娘以開闊的心胸接納各樣的人成為她的學生,就是受到教會內外的批評也無所懼,反而渴望教會活出耶穌接納罪人的情境。 這位可敬的教會音樂家,在1960年病逝於加拿大,享年94歲。台灣教會不分南北,都想念她,感謝她建立台灣教會美好的聖樂傳統。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吳威廉、吳瑪利牧師夫婦一生彼此扶持,留下愛的典範。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吳威廉牧師(左)在馬偕牧師逝世後,領導北部教會邁向自治,他是一位堆砌磚塊的宣教師,為北台灣教會的體制及醫療、教育、行政建立堅實的基礎。下方建築為吳威廉牧師所建造的台北神學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957年10月16日,台灣神學院第一屆傳教師進修班,孫雅各牧師(前排左二)和與會傳道人、師生合影。 孫雅各牧師 拓展教育資源及宣教格局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授) 出身美國南達科達州的孫雅各(James Ira Dickson, 1900~1967)牧師,是因為「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造成教會分裂以致宣教人力不足,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向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徵召而來。 新婚的孫雅各牧師和師母孫理蓮(Lilian Dickson),於1927年10月抵達淡水,學了1年台語,就代理淡江中學校長,1931年出任在淡水的台北神學校校長,直到1940年5月因戰爭被迫返美。戰爭期間他們夫婦到英屬蓋亞那開創原住民神學教育工作,終戰後再度來台,開展倆人生命中最豐富精采的階段。孫雅各1947年回任新改名的「台灣神學院」校長,直到1965年退休為止。 不同於過去受英國傳統禮教拘束的加拿大老宣教師,孫雅各是一個充滿活力又果斷的美國行動派。他開著當時台灣罕見的福特老爺車,加上一口經常令人噴飯的台語,他以對福音佈道的熱忱巡迴各地,廣結人脈。他對台灣教會最大的貢獻,就是神學教育和原住民宣教。他致力神學院的發展,一方面擴展多元的學制和管道,讓不同背景的有心就學者有受教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將神學本科更改為6年制,提升學生資質。1955年,他更獨排眾議、深具遠見地將神學院從車水馬龍的雙連市區,遷往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的陽明山嶺頭,開展神學教育的新時代。 孫雅各夫婦對原住民宣教情有所鍾,後半生以驚人的毅力深入山地訪視,並協助原住民教會成長,更贊助超過300間以上的教會,從竹建教堂改建或新建為石頭水泥教堂。他主導玉山神學院的創立,培育無數原住民教會和社會的領導者。高俊明牧師曾提及玉神草創初期,經費拮据,孫雅各及黃彰輝2位神學院長積極向普世教會籌措、爭取240萬奉獻的故事,可說是神學教育史上的美談。 孫雅各總是運用各種管道爭取教育資源及合作對象,身為台北扶輪社和台北美國學校的草創成員,他盡力爭取更多人力和經濟資源來辦學,讓神學院脫胎換骨。在戰後大量原本在中國服務的宣教師和人力、財力資源「轉進」台灣、形成「國語教會」急速擴展的新處境,他也扮演雙方的潤滑劑和整合力量,具有階段性的時代意義。 1965年退休後,台灣神學院為表彰孫雅各41年來的貢獻,將教育館(現圖書館)改名「孫雅各紀念館」。1967年,孫雅各在美國檢驗出腦瘤,毅然決然返回故鄉──台灣,同年6月中病逝嶺頭家中,安葬於台神教堂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孫雅各、孫理蓮牧師夫婦對台灣教會發展、神學教育和弱勢關懷,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孫雅各牧師娘&nbsp孫理蓮 要當宣教之妻的奇女子 ◎王貞文(台南神學院老師) 孫雅各牧師對於台灣北部教會的組織發展,以及神學教育,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而孫雅各牧師娘孫理蓮(Lilian Dickson, 1901~1983),更是以她不凡的熱情與行動力,開創了一個「體制外」的基督徒的醫療關懷事工,而成了台灣宣教史上的傳奇人物。 孫理蓮曾被《讀者文摘》雜誌報導為「擁有偉大心懷的小個子女士」。她是美國人,在明尼蘇達出生、成長,在明尼蘇達聖保羅的瑪加列斯特(Macalester)學院讀大學時,結識了來自美國南達科達州的孫雅各牧師。他們準備一起到海外做宣教工作。孫理蓮在紐約的聖經學院(Biblical Seminary of New York City)接受了宣教課程的訓練,其中包括醫療訓練。1927年,他們結婚,並馬上啟程,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差派到達台灣工作。 1927年至1940年,是孫雅各夫婦在台灣工作的第一階段。在日本的統治下,孫牧師開始突破萬難,關心原住民的情況。孫理蓮在這個階段,擔任的是傳統的牧師娘角色,她協助丈夫適應新環境,學習語言,做教會的工作。即使經濟有時困窘,他們仍開放自己的家,以熱情接待各方訪客,並調解糾紛。孫理蓮忙碌不已,以至於在台灣的前3年,就經歷了1次流產與1次早產,一直到第3胎,才順利產下兒子Ronny。 戰後,再一次回到台灣,自己的孩子已經成長,在美國讀書,她能夠全力投入宣教工作了。46歲的孫理蓮宣稱,她「不再只是宣教師之妻,而要當宣教之妻」。 她背起手風琴,找一群醫護人員去佈道。她經常採取的方式就是:拉起手風琴,搭起法蘭絨布小戲台,吸引孩童,教他們唱歌,用法蘭絨布偶說聖經故事。然後逐家探訪,為病人祈禱,宣講福音,施藥包紮。時機成熟,她就會尋找同工,與她一起來改善部落衛生條件,設立聚會場所,人們聚集了,她便去募款興建教會。 1950年代的台灣,地方的基本建設還未上軌道,特別是山區偏鄉,醫療資源十分匱乏。孫理蓮不斷寫信回家鄉,向美國的親友與教會募款,來支持以醫療服務前導的宣教工作。她的信充滿熱力,對台灣的種種描寫生動有趣,得到相當廣大的迴響,於是捐款源源而至。1954年,她在加州成立「芥菜種會」,以這個獨立於教會體制之外的協會,將在美國募集的資源用在台灣最需要的地方。 「芥菜種會」的動力與頭腦,都是孫理蓮。通過她的異象與她的實踐力,小小的芥菜種長成碩大的芥菜,在政府還沒有能力去做的時候,就救助了原住民部落,成立教育與療養機構,又關懷痲瘋病患、烏腳病患,為他們找到醫療救助者,努力為他們成立教會。 由1947年回台到1983年過世,以「非正式」的方式及母親的胸懷,孫理蓮跑遍台灣各地,收容幫助困苦之人。在台灣戰後的社會裡,留下令人難忘的美好的腳蹤,她留在人心裡的形象,就如她的傳記作者對她的形容:天使在她肩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相片提供/台神史料中心、蘇文魁

藍色聖誕節 小說連載6-1

◎neo 「呼!」青青搓著雙手、朝冰涼的指尖哈口熱氣,晨曦穿過冷洌的空氣落在枯黃的草坪上,草坪上那棵掛滿一身七彩LED燈的聖誕樹顯得分外繽紛。青青坐在長木椅上,看著晨光照射在聖誕樹上琳瑯的裝飾,反映出斑斕光彩,內心深處傳來微妙的應合,「啊,就是今晚了&amphellip&amphellip」是一種揉合期待與不安的心情,驀地她眼角餘光掃到有幾株草剝下枯黃外衣嶄露新綠。 青青蹲下,輕撫青草,略帶點冰涼又利索的感覺從指尖傳來,「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青草啊,也這麼認真宣告自己的存在嗎?」她忍不住繼續方才的思緒,「會來吧?」與其說是猜疑,毋寧說是喟嘆,對於一份邀請的下落如何,及自己29年的生命。 青青想起聖經上說:「發生過的事還要發生;做過的事還要再做。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即便未來怕也是過去不斷的翻版,然而這一天似乎仍將全新開始,這樣的感受猶如一粒果核在土壤裡發出嫩芽般稚嫩而清新,又如那聖誕樹頂的銀色星星一樣明亮,「會來的!」她最後信心地結論。 彷彿尋索著確信的力量,青青專注地望著那美得無邊無際的點點亮光,心慢慢浸潤在滿滿的平安。現在,即使是那些原本隨手撕下一片都能沉重到令人窒息的過去,也不再能搖晃她的情緒,一分,一毫。 &nbsp青 青 2007年,夏。 上學期最後一堂考試鐘聲響起,宣示著接下來2個月暑假開始。周遭興高采烈討論暑假生活怎麼過的音浪此起彼落,青青兀自靜靜待在位置上,翻開課本尋找試題的答案。上課也好,不上課也罷,對她沒有什麼差別,待在台南也好,回台北也罷,其實都是一樣的地方──無趣、孤單、充滿死寂的味道。 早幾年考上南部的大學,第一次離家在外時,青青曾希望像別人一樣,久久返鄉一次的遊子啊,總是享有被想念與歡迎的特權,並在假期裡睡到日上三竿,被人好氣又好笑地叫起床&amphellip&amphellip但她很快發現,那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應該說,300多公里的距離雖然緩和了10幾年朝夕相對的緊張,但這樣的緊張卻總在每次重逢時再次忠實地回返。 與其說活在快樂與不快樂之間,青青卻退而求其次地自認待在死和活之間的位置上,感覺不斷盡可能將自己從死的那頭,推往另一頭,即使一點距離也好,而使盡全力的過程中,她常上演著獨角戲,默默地。 於是即便待在喧鬧的人群當中,青青仍置身在自成一格的疏離範圍。「其實,一切是生和死的分別&amphellip&amphellip」總的說來誰不是呢?差別只是她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沉重而無法抗拒。 *  *  * 可終歸,青青還是回到了家,學校宿舍暑假外借給營隊使用,她只得返回這天地之間僅存的容身之處。待在家,其實也不困難,信義區寬敞的電梯華廈,還有菲傭服侍,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可以徹底當廢人一個。 她一整天待在房裡悶悶地看書,寧可對著無表情的書,也不想面對那雙憂傷空洞的眼神,雖然那雙眼睛的主人,也不是全然不去試著讓她開心。第一天返家時,眼神雖然陰鬱如往常,卻難得地親手下廚,做了滿桌子的菜,只是正當青青的眼眶因感到菜肴蒸騰熱氣的溫暖而開始濡溼,她頻頻望著牆上時鐘著急的眼神卻漸次轉變,終於在撥完第n通手機後忍不住讓怒火跳進瞪大的雙眼,然後將桌子上的菜一掃&amphellip&amphellip 「媽!」青青差點被一鍋熱湯潑到而驚呼出聲,這也是她返家第一次開口,然而她的聲音沒被聽見,很快被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淹沒。 「不回來!還不回來?女兒都回家了!」破碎的字句如同囈語般夾雜著哭聲,但青青聽得明明白白,怎會不明白?這戲碼她已看了多年。她連出聲安慰的力氣也無,老練地收拾了殘局,隨手抓了顆蘋果躲回房間去啃,將一屋子的淒慘關在房門外。 隔天,青青起得極晚,走出房門,除了從落地窗照進來一地明晃晃的陽光,靜悄無聲,連菲傭馬利亞也不在,桌子上擺了至少5個人分量的早餐,沙發上還躺著一襲洋裝,是她最愛的藍色。 母親重視外表,品味也比她好,又保養得宜,雖然年紀50好幾,看起來只有40出頭。她記得小時候每次上教會做禮拜,母親一定費心把她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樣。但從她懂事開始,她就對於別人注意她的外表及讚美感到極不自在,離家念大學後,她便樂得老是一身T恤、牛仔褲及球鞋。 青少年時期,青青便懂得什麼叫虛榮及表面。她曾跟著父母參加衣香鬢影的社交場合,看著前天晚上才大打出手的父母,當下在人前又是一副鶼鰈情深的模樣,忍不住懷疑衣著、收入、社會地位有什麼意義呢?一切看起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虛假!這讓她正被荷爾蒙沖昏頭的青春更是憤世嫉俗起來。 慢慢地,她拒絕出席,即便出席,也懶得吐出交際辭令,所以無論出不出席,她總能換來一頓責罵。而每當母女起了衝突,父親便事不關己、堂堂昂昂地溜出家門,此去不知何日再見。 青青並不害怕責罵,但母親那既怨又怪、泫然欲泣的眼神卻令她有點喘不過氣,「這樣妳開心了?讓妳爸又往那女人那裡跑!」 「要不是妳!&amphellip&amphellip」好幾次,母親好似巨洪要衝破閘門這樣嘶吼,接下來又極不自然地消音,像是有話硬生生被攔截。青青知道,母親的教養不容許她說出太不堪入耳的字眼,她也知道母親出於不知名緣由恨她,偶爾對她好,只是在表演一個他人眼中好母親的角色,其演技正如她與父親在人前扮演恩愛夫妻一樣精湛。事實上,她替她覺得好累! *  *  * 餓了一夜,青青秋風掃落葉般將桌上的菜吃乾抹淨,雖然去做禮拜的馬利亞已返家,她可過不慣千金小姐的日子,認分地將餐具一一洗好收攏,然後靜靜坐在沙發上,瞪著那一襲藍得像海水一樣的洋裝,不用翻吊牌,她也知道大概又是一般上班族一個月薪水的價碼。 青青沒有一絲欣喜之情,反而更加狐疑。從前天晚上看到一桌菜,就有一股不安感隱隱升起,母親已經很久不曾花心思向她示好,怎麼這次這麼殷勤、這麼慷慨?就在她發愣時,手機響起&amphellip&amphellip 「青青啊,沙發上的洋裝看到沒?打扮漂亮一點,給妳見個人!」母親在電話那端以刻意放軟的聲音說。 「誰啊?」青青意興闌珊。 「妳爸爸生意上的朋友,兒子從國外留學回來了,妳來認識一下,快點來啊!」不待青青進一步回應,她已逕自掛了電話。 青青怔忡好久,一股寒意自腳底升起,她不是笨蛋,知道這樣的認識意味著什麼,可是她在意的不是這個,反正從小母親便常常要她留意所謂「好家世」的對象。她在意的是,原來自己的不安感是真的,母親費盡周章地做菜、買衣服,不是為了給難得返家的女兒接風洗塵,而是圖謀她的乖乖就範,想把她綁上拍賣場上待價而沽嗎?她嘴角浮起一朵淒慘的笑。(待續)

自我感覺這樣良好

◎五餅二酒 話說馬政府強調要「廉節愛民」,2008年第1任選舉期間,極力推崇ECFA,標榜兩岸直航,期待用「飛的」來拚經濟,「早上飛上海開會,晚上在台北晚餐」,充滿情感的廣告旁白,讓所有奔波於台灣、中國做生意的男女無不產生遐想。 夢想與現實之間 畫面是如此美好。一身剪裁俐落、顏色典雅的套裝,右背名牌女用包,左拎超薄筆電,足蹬2吋半高跟鞋,捲度長短適中的頭髮,映襯一身好皮膚,面帶自信微笑,眼神散發光芒,神采奕奕地在早晨搭機前往中國。談好生意、相互握手、蓋上電腦,愜意地享用一頓輕食午餐,喝完那杯香濃適度的拿鐵,直挺挺地再跨上黑頭轎車,邁入波音商務艙,輕輕閉上眼睛養神,睜開眼已經到台北。隨即,換成性感夜女神,與親愛的阿娜答在溫馨小家共纏綿&hellip&hellip真的,夢幻裡的商業真的很美,一切無往不利、凡事所向無敵&hellip&hellip。 候機室裡不斷廣播的聲音敲醒我的白日夢。「各位旅客請注意,感謝您的耐心等候,因為飛機晚到,我們預計起飛的時間將延後30分鐘,請您耐心等候,我們感謝您的諒解與合作&hellip&hellip。」 我右肩掛超大女包、左肩扛超重電腦,幫廠家準備的兩大袋鳳梨酥放置旁邊椅上,一隻手握著護照與登機證,另外空出的手抱住一本厚厚的小說。我腳踩平底休閒鞋,內搭淺色上衣、外面套短外套,一條黑色休閒褲,臉色凝重,心裡盤算著已經掛進艙的兩大行李,下機後要怎樣拉出機場,更憂心廠裡上線中的貨品情況&hellip&hellip。現實與幻想中的「高級女主管」形象怎麼就相差這樣遠? 倏地之間,我跳起來,快步衝到候機室的櫃檯驚慌地問:「小姐,您說飛機會delay,請問,我到深圳後,接著要搭往衢州的班機,還要拉行李出關,這樣一來,時間來得及嗎?去衢州1天只有1班呀&hellip&hellip」 櫃檯主管眼睛一亮、掐指一算,連連搖頭,馬上拿起電話詢東又問西,一下確定起飛時間,一下要求機艙把我的行李找出改放最前面,同時將我的座位調整往前,最後,面帶難色安慰:「朱小姐,我們會聯繫深圳的地勤人員,他們會協助您的&hellip&hellip」 在桃園機場的啟程,每晚1分鐘,我的心跳就如同被「催油」一次一樣加速起來,果真整整晚了1小時。當飛機順利抵達深圳機場,旅客紛紛起立準備下機,機門打開、感受到一陣熱風同時,一位地勤小姐往機艙內大叫:「31A的朱小姐,31A的朱小姐,請您往前&hellip&hellip」我在周遭旅客「簇擁」(其實是從擁擠的人群中竄出)與祝福聲下(大家祝福我,能趕上飛機喔!)第一個跑下飛機。地勤小姐陪我坐在機場的接駁巴士駕駛座右邊,她手持對講機不斷呼叫:「找到31A了,正在往行李帶取行李。」3位地勤人員拚了命地、不斷地在行李帶前走來走去,最後直接上到行李鐵櫃拉出我的行李。地勤小姐再用對講機呼叫:「找到行李啦,現在過去。」對我說:「朱小姐,這是您的登機證,我們過去國內線掛行李。」我心裡想,先給登機證?再掛行李?奇怪的程序。 好整以暇,深吸一口氣,我右背手提包、左扛電腦袋,可愛又極瘦小的地勤小姐幫我提鳳梨酥,空出的兩隻手拉著裝滿樣品與檔案文件的行李,衝吧!深圳機場國際線與國內線分立於不同大樓,幾乎與桃園機場的第一航廈與第二航廈一般「遙遠」,此時,所有的東西怎會在瞬間變得如此沉重,手拉的行李感覺像是斷掉了滾輪般笨重,更煎熬的是,小跑步下的路途,怎會越來越遠?好像永遠無法達到終點。氣喘吁吁的我,心跳越來越快、胸口越來越緊,感覺就要吸不到下一口氣,地勤小姐還是一路遙控報告實況&hellip&hellip遠遠地就瞧見國內櫃檯人員引頸企盼我的神情,混亂之際,一時還錯亂,誤認為許久未見的愛人,站在遠處等候迎接受寵如后的我。 政績與民情之間 向地勤小姐致謝,轉身跑步通過海關,健步衝向登機門。終於,坐在飛往下一個目的地的飛機裡,鬆了一口大氣,心緩緩平靜,呼吸慢慢調整,試圖減少過度緊張而產生的耳鳴。 此時,機上廣播響了:「各位尊敬的旅客,感謝您搭乘深圳航空,因為機場流量管制,我們很抱歉的通知您,飛機將延遲起飛,感謝您耐心的等候,我們會再向您報告起飛的時間,再次感謝您的合作&hellip&hellip」當飛機離開地面的時候,已經是1小時以後的事&hellip&hellip。 報告總統,習慣搭乘專機的您,一定沒有趕時間、追飛機的經驗,不了解小老百姓汲汲營營為蠅頭小利這樣狼狽奔波的情形。總統先生,沒去過中國、尊貴的您,也不知道中國真的很大,不然區區幾個大城市「兩岸直航」夢幻口號,就讓您如此沾沾自喜,自以為是「偉大」政績而自我感覺這樣良好?

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年度巨獻──郭懷一

&nbsp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將於12月帶來年度巨獻《郭懷一》,描述1620年代荷蘭人殖民台灣時,荷蘭牧師如何向平埔族人傳福音,以及荷蘭人向台灣人徵收「血稅」,捉拿大陸偷渡客,引起漢人反抗,終在1652年爆發「郭懷一事件」。此劇首創歌仔戲搬演荷據時期歷史,一個充滿希望與毀滅的年代,也揭開漢人、平埔人與荷蘭人的歷史記憶。 角色方面,將由許秀琴飾演荷蘭籍牧師,王蘭花飾演漢人英雄郭懷一,並有資深旦角演員林美香、廖秋、杜玉琴、謝麗真,同台展現風華。(編輯室整理) &nbsp 時間:12月1、2日(週六、日)下午2:30 地點:大稻埕戲苑(台北市迪化街一段21號9樓),購票入場 &nbsp

乞食h?大願

&nbsp創作自述kap感言 ??我是&aacuten怎beh寫〈愛嬌〉kap〈白雪路180巷〉 ◎施俊州 L&aacuten chit 2篇文〈愛嬌〉kap〈白雪路180巷〉,si?ng無有幾篇&aacute互文本(intertext):林燿德&ecirc〈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1995);王卦怠&ecirc〈葆姑娘〉(2001.06.23,《自由副刊》);賴仁聲&ecirc《刺&aacute內&ecirc百合花》(1954);白話字聖經雅歌,speakers l?m-t?m ch&ograve-h&oacutee、分b?清t&agraveu-t&eacute新郎ah新娘leh講話&ecirc第2章;koh So? A-k&icirc &ecirc華語長篇《阿姐》(台南圖書館,2009.12)。L&aacuten講「si?ng無」,是有緣故&ecirc,因為n? koh「互」落、牽落,?死人;菜瓜藤、肉豆鬚牽牽ch&ograve-h&oacutee,我? b?記得l&aacuten ka-t?是&aacuten怎beh寫chit 2篇m? -chi&acirc?文&ecirc。Koh-khah m&agravei講1984年11-2月&aacute,l&aacuten 是&aacuten-n&oacutea t?台中二中h?願做「作家」&ecirc,1988年底t?外雙溪&aacuten-n&oacutea g?m頭想beh做「詩人」&ecirc。Tio?hlah,乞食h?大願kap乞食開藝旦k?ng款??悲悲&aacute,或者講khong-am,m? -chiah喜感! 主a!?tio?h-&agravei永遠h??我?記&eacute為si&aacute?-mih beh寫chit 2篇文&ecirc,t? k&aacute-n&aacute chit-ch?n大魚大肉koh兼菜kah,l&aacuten i&aacuteu ?記得hit-ch?m-&aacute感恩「食泡麵」&ecirc日子。有lah!〈白雪路180巷〉有si-&aacute-geh...

【台語俗諺新眼光】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

◎陳士彰   科技ê時代,上要緊ê要求,就是快速kap創新。銷路kap廣告ê決策,絕對要緊koh有效果;產品kap技術ê設計製作,不時愛新鮮koh吸引人。 前一站-á,我ê手機仔歹去,電信局拄(tú)好有一項好空ê,就是合約到期,免費換新機仔,就按呢我嘛去k?換一支。隔轉日,同事看我leh拍電話,就k?我滾耍笑:「你這?老伙仔人,koh會曉和人?豬屎喔?!」原來這支手機仔,是彼當時上新ê產品,英文名叫做「desire」,少年人t?網路頂頭,就k?號做「豬屎」。2日後,另外1?同事,知影我換新手機仔,伊嘛決定欲去換仝款ê。無拍算轉來了後,?1支新手機t?我面頭前展,順紲(sòa)koh k?我嘻哢一擺:「你食(?)豬屎,我食(?)蘋果。」原來伊?ê,是拄好上新ê「Apple iPod」。 可見t?科技ê時代,逐項技術kap產品,若無要求快速創新kap進步,就連邊綴(tòe)b?著潮流。 頭家為著欲t?市場競爭趁錢,要求技術kap生產人員,拍拚研究、發展kap生產。食人ê頭路,做人ê辛勞,為著欲生存顧飯碗,也真正無暝無日,硬死拚命做。b?堪得生活ê競爭,kap工作壓力ê人,m? 是過勞死,無就是家己解決寶貴ê生命。 人從出世來到世間,就愛面對活落去ê壓力。面對生活環境所帶來ê挑戰,養成人一種競爭ê個性。讀冊、升學愛競爭;比賽勝敗愛競爭;職務官位愛競爭。競爭到上路尾,連家己ê意見、理念嘛欲爭到贏,只有家己ê想法上tio?h,別人ê話完全聽b?落去。 為著事業、生理、生活、想法、一句話,四界欲kap人諍(chì?),諍到歹面相看,諍到頷仔頸筋大大條,諍到相告行法庭,有出路諍到死路一條,有朋友諍到無朋友,嘛是強欲諍到贏。 回想台灣ê電子科技,t?過去ê 3、40年前,是非常先進ê,會通講t?全世界,是排頭番ê,差不多所有先進國家,不時攏會派人來考察、參觀,非常好禮拜託,相爭欲kap台灣ê電子企業合作。想b?到此幾年,世界出名ê電子大廠,對台灣ê電子企業,相連紲提出告訴,告到h??台灣ê企業,輸kah塗塗塗,股票落到青損損。 為著欲趁錢,企業界拍拚相諍,che是免不了ê代誌。總是講著人kap人ê交陪,行到歹面相看,是足m?  值ê。 阮做老師ê,t?學校不時愛替學生做公親,甚至規節課ê時間,攏是leh排解學生彼此ê問題。囡仔人相鬥陣,前一秒鐘是「司公仔尚杯」(sai-kong-á si??-poe),好kah若啥貨leh,一目nih久,冤到規面花哩鹿貓,b?輸冤仇偌深leh。 囡仔人按呢,大人嘛無好到tó位去。厝邊隔壁、尪仔某代、同事之間、親情五雜種種ê交陪,相好是心情鬆,ah若冤家是規世人。 古早人leh講:「相拄會著!」叫咱m?  通為著小可代誌,諍到有路變絕路。逐?人攏相讓倒退一步,路會變加成長,親像俗語所講:「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仝款。 其實,基督福音ê信仰,對人互相ê交陪,有koh較正面ê教示:「你ê對敵跋倒,你莫得歡喜;伊倒壞,你ê心莫得快樂」(箴言24章17節);「你ê對敵若枵,著用米糧h??伊食;喙焦,著用水h??伊?。」(箴言25章21節) T?現今充滿混亂ê社會,欲按怎h??家庭、人際恢復和諧,m? 是kan-ta?「人情留一線」爾爾,主動h??冤仇化解,豈m? 是上好ê方法?!  

心之歌頌7:登山聽訓樂團 撇棄世界,只要耶穌

◎Jason Shong 「透過音樂獲得情感上的認同,進而得到情緒上的抒發。」我想這是現代教會讓未信者接觸福音最常使用的方式。 我們往往先預設了立場,認為曲風太過老、歌詞太過艱深的曲很難打動年輕人的心,於是乎教會音樂開始降低了標準,捨去了哲學與文學的價值,轉而使用許多簡單易懂、純抒發性質、較口語化的詩歌。在這裡不是要陷入一種「聖詩與當代福音歌曲誰是劣幣?誰是良幣?」的對立討論中,而是一種對自我省思的邀請:「在傳揚基督救恩的大前提下,教會應當追求的是什麼?」 凡屬世界的,都有所謂的流行文化,因應著各種人文、環境&hellip&hellip等外在因素產生的變化,普世的價值觀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此世代以來的教會音樂,也隨之不斷地更換新包裝。降低標準並非全是壞事,福音的載體融入流行文化也稱不上大逆不道,只是任何手段都需要有信仰原則與使用規範,更不能失去合乎聖經教導的核心價值。 撇棄「教會音樂該用何種形式來呈現」的爭議,我只想提出這樣的省思:我們為何要降低標準?降低標準有什麼樣的規範?降低標準後是否會造成任何不良影響?降低標準後,可有任何後續的補強措施?縱使耶穌常常用比喻讓門徒明白祂欲教導的真理奧祕,但也不是人人聽了耶穌的話就能夠信。我們常常因陷入「拯救萬民」的迷思當中,忘記傳福音是為耶穌,不是為那些不信的,以至於用經驗法則來行事。 4個擔任教會敬拜團的大男孩,組成了登山聽訓樂團(Ascend The Hill),以非營利的方式經營,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提供免費的音樂下載。他們專門挑選耳熟能詳的傳統聖詩,以年輕人最愛的流行搖滾形式呈現,試圖將傳統聖詩中那「以神為本」的珍貴信仰真諦傳承下去。 有別於那些追求時尚流行的福音團體對傳統聖詩漫無目的地「惡搞」,他們運用音樂類型的特色,完全配合歌詞中的意境,演繹出深刻的音樂表情,在演唱方面更善用搖滾唱腔的特色,突顯出更多激烈的信仰情感。他們的音樂在聽覺上很「世界」,但你從其中聽見的,卻是「撇棄世界,只要耶穌」。可前往官方網站:ascendthehill.com合法下載音樂。 &nbsp 〈撇棄世界,只要耶穌〉(中文譯詞) &nbsp 撇棄世界 只要耶穌 浮名宴樂轉眼空 主的愛卻天天伴隨 萬代不變永無窮 &nbsp 撇棄世界 只要耶穌 賜我心靈真平安 祂是救主看顧保守 巨浪翻騰仍歌唱 &nbsp 撇棄世界 只要耶穌 祂常向我展笑臉 真光引導我走天路 不畏艱辛心甘甜 &nbsp 撇棄世界 只要耶穌 信靠祂十架恩典 直到清楚瞻主聖容 與主相見面對面 &nbsp 主的仁慈至高深厚 主的愛長遠廣博 主的救贖恩典完備 永生確據主承諾

安靜,在風雨中

◎Hafay 風雨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這是今年的第幾個颱風了?我無從計數,只知道在一個又一個的颱風來襲的時刻裡,某些人們的影像浮現腦海,我惦記他們在自己所在位置安穩與否,卻其實發現心底的某些焦躁,在這種天候中,異常鮮明起來。 想起幾年前還在北部的日子,一回颱風天,寫了個信給在花蓮的幾個朋友,簡短的問候,其實隱含著思念。我想念還在花蓮的日子,無論慌亂、開懷、孤寂,似乎,這幾個人們能給予的有聲無聲的回應,都恰到好處地令人安穩。他們都在論文的某種煎熬階段,那個辛苦,總是每個研究生必經的歷程。那回的颱風夜的晚餐,對話的內容多半忘記,可,唯有經歷過那種時刻,才會懂得什麼叫做安心──幾個離家的人,因為某些機緣而相聚,這個年紀的相遇,還能有多少的單純和深刻可言?你遇到了,只會懂得珍惜,而不是奢求。 就像停電前,發了個信問候他們,而後,電力恢復,信箱裡出現阿勳的回信,信中這麼說著: 「正巧,因為這個天氣有些感受,正試著寫點什麼就收到你的來信。天氣越是這樣風強雨驟的,我就越是感覺到一種平靜,相較起來覺得自己的內心很是煩亂,反倒是這個天氣引領我感受到一種平靜。」 阿勳說,上一個颱風來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受出現,他寫了一段簡短的文字給大夥兒: 「像這樣把自己關在家裡面,自己一個人與外界都斷了聯繫,門窗緊掩,外頭風聲雨聲呼嘯。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生息著。什麼音樂都沒辦法聽,只能不斷聽著優人劇團的沖岩和流水,擊鼓聲有時密集,急促如大雨驟下,鑼與缽卻清明地像池水中的漣漪,蕩漾開來&hellip&hellip。不管是風聲雨聲鼓聲鑼聲,聲音不間斷,然而世界卻安靜地像身處深山密林之中。 你能明白嗎?囂嚷與安靜不是由聲音分貝來判斷的,『聲音』有時巨大卻寧靜,有時細瑣卻嘈雜。我說的談論就是這個意思,不是由說與不說來決定的,專門去說,跟專門不去說,兩者是同一種愚蠢。」 這就是我認識的他,文字中,你看得見一種清澈和真正的安靜,看得見一種慌亂和真正的不安──它們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出現,從不矛盾,有的只是一個存在的思索、感受。這些,比任何宣教式的語言都來得貼近生命本身,或者,至少我自身。 我的信仰,向人們訴說著平安,可,平安,究竟是什麼?我聽過許多的宣講,聽過許多的呼喊和詮釋,卻少有真正讓自己通過那些講詞,就真正獲得了安穩。經典中的耶穌,除了語言的宣講,還有祂自身生命的彰顯──當祂哭泣、當祂憤怒、當祂慌亂、孤寂不知所措的時刻,人們從祂的言語之中,知道什麼叫做平安。 就如同我在阿勳的文字中看見的,以及他在信末寫著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看見了那種寧靜的緣故,我總是覺得自己相當的煩亂,好像有兩個界域,而我橫梗在邊界的地帶。人類的世界似乎總是紛擾,話語總顯得愚蠢,好像你一開口試圖訴說什麼就已經錯了。 而另一個界域不論細瑣或狂暴,卻總是寧靜。 為此我感到自己的某一部分深深的與這個世界糾纏著,痛苦的糾纏著。」 任何的開口,就已經錯了!福音書中的文字,如何讓人相信或看見那真正的平靜、如果僅僅只是通過平面的文字敘述,或者耶穌說出的字字句句? 所以說,信仰,總是生命;它像是一種累積,當生命到達一種厚度,你就會知道,所謂安靜、所謂平安,都不單單指著一種平穩的狀態而言。而是,當自己身處在任何的境遇之中,特別是困窘渾沌之中,你發現了自己對比任何一個外在的喧囂,都還要來得複雜混亂的同時,卻也突然曉悟:原來平安,是因為在這麼困頓之際,依然有著一個什麼,可以盼望、可以依靠、可以相信。 那是什麼? 安靜吧──外頭的風雨,依舊侵襲,相較稍早,顯得更為劇烈。言說的一切,終究無以訴說任何人們心底的依恃,你以為搬出了任何的經典中的字句、故事、教導,便能撫平雜亂;其實,它們卻只是一個引子,拉引出了人們對於某個力量、某種存有的懷想與追念,你在當中,望見自己的慌張與窘境,也發現了寂靜的優雅與美麗。

在懺悔中經歷恩典──《與奧古斯丁一同祈禱》

◎陳慧婉 相信許多基督徒對於奧古斯丁並不陌生,他特殊的生命更新歷程在《懺悔錄》中讀來令人動容。書中以十分真摯的言詞,描述自己生命蛻變過程中心靈的掙扎與反省,猶如一面鏡子,讓我們彷彿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檢視自己屬靈生命。 &nbsp &nbsp &nbsp &nbsp看見生命成長的影子 《與奧古斯丁一同祈禱》是由新竹聖經學院出版小組參照數個版本的《懺悔錄》後,精選其中重要禱文並重新編譯,集結而成30篇適合靈修默想的祈禱,可說是《懺悔錄》的濃縮精華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閱讀。 從奧古斯丁自我剖析的禱文中,我看到的不只是他生命的淬煉,更從中隱約窺見自己生命成長的影子。當奧古斯丁的靈魂被主煉淨之後,他深深感受到:「主阿!?以無比慈愛的手,觸摸著我的心靈,使我逐漸被?所改變。」回顧自己過往的生命不也是如此?當我迷失方向,盲目追隨世俗的價值觀而無法自拔,生命逐漸支離破碎,與神漸行漸遠之際,上帝不斷地以慈繩愛索一步步牽引我,使我不至於栽進世俗漩渦或跌至死蔭山谷而無法回頭。 奧古斯丁比喻說:「我曾遠離?,耗費我的生命,追尋?以外的世界,唯有?的愛,能重新聚合破碎的我。」這句話再貼近我的心境不過了。若非神的保守和看顧,我早就如羊走迷路,被世上邪惡的強大力量吞沒,自己如何尚有力量走回神真理的道路?乃是主親自輕輕將我抱在他的懷中,並在主基督裡得著心靈真正的平安。是主耶穌親自賜給我再一次機會,使我污穢的靈魂被洗淨,是那無盡的恩典,讓我配稱為主的兒女,破碎的生命也因而得著完全。 &nbsp &nbsp &nbsp &nbsp得著生命真正安息 我的心深深同感於奧古斯丁在主面前謙卑悔改、真摯誠懇且充滿感激的肺腑之言。在奧古斯丁的心路歷程中,他體驗到的盡是神的愛,但是這不表示他對神不敬畏,只看到上帝慈愛的一面而忽視祂正義、嚴厲的一面;相反地,就是因為他走過罪惡的泥濘,差點走入滅亡之途,他反而比一般人更深體驗到神在嚴厲背後的慈愛是何等可貴,他對神的敬畏之情更甚於感激。因他深深知道自己的罪惡,無損於神的威嚴與榮美,上帝卻願意降卑,以愛引導,未曾放棄,如同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一般。 相較於奧古斯丁對神的感恩,自己常對神的包容與赦免視為理所當然,以致對於罪惡的敏銳度一點、一點地降低,有時甚至以為自己是勇於突破傳統規範、擁有無拘束的精神與勇氣而自豪,卻不知在神的眼中這不過是如同孩子般幼稚。然而上帝如同父母靜靜陪在身邊引導我、保護我,讓我並未因此受到過於所能承擔的傷害與挫敗,或是過於羞愧而失去努力面前的力量。回顧恩典路徑的點滴,當我讀到奧古斯丁這句「我拿什麼報答主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因祂使我坦然無懼面對過去。」我的心不禁反覆咀嚼這句話背後的心境。因為知道我們無法求得每個人的喜愛與饒恕,但是至少確信得著神的接納與擁抱,在神面前一切都是更新,我的心中也因而得著完全的釋放。正如奧古斯丁的信心宣言:「投靠主吧!不要懼怕,上帝絕不會鬆手,任憑你跌到,勇敢投入祂的懷抱,祂必接納你、醫治你。」 他對神極致的體驗,也著實讓我十分感動與震撼,在他第30篇(也是最後一篇)禱文中:「?是甘甜無比、真實的喜樂,?驅逐了我過去所愛,進入我的心、以自己來代替。」奧古斯丁確實已經得著生命中真正的安息、源源不絕的喜樂與永不熄滅的愛,讀至此,我很是羨慕,我將這句禱告深深刻在心版,但願這句禱文終能成為我對神由衷且唯一的「愛的誓言」。 但願奧古斯丁的禱告,每一字、每一句,都能輕輕敲入每個人心靈深處,撼動每個人的生命,使沉睡的靈魂再度甦醒,不要單單滿足於世俗的享樂,不要汲汲營營於物質的追求,若我們能將最後一篇禱文成為自己的禱文,定能以信心的眼睛看見神為我們預備的美麗心境界。

十字架前

◎林麗鶯 燈紅酒綠人迷醉 世間糊塗走一回 名利盡空家破碎 淒淒慘慘心疲累 十字架前終認罪 求主憐憫男兒淚 深重罪孽隨風飛 平安喜樂在主內 今生今世永跟隨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