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國光石化第4次審查未過 不滿意但可接受

&nbsp【邱國榮台北報導】被各方視為「終戰」的國光石化第4次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於1月27日在環保署內召開,冗長的會議時間長達8小時;而會議室的環保署大樓外,則有靜坐一夜的學生與環保團體不斷抗議,要求環評的委員諸公本著專業對保護環境的良心,莫成為馬政府御用的劊子手,殘害世界關注台灣最大一塊的濕地。 「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幹事黃哲彥針對這次環評會議做出「補件再審」的結論共識指出,可以接受的部分,是因為這次會議沒有讓過國光石化案,而且研究結論「白海豚會轉彎」的台大教授周蓮香也出面道歉,算是暫時化解了各方以為會通過的危機。至於不滿意的部分,則是環保署不敢否決開發案的決定,而且面對質疑,就提出准予開發商再行補強證據的彌補作法,沒有斷然駁回專案的勇氣。 黃哲彥針對國光石化環評會議決議「補件再審」的看法表示,國光石化所造成的破壞,並非僅濁水溪出海口的國土一小塊,其污染的危害與生態的破壞所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絕對涵蓋全國。因此,他提出反省指出,諸多教會既然大肆慶祝「雙禧」,就應當秉持實踐報禧年的正確精神,堅守公義向不義的執政者發聲抗議,讓台灣的人民與土地同享禧年。 &nbsp

看見街頭邊緣人 教會籲扭轉貧窮

總會教社串連地方教會 關心遊民問題 【邱國榮台北報導】只有好吃懶做的人會淪為遊民嗎?「台灣當代漂泊協會」與「遊民行動聯盟」於春節前夕共同公布「台北車站遊民調查報告」時表示,好吃懶做不是遊民的記號,因為有高達90%的遊民,他們在流落街頭以前都是過著有工作的正常生活,同時有正職的工作者高達63%,甚至11.4%的遊民曾經當過老闆。因此,成為遊民不代表好逸惡勞、懶惰不工作;另外調查顯示,71.4%的遊民都是艱辛的勞動者,但是卻過著勞苦終日、衣食無著的日子,而30.7%的遊民更是過著每日1餐的挨餓生活。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在2010年10至11月間,以台北車站的遊民為對象,訪調了140位遊民,該協會於1月24日公布調查分析資料,目的是要告訴政府與社會,工作窮人的生存困境已經到了緊迫關頭,隨時都可能成為遊民。 在基督教救世軍遊民關懷中心擔任社工,同時是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創設成員之一的郭盈靖表示,如果新年的意義是許下新願望,她希望政府能夠正視貧窮問題,要以負責任的態度,扭轉當前大規模製造貧窮、製造流浪、製造飢餓等不公不義的制度與政策。所以,協會提出短期訴求與長期訴求,盼望政府聽見且願意落實,畢竟年節一只紅包的慰問金,包不住貧富惡化的不公義。 郭盈靖指出了貧窮問題的嚴重性,在於政府報喜不報憂,漠視貧窮問題,誤導民眾。她表示,主計處資料指出台灣高達360萬戶,每月收入在3萬元以下,其中,逾百萬受雇者每月收入不到2萬元,近年諸多燒炭自殺的社會新聞與失業或貧窮有關。不過,主計處也告示了經濟成長率突破10%,失業率降至5%以下,顯示民生經濟復甦迅速;她說,前後2個統計資料所呈現的數字,彷彿是不同的2個世界。當代漂泊協會對此現象指出,這是不作為的鴕鳥心態,在道德上是偽善的,在政治上是不負責任的「政策殺人」。因此,漂泊協會與遊民行動聯盟向政府提出短期與長期的訴求。 「停止對赤貧者的迫害」,這是協會與聯盟提出的短期訴求。這項訴求的內容包括停止無效又殘酷的驅趕手段、增闢遊民可放置物品的區域空間、提供赤貧者盥洗設施以維持基本的衛生與健康。「停止製造貧窮」則是長期訴求,其內容是限制可拋式「非典型就業」、提供窮人租得起的住宅、提供真正尊重遊民需求的安置休憩場所。 調查資料顯示,高達82.2%的遊民過去3個月內每月工作收入低於5000元,其中67.9%遊民每月工作收入少於3000元,如此微薄的收入,連吃飯都成問題;調查用餐狀況發現,46.4%1天吃2餐,30.7%1天吃1餐,能夠正常吃3餐的僅占13.6%,甚至仍有9.3%的遊民經常沒有用餐;此外,87.8%的遊民亟欲想脫離流浪生活,調查也發現,67.6%的遊民過去也都曾租屋,但是他們現在對於住所的需求,只企求能有個安全、遮風避雨的居所就好,但問題是,他們沒有工作或工作不穩定,根本沒有能力租屋。 曾經留學日本神學院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幹事黃哲彥牧師,對遊民的問題表示,日本遊民的結構,主要來自於放棄抵抗生活壓力,因此,社會福利提供再豐富的就業機會,日本的遊民依然選擇拒絕過正常的生活,這種拒絕的態度與台灣的遊民問題截然不同;他說,台灣的遊民問題主要來自於中高年齡的失業所產生,因此從結構來看,社會福利不如日本的台灣,產生流落街頭的遊民,與政府施政能力脫不了關係。 他說,教會界也有關心遊民的地方教會,基本上多是默默運作,因為台灣社會對於遊民的態度還是以驅離為主;而長老教會總會的慈善事工,目前雖然沒有賙濟遊民的這一環,但是在地方教會,例如新竹中會中正教會就有關心遊民的事工,而總會教社委員會也會進一步繼續努力關心整體的弱勢族群,協助把關心弱勢各面向的教會串連起來,使資源可以相互分享,例如遊民問題,「總會教社的功能就是將有異象的教會結合起來」,協助關心遊民的教會發揮最大的力量。 南中教社發送豬腳麵線 願街友好過年 【陳怡萱採訪報導】入冬以來接連幾個冷氣團南下,這個冬天格外寒冷。過年前台南中會特別「寒冬送暖」,1月29日中午在台南公園大榕樹下提供免費的豬腳麵線給街友享用,由鄰近教會兄姊義務幫忙把熱食送到街友手上,並祝他們過個平安好年。南中教社部長蔡政道牧師表示,教社部第1次舉辦這樣的活動,自知所做的很微小,但仍想藉此機會表示教會對街友的關心,希望能拋磚引玉,促使政府從政策上改善貧窮。 這次「寒冬送暖」活動,南中教社部準備超過200份豬腳麵線,鄰近的北門教會兄姊及多位牧長熱心參與及協助,現場秩序良好,街友接過熱騰騰的食物就在公園邊立刻享用。蔡政道指出,「寒冬送暖」的想法最早由前任教社部長、北門教會丁忠和牧師所提出,此次由於沒有舉辦類似活動的經驗,加上籌備時間有限,只算小規模的試辦。未來在他任內,教社部會把關心街友列為重要事工。 蔡政道指出,活動前已透過管道發出「寒冬送暖」的消息,地點選在台南公園,接近街友聚集的火車站、地下道附近,時間則在過年前,藉這樣的關心行動,祝福街友過個好年。「幫助他們不只是解決一頓溫飽,」蔡政道自認,這次發送200多碗豬腳麵線,所做的很微小,想藉由這個活動,傳達對街友的關心,未來則希望透過各地方教會、中會的努力,給予政府壓力,期待能讓政府從政策面著手,解決這樣的貧窮問題。 談到陳光標高調行善,蔡政道表示「解決貧窮不只是靠行善」,行善本身是好事,但要顧及受施者的尊嚴,除了提供物質需求,也要關顧心靈需要。蔡政道說,身為基督徒,聖經指示不要張揚善行,因為上帝會記念,「行善」是領受從祂而來之恩典的一種回饋。 據了解,年前許多社福團體或善心人士辦桌讓街友圍爐,感受過年的溫暖,政府宣稱景氣好轉,但辦桌席次不減反增。人安基金會指出,輔導個案年齡有下降趨勢,出現擁有工作能力的青壯人口,甚至最年輕的只有29歲,每個人背後都是一種遭遇,包括求職不順的更生人、遭到資遣的工廠員工等等,「積極協助就業」才能幫助他們改變居無定所的困境。

對比富商捐款 基督徒謙卑行善

&nbsp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紅包只能滿足短暫需求,無法改善弱勢民眾處境。」 【李信仁台北報導】針對中國富商陳光標高調來台發放5億紅包,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回應,陳光標發5億元,媒體曝光效果卻超過50億,而中國本身有超過1億赤貧人口,陳光標卻選擇來台,可見他的舉動有策略性;張德謙強調,長老教會與基督徒關懷奉獻從不突顯個人,而是將榮耀歸給上帝。 對比長老教會和陳光標的「行善」作法,張德謙說,長老教會重視以受助者為主體,尊重受助者人權和感覺,以88水災為例,長老教會協助興建永久屋,從規劃到園區命名都尊重居民意見,他透露,當時有單位想透過長老教會到災區發放鉅款,但捐贈者要求居民一一排隊領款,長老教會予以拒絕;除了要維護居民尊嚴,長老教會本身也有完整的重建事工方案和88救災奉獻專戶,使關懷能夠長久而全面。 「關懷,就是和受苦的人站在一起,了解他們的處境。」張德謙說,早年宣教師以台灣為家和台灣人在一起,長老教會承襲這樣的精神,在各地廣設教會與人民共同經歷苦難;相較於陳光標在各地的陣仗和排場,以及用在上位姿態發紅包,長老教會學習耶穌成為僕人,謙卑服事,盡力付出,如同聖經教導的「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以及德蕾莎修女所說「愛,就是在別人需要的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陳光標在台高調行徑,張德謙認為,陳的作法有策略性,不只媒體效應驚人,中國國台辦還公開稱讚;但是中國赤貧人口遠超過台灣,為何陳卻在春節前來台,這樣的舉動很耐人尋味,背後可能有政治力的支持。 從台灣社福整體發展來看,身兼台灣基督教福利會董事長的張德謙說,台灣社福和民間慈善團體發展良好,有完善的制度和關懷作法,各單位有明確的宗旨目標,陳光標發紅包只能滿足短暫需求,無法改善弱勢民眾的處境;長老教會、展望會等宗教和社福團體,不只是急難救助,還進一步進行制度改革、議題倡導,改善整體環境,讓弱勢者能夠自立。 張德謙舉出福利會例子,二次大戰後美援資助台灣,在物資缺乏的時代,福利會協助統籌發送美援的麵粉和奶粉。美援停止後,福利會轉型,現在從事志工培訓和組織,這是配合時代需要的作法,讓資源發揮最大用處;但是陳光標發放鉅款,滿足個人「行善」慾望,卻無法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反而引起混亂。 「陳光標高調行為,是對馬英九政府的一大諷刺!」張德謙表示,春節前馬政府宣稱失業率降低,景氣上揚,但有很多人排隊等著領陳光標紅包,很多人貧窮難過年,貧富差很大,遊民尾牙人數暴增,窮苦民眾越來越多,政府卻花大錢辦花博、放煙火,讓陳光標來台做慈善,證明馬政府施政的無能。 &nbsp

大紐約區台灣人筆會關懷台灣聲明 長老教會肯定

【李信仁綜合報導】多位旅美基督徒參與的「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1月1日舉行第7屆年會發表聲明提醒,各種跡象顯示,2012年馬英九政府、國民黨和中共可能以非法手段操控選舉,使台灣民主制度名存實亡,宣告竭盡所能捍衛台灣獨立自由,長老教會總幹事張德謙肯定海外教會與鄉親對台灣的關心。 2010年張德謙受邀在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第6屆年會演講,他支持今年聲明「把台灣自由的危機轉化為建國的契機,實現台灣人國家之夢」等主張,去年10月舉行的長老教會台灣國是會議,針對台灣危機和轉機發出建言,海內外相互呼應;海外鄉親見到馬政府執政造成台灣主權喪失、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不安等危機,尤其2011年至2012年的立委、總統等大選,對台灣影響重大,長老教會將與海內外台灣人一起努力。 今年大紐約區海外台筆會第7屆年會邀請著有《台灣大劫難》、《台灣大國策》等書的中國流亡學者袁紅冰、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前紐約市衛生局長黃正雅醫師等人,從台灣人歷史契機、心靈覺醒與國家願景、健康和癌症等主題發表演講;袁紅冰指出,中共將極權鋒芒指向台灣,是因為台灣自由和民主對中國人民有政治示範作用,已經威脅中共政權,所以要消滅台灣獨立和精神自由,才能維繫中共在中國的統治。他提醒,很多跡象透露中共將在2012年全面吞併台灣,呼籲台灣人要大聲喊出「台灣人要永遠做自由人!」 這場在美國紐澤西的年會同時舉行新春晚會,聲樂家鄭怡君女高音獨唱,七星中會三一教會青年鋼琴家徐惟恩博士伴奏,在音樂中海外鄉親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互道新年快樂。

歡迎索取新倍加手冊、認同卡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再過2個多月就要滿1年。總會傳道委員會製作了「一領一.新倍加」運動手冊與認領卡,協助各中區會與地方教會有工具在手,幫助教會燃燒信徒宣教熱情,以大誡命完成大使命。 傳道委員會表示,使用者可將代禱動態予以記錄下來,所以手冊又稱為「Praybook」。每頁以週為單位,認領者每週前往探訪關懷認領對象的同時,可以記錄認領過程,見證「我們栽種與灌溉,成長在於上帝」的成長經歷,遇見上帝所賜的美好旨意。 另外,認領卡設計為書籤,讓使用者在讀經或閱讀屬靈信仰書籍時,可放置其中,並隨時自我提醒,在靈修時為認領對象代禱。書籤正面印有「因你得福」金句,能夠時刻警醒使用者,激勵出宣教的使命;背面則是認領者與認領對象的個人資料,尤其關懷認領對象的「關懷事項」欄,請填寫關心認領對象的項目,以利下次探訪關懷和祈禱祝福時,有資料可循,提升認領的深度。欲索取者,逕向總會傳道委員會專員鄭浚豪傳道師洽詢,電話:02-23625282轉357 。(攝影╱邱國榮)

回應神的話 走入社會成為美善

神研班40週年感恩禮拜逾400位大專生參與 將持續關注社會議題 以實際行動活出信仰 【陳怡萱採訪報導】第48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簡稱「神研班」)1月24日至29日在長榮大學舉辦,超過400位學員和90位輔導參加。今年正好是神研班創立以來第40年,29日上午利用閉會禮拜的時間進行「神研班40週年感恩禮拜」,觀看40年回顧影像,輔導及學生詩班分別獻唱。「去,成為美善!」台北大專中心陳佩儀牧師講道時勉勵在座學員,必須發聲或以行動回應聖經所傳達的上帝話語,在社會上成為「即使微小,但仍無可被忽略的聲音。」 神研班自1971年開辦至今正好屆滿40週年,首屆14人到現在超過400人,進展可觀。感恩禮拜中,48屆所有輔導合唱〈咱著來吟詩〉;接著在回顧影片中,多位牧長漫談當年設立神研班的動機以及對學生的期許;之後,當屆神研班學員組成「學生詩班」獻唱〈耶穌召我來行天路〉,表示承接眾牧長或信仰前輩的期待,以上帝話語當做人生道路的指引。 陳佩儀以「去,成為美善!」為題講道,這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所寫的詩句之一,潘霍華因反抗希特勒政權而死,他「獻上自己」進入苦難的世界,而成為一位信仰的行動者。陳佩儀藉此勉勵學員,在神研班讀的「聖經」,就是上帝的聲音道成肉身,不只閱讀,更要有所回應,以真實的行動進入社會成為美善的力量,成為「即使微小,但仍無可被忽略的聲音」。 去年以來,社會上陸續發生許多不公義事件引發眾人討論,第48屆神研班亦持續關注這些議題。開會禮拜的奉獻將用做「反國光石化」,期間陸續開設與「樂生療養院」、「關心白海豚」、「反高學費」等相關議題工作坊,最後在40週年感恩禮拜中,鼓勵學員走入社會成為美善力量。 禮拜尾聲,全體學員進行「決志讀經」,承諾在神研班結束後仍繼續勤讀聖經。為鼓勵學生建立規律讀經習慣,主辦單位長老教會總會大專委員會特別設計一本《靈修筆記》,每天有20至30節經文,以閱讀、默想、書寫等方式,希望學生利用1年時間好好讀完「新約聖經」,完成者可減免下次神研班報名費700元,或獲得中英對照聖經一本。 2004年起一直擔任輔導至今的張洵宜傳道表示,剛參加完神研班內心都會很火熱,這本《靈修筆記》正好能持續學生對讀聖經的熱情。以她自己為例,身為輔導以身作則,神研班後每天把靈修心得寫在部落格與facebook社團,讓小組員透過網路繼續團體查經而不孤單。 另外,張洵宜也認為寫下靈修筆記對信仰是很好的提醒,「不只看過、聽過,更要思考經文的意義成為對自己有用的教導,思考的結果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每個人的體會及實際行動也會不一樣。」張洵宜說,現在的大學生對聖經非常不熟悉,甚至從小在教會中長大的基督徒還會提問許多天兵問題,更顯得神研班存在的重要性。

神研班文物展 見證求知熱情

【李信仁台南報導】第48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展出神研班40年文物和大事記要,見證從1971年至今,大專青年研讀聖經,追求真理的熱情,長老教會總幹事張德謙說,大專生寒假普遍打工玩樂的年代裡,竟有近500人參加神研班,這是個神蹟,歷年神研班與會者更是教會和社會的重要人才資源。 神研班歷年文物有不少由陳南州牧師提供,他在1971年和鄭信真、謝淑陽、林弘宣等人自發籌辦,早期神研班沒有印製手冊,只發給輔導、學員筆記本,經過多屆後才編印手冊,文物中有手冊、珍貴手稿、筆記、開會記錄等。 歷屆手冊選錄的詩歌也可看出時代變遷,從1980年代的《基督是主》,直到1990年代後期逐漸加入《讚美之泉》系列,近幾屆的詩歌類型更是多元;另外,早在新版《聖詩》出版前,神研班就經常吟唱〈主,差遣我〉、〈懇求主引導我腳步〉等普世性詩歌,使大專生開啟信仰視界。 回顧神研班40週年,有不少精采故事。1971年神研班創設,同年長老教會發表〈國是聲明〉,並在1975、1977年發表〈我們的呼籲〉和〈人權宣言〉,當時長老教會是政府眼中釘,神研班在讀經之中常常帶入政治及社會議題,加上神研班創辦人之一的林弘宣、經常受邀專講的謝秀雄牧師等多人牽涉美麗島事件,使得參加神研班的學生常遭教官約談,甚至還有管區警員到家中調查。 從第1屆的14人參加,到近年報名經常爆滿,神研班發展有目共睹,張德謙代表長老教會總會出席神研班40週年感恩禮拜時表示,歷屆神研班學員總計超過數千人次,這是很重要的力量,期待能整合及組織神研班學員,成為帶動教會和社會進步的動力。

體驗日光少年營 挑戰自我生命力

【李信仁埔里報導】青年在彩虹和日光中與主相遇,認識自己!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辦的「日光少年營」,1月27日至30日在埔里謝緯紀念青年營地舉行,近250位國高中生共同體驗如彩虹豐富多元的台灣生命,從品格和生命教育中挑戰自我,認識基督。 今年日光少年營以「照在彩虹的那光」為主題,總會青年幹事伊誕‧巴瓦瓦隆傳道說,台灣在上帝祝福下,擁有多元文化和族群,如同色彩繽紛的彩虹一樣,青年在日光營會活動中真實感受上帝創造的豐富,同時肯定自己,緊緊跟隨主,勇敢追尋夢想。 品格才藝和生命教育是日光少年營的重要項目,學員從攀岩、單車、戲劇、攝影、體驗教育等5個項目中選擇1項,由專業團隊和講員帶領,融入生命教育信息,學習團隊合作及發掘恩賜。 29日晚間的獻心晚會,邀請有語言、視力和肢體等多重礙障的作家莊馥華以及她的母親邱梅珍分享生命見證。27歲的莊馥華在10歲時因火災吸入過多一氧化碳昏迷導致多重障礙,16年來接受各種治療仍無法恢復身體功能,這場災難改變了莊家,在災後尋求其他宗教幫助無效後而接觸教會,基督信仰使邱梅珍有勇氣陪著女兒長大,莊馥華藉由輔助器具透過數碼拼音能夠打出中、英文,以此表達溝通,用文字寫下感動,即使失去身體多數功能,她仍樂觀面對人生,用「不問自己失去什麼,但問自己還能給什麼」的信念勇敢生活。莊馥華的見證激勵日光少年營學員,眾人寫下對她的祝福,以及對生命行動的回應。 寒假日光少年營是長老教會青年日光系列活動示範梯次,為暑期日光活動暖身,今年受到春節影響,日光少年營與大專神研班撞期,青年事工委員會期待明年時間能夠錯開,方便更多人參與。

基督徒老師劉素哲 領技職學生奪第1

【陳韋鑑採訪報導】台中中會忠孝路教會會友、任教於台中家商服裝設計科的劉素哲老師,帶領學生奪得全國技藝競賽優勝;在面臨比賽壓力時,更帶領學生一同禱告,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自信與興趣。 2010年12月舉行的「全國高中職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中,劉素哲帶領台中家商服裝設計科奪得服裝製作組團體獎第1名、服裝設計團體獎第2名;其中,服裝製作組楊郁雯獲第1名保送台北科技大學,服裝設計組周郁妮獲第3名保送雲林科技大學,服裝設計組第4名的男同學石展榮也師承劉素哲。 劉素哲表示,許多高職學生只是因為分數的原因選擇學校及科系,尤其是台中家商的學生,很多人因經濟因素而選擇就讀公立高職,但對專業科目不見得有興趣,學習成效有限,「現在技職體系也強調升學,學科的比例更重,因此老師只能在寒暑假及假日時,主動幫同學加強術科。」劉素哲說:「一開始還可以趕著回家煮晚餐,到後來也只能讓家人買便當。」不過,辛苦是有成果的,學生在全國性技藝競賽奪得好成績,在升學方面相對也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幫助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劉素哲費盡心思,主動與公益團體接洽合作,目的是讓同學先產生自信,例如與伊甸基金會合作,由學生設計並製作發票裝,最後還應邀在2月26日於花博中走秀,對學生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巧的是這次得獎的學生都是基督徒,或是在基督徒家庭長大的孩子,「比賽時藉著禱告得著平靜,就可以有很好的發揮。」劉素哲表示,不管是老師或是同學,面對比賽壓力都很大,為了抒緩壓力,平時練習就播放詩歌,進考場前也帶領同學一起禱告。劉素哲表示,自己的壓力也不小,但教會兄姊的代禱與祝福,讓她可以安然面對。

見證百歲恩典 賴炳烔作工未倦

歡慶壽誕暨傳道75週年 勉勵牧者要一生傳道、信徒要做有生命基督徒 【陳怡萱台南報導】百歲牧師賴炳烔1月29日歡度生日暨宣教75週年,親友同工逾千人聚集台南中會天橋教會禮拜堂,賴炳烔親自講道,數算過去傳道往事,感謝上帝賜福滿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致詞表示:「賴牧師不用說見證,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見證!」 賴炳烔今年滿100歲,他為基督福音奔走75年,除在地方牧會,亦曾推動國際傳道會、勵友中心、國際傳道出版社、中華民國敬老協會、國際視聽傳道部、原住民教會事工部等事工設立。賴炳烔是少數親自接受巴克禮牧師指導的牧師。巴克禮過世時,賴炳烔身為台南神學院學生會會長,親自為巴克禮抬棺,一路從醫院、教會步行到墓地。 29日這天,天橋教會為賴炳烔舉辦「百歲壽誕暨宣教75週年感恩禮拜」,親友同工齊聚一堂為他祝壽,賴炳烔曾投入服事的機構也到場致詞送禮。台灣敬老協會副理事長許尚武回憶賴炳烔常說「做工不要怕沒錢」,因為在賴炳烔身邊總是有很多人默默為各樣事工奉獻。國際傳道會董事曹永杉致詞表示「100是完全的數字」,勉勵在場眾人要承接賴炳烔的「產業」直到永遠。 台南市長賴清德也抽空到場致意,並參與禮拜。他談到認識賴炳烔是在台南飛往台北的班機上,兩人正好坐隔壁。賴清德致贈寫有「耶和華祝福滿滿」的匾額給賴炳烔,並表示能與百歲牧師同姓「賴」感到很榮幸。 禮拜中同時發表賴炳烔牧師傳道記事《凡事感謝》一書,在書中自序他提到「信上帝,就沒有煩惱」,並寫下百歲台語詩作:「主賜百歲快樂生,傳道七五再進前,我主聖工做未倦,健康無工最可憐。」以此勉勵信徒持續為主做工,不因為年紀大或退休就停滯不服事。賴炳烔認為,牧師不該退休,要一生傳道,他勉勵年輕傳道人要「敢衝」,信徒則是要殷勤禱告、對福音有負擔,當一個「有生命的基督徒」。 天橋教會牧師林憲平致謝詞時憶及當年在澎湖認識已經70歲的賴炳烔,雖然從長老教會體制上退休,但因女兒的一句話,賴炳烔拎著皮箱前往澎湖,兩人結下深厚情感。後來林憲平到台南中會天橋教會牧會,賴炳烔就一直在天橋教會聚會至今。林憲平致詞時發生一插曲,當他說賴炳烔為馬公教會奉獻10萬元時,坐在旁邊輪椅上的賴炳烔立刻糾正「是12萬」,引起眾人大笑,可見賴炳烔至今記憶甚好。 禮拜中天橋合唱團、虹橋曼陀林社區樂團獻唱詩歌,全體會眾吟唱〈?真偉大〉後,林憲平祝禱。之後,賴炳烔在眾人圍繞下吹蠟燭、切蛋糕、與親友合照,眾人見證到這位百歲牧師如此精神奕奕,祝壽活動在歡笑中圓滿落幕。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