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傷痕地景,與世代對話

──《等待天光─台南人權歷史場址Ⅱ》

隨著越來越多威權時代的史料被公諸於世,歷史真相逐漸浮現。本期特別介紹幾份白色恐怖相關文學創作,盼台灣走出歷史傷痛,迎向和平的天光!

◎ 葉瓊霞(南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等待天光:臺南人權歷史場址Ⅱ》

《等待天光》這本小書,是台南市人權歷史場址第二期調查計畫報告的衍生成果。不同於調查報告書中史料爬梳、田野調查、檔案比對等學術書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以「大眾史學」的概念面向群眾,聚焦在「場所」,闡述白色恐怖時期烙印在大台南地區的傷痕地景。

根據國家人權館對「不義遺址」的定義,是國家透過不當手段和體制,系統性傷害人權的種種不義作為所發生的歷史現場。這些歷史現場包括國家指揮及制訂相關政策及發布命令之場所、軍警特務機關的機構所在地、政治犯被逮捕,或當時政治案件發生的第一現場(或重要現場),以及後續進行偵訊、刑求、審判、關押、執行、槍決、埋葬等地點。而廣義的「不義遺址」,即現在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所推動的人權場址,則可以擴充到其他承載人民傷痛記憶的地景空間。

 

由於第一期報告已涵蓋許多公共領域的空間,諸如湯德章紀念公園、原台南警察署、台南監獄、新營大圓環……等處,本書便以收集檔案資料、採訪政治受難者或關係人等方式,建構出生活空間與事件發生地點,在各種口述訪談、實地勘景、推定位址過程中,那些受難者彷彿從歷史灰燼中立體地浮現出來,不再只是檔案上一個個動輒被冠以「×匪××」的名字,也不只是槍決前後的黑白照片,他們的人生雖短暫,卻是真正活過的人,而且生活領域與我們高度重疊。他們成長、求學、居住、教書、務農、上班多在大台南市的範圍,我們每日行經的街道也可能是他們騎著鐵馬行過的路徑。當年他們年華正茂、意氣風發,有的新婚燕爾、喜獲麟兒,有的根本還是20歲不到的學生,有的在農村勤懇勞動、熱心助人……白色恐怖的巨網鋪天蓋地罩下,他們有的成了籠中鳥,有的入了亂葬崗。

70年光陰不可謂不漫長,我們的調查腳步又開始得何其遲緩,有些街名已從地圖上被抹除,有些建築早經轉賣、改建都不足為奇。反而仍然存在的場所,今昔反差更令人唏噓。例如當年22歲的成功大學僑生陳欽生,被情治單位誘騙的地點就在勝利路139巷口,這是開啟他長達12年冤獄生涯的傷心地。大學生被誣指為共產黨、爆炸案涉案人,這悲劇何其「超展開」,但場景卻何其日常,居然是台南人、特別是成大人都不陌生的老邱百貨行旁巷弄內。又例如公園國小,作為台南百年名校,育才無數,在百週年特刊中兩頁看似平淡無奇的「歷任離職教職員工名錄」中,細查之下有六名同於1950年7月離職的教師(高鈺鐺、林登茂、王恕銘、蔡炳紅、黃嘉祥、楊熙文),都是因白色恐怖案件而離職,六人分別牽涉到三個案件,刑期從五年到無期徒刑不等。

成大僑生陳欽生被誘捕地點位在勝利路老邱百貨行旁巷內。(相片提供/葉瓊霞)
公園國小光復後離職教職員名錄,有六名因白色恐怖案件離職。(相片提供/葉瓊霞)

當時情治人員可任意進入校園,直接從宿舍帶走老師,思之令人不寒而慄;再進一步想像,偌大一個校園,突然有六名年輕的優秀教師集體不知所終,他們在綠島苦牢煎熬,而他們的妻兒家人也形同獄外之囚,承受來自國家機器的霸凌與監控。肅殺氛圍與戒嚴體制綿延數十年,知情者噤聲隱忍,連受難者後代都不見得能從長輩口中聽聞,結果就是造成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認知斷層,知情者與不知情者彷彿活在平行時空。這也就是今日我們要以各種方式,諸如口述歷史、紀錄片、綠島或景美人權園區體驗營、繪本、場址研究及走讀……努力推動人權教育的理由。

在人類歷史上,人權本非從天而降,且十分脆弱,威權體制被民主淘汰,也不保證永遠。如初代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50~230年)所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台灣走過戒嚴的暗夜,終於等來天光,這中間有多少先人付出血淚的代價!《等待天光》只是拋磚引玉,期待大家按圖索驥走讀台南時,能設身處地感念前人,甚或啟動問題意識叩問親友、與後輩討論,促進世代對話,讓民主與人權能被代代珍惜守護。

 

下一篇

【特別企畫】記憶釘根,召喚失落靈魂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