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傳福音 甘為霖宣教情

盲人教育之父  在台奉獻47年  岩前教會宣教140週年感恩禮拜

【陳逸凡專題報導】1月29日農曆大年初二的早上,位於關仔嶺山腳下的嘉義中會岩前教會、白水溪教會、白河教會會友聯袂出席,遍布台灣各地從事各行各業的「岩僑」們也紛紛共襄盛舉,一同參加岩前教會設教140週年感恩禮拜。嘉義中會議長吳斯凱牧師以及曾在此牧會的眾牧者也前來獻上祝福。

這間山村教會雖面臨人口外移的衝擊,但教會牧者信徒積極尋求轉型之道。幾年前,在眾人奔走及眾岩僑的奉獻支持下,嶄新宏偉的禮拜堂落成,不僅具有現代化的嶄新設備,得以繼續培育本地青年,更規劃多間整潔的客房,提供前來舉辦營會的教會住宿之用,幾步之遙的靈修營地,有著林蔭步道與青翠草坪,是心靈能夠得到安寧的居所。

談到岩前,則不可不知南台灣第一位本地牧師潘明珠,正是出身此地。這座位於枕頭山下的教會,與另一件台灣宣教史上的大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年英國宣教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牧師在白水溪教會遭匪徒半夜包圍住所,並放火想要加害。他幸運逃出後告到官府,因而有「火燒白水溪,起岩前來賠」的判決。後來岩前教會不負宣教使命,分設出白河教會。

提及甘為霖,除了白水溪事件為人津津樂道之外,對台灣的文化啟蒙教育有著極大的貢獻。甘為霖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在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後繼續修讀神學課程,並在1871年來到台灣,將一生中47年的精華歲月貢獻在這片土地上。甘為霖曾進行多次佈道之旅,宣教足跡幾乎踏遍整個台灣及澎湖。

甘為霖在旅行途中所留下的《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記錄途中所見所聞,包含白水溪事件及其他諸多文化觀察,如今已是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資產;在早期的台灣史方面,甘為霖則挖掘出許多荷蘭時期的重要史料,包含翻譯荷蘭文的《荷據下的福爾摩沙》、重印《新港語馬太福音》等,開闊了台灣人對荷蘭統治時期的認識;甘為霖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更是保留台語文化的重要著作,至今仍至復振台語羅馬字書寫的重要工具書。

在盲人教育事工方面,甘為霖亦是台灣盲人教育的先驅,他趁著返回英國休假期間,募得資金出版盲人專用的凸版書,並在1891年租用台南府城洪公祠,開設全台灣第一間盲人學校「訓瞽堂」。 

在有限的年歲之中,甘為霖將自己奉獻主用,為台灣帶來極富意義且影響深遠的貢獻,期盼透過本新聞專題,讓讀者再次認識這位來自蘇格蘭的宣教師。

 

火燒白水溪,起岩前來賠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南市白河區過去是西拉雅族部落,當地的白水溪教會旁有一座由嘉義中會設立的「甘牧師為霖遭難紀念碑」,記念140多年前一起教會史上驚心動魄的「白水溪事件」。英國牧師甘為霖為了宣揚福音,與會友經歷暴徒追殺、焚毀教堂、蒙上帝起大風拯救的故事,血淚交織的真實歷史如今仍一再被教會追憶,感念福音落地生根得來不易。

甘為霖早期在台宣教時,特別喜歡深入平地及高山向那些被社會忽視與壓迫的原住民傳福音。他在著作《素描福爾摩沙》中提到白水溪教會時,評價這是一間充滿希望與繁盛的教會,禮拜人數短短6個月內從不到30人到近百,平埔原住民歸主後出現不再偷竊、賭博、口出穢言等極佳轉變,連異教徒鄰居都有目共睹。然而,這些溫和、守法的族人卻長期受到斗六都司吳志高奴役。早在甘牧師到此地宣教以前,吳志高就常命令2、30個族人為他工作,只給極少量的米作為報酬,若不從就會遭到惡言相向與鞭打。

根據甘為霖的記載,斗六都司吳志高家境富裕,是半官半盜的地方領袖,憑藉對鄰近村落的不斷掠奪,累積了豐厚財富。吳志高家住白水溪教會以西5哩遠的店仔口(白河市區),居所有多間房子相連,以竹柵欄圍起,四周布滿武裝隨從可隨時防備官兵或民眾攻擊,財大勢大連統治當局都拿他沒轍。

1874年,吳志高受不了白水溪的教徒日益增加,以新建禮拜堂會妨礙祖墳風水為由,要求停止。甘為霖感到納悶,因過去一年從未聽過類似抱怨,而且新堂是建在舊址上,鄰近的異教徒也認為風水之說毫無根據。1月26日吳志高見教會不為所動,先派3、40名武裝分子襲擊數個信徒家庭,導致許多人財物、衣物、廚具皆遭洗劫,1名女人被追殺至重傷一度命危。

2天後,著名的「白水溪事件」毫不留情地接踵而至,甘牧師當天從頭社趕回探視會友,晚間結束禱告會後的半夜,吳志高又派一群手下縱火焚燒竹子搭建的白水溪教堂及宿舍。他們將臉塗黑,手持尖刀及長矛,高喊:「紅毛蕃!今天要你命啦!」

甘牧師發現異狀後,從床上驚嚇躍下,只見一群人在火焰照映下包圍過來,外褲還來不及穿急忙大聲求援,殊不知標天才傳道師和其他弟兄早已先逃。甘為霖猜想匪徒大概不敢攻擊外國人,試圖逃出仍被刀槍逼回。撤至傳道師房間,床邊又突然有長矛刺來,一支離心臟不到一吋的距離,另一支惡狠狠地刺傷腿。

屋內濃霧瀰漫,屋頂焚燒,甘為霖極度難耐,試圖從後方開路失敗,眼前一片火海令他全然放棄,便向上帝禱告,深知上帝同在,然後使出最後力氣往外衝。原以為必死無疑,奇妙的是忽然有一陣風颳起,使火與霧轉向暴徒那邊,一群人受不了撤至一旁。

甘為霖急中生智立馬將棉被捲起拋出,讓匪徒誤以為是他,甘為霖趁機逃命,穿越籬笆時全身嚴重刺傷,又跌入水裡。甘為霖凌晨在山丘等待匪徒撤離,與標天才在草叢感激相擁,險些失聲痛哭,之後翻山越嶺至嘉義城請求知縣保護,獲派兵護衛回府城。

甘為霖差點因宗教迫害而喪命,遺憾的是衙門辦案並不公允,最後判吳志高黨徒4人坐牢、頒布告示要求民眾善待基督教,吳志高則賠償100元並新建岩前教會和解,民間因此流傳「火燒白水溪,起岩前來賠」的俗諺。

 

 

首創盲人教育 訓瞽閱讀上帝話語

【林家鴻專題報導】身心障礙者的特殊教育自古以來在中國就受到忽視,19世紀末清領時期的台灣也不例外。1871年甘為霖抵台後,曾觀察島上1萬7000名盲人由於失學缺乏一技之長,易懷憂喪志、受欺侮,大部分不是行乞就是算命仙,對此十分心疼;而認識慕道心切的盲人溫旺自訴被吳志高黨羽挖出雙眼的慘痛際遇,更讓他下定決心改善盲人處境。1891年他創辦台灣第一所盲人教育機構「訓瞽堂」,影響台灣至深,受人民感佩,被台灣人尊為「盲人教育之父」與「特殊教育之父」。

甘為霖的盲人教育工作從自宅開始,1885年他參考英國聖經公會的意見,以台語白話字的浮凸字版為盲人發行了5本書,包括初學書、讀本,以及《馬太福音》及《廟祝問答》,這是台灣第一批的盲人點字書。甘牧師期望藉由這項創舉讓當時的台灣社會知道,盲人可透過觸覺來閱讀與學習。點字書科技的引進,讓台灣盲人終於有機會擺脫文盲,開啟通往知識的大門、得享自主閱讀上帝話語的權利。

設立盲人學校是甘為霖的夢想,為了喚起英國社會及教會的支持,他不斷為文報導台灣盲人的處境,引起廣大迴響,1891年租下台南洪公祠開辦「訓瞽堂」,成為台灣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機構。課程包括教導學生使用點字閱讀福音書及中國學童啟蒙課本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典籍,還有算術、手工藝、刻鑿凸字等技巧,貧困盲童免費提供膳宿和課本。

「訓瞽堂」成立5年後,1895年,台灣被割與日本,「訓瞽堂」受民間抗日戰火波加上租約到期,1897年被迫停課。待局勢穩定之後,甘為霖到東京遊說曾任台灣首任總督的文部省大臣樺山資紀,期望官方協助鞏固與拓展盲人事工,順利獲得背書。1900年總督府正式公辦「台南慈惠院盲人教育部」來接續「訓瞽堂」的教務工作,由長榮中學前日文教師秋山衍三出任校長。甘為霖也熱心為該校提供儀器及教育方法的協助。

1917年,76歲的甘為霖結束在台灣47年的宣教事業,臨行時府城民眾夾道歡送,許多愛戴者依依不捨,連台灣總督都南下致意。台南慈惠院後來成為今天的「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專收盲聾啞生,橫跨百年特教志業繼續開枝散葉。甘為霖生前積極提拔優秀盲生赴日深造,其中一位校友廖旺成為合格的針灸師、按摩師,回母校任教。1961年為引領盲人歸主,受甘為霖指導的學生廖旺率先在台南太平境教會創立「台南基督教盲人會」,成為今永福教會的前身。

 

 

盲人問道成信 書冊記載信徒遭殺

【陳怡萱專題報導】甘為霖因為小時候眼睛差點瞎掉,這個經驗讓他特別關懷弱勢者。1884年夏天,甘為霖在白河岩前遇到前來問道理的盲人溫旺,他因得罪人而被挖去眼珠,同時自他得知至少上百人遭到被挖眼的毒手,這件事讓甘為霖大為震撼,下決心要幫助盲人,日後成立全台第一間盲人學校──「訓瞽堂」,後因政府實施盲聾分校措施而改稱「台南啟聰學校」,2012年更名為「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

根據《台灣教會公報》第1952期(刊登於1989年7月30日)記載,甘為霖撰《台灣佈教之成功》(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一書則揭開了溫旺遭殺與曾放火燒白水溪教會的土豪吳志高有關。詳情記載在該書412~420頁與517~519頁。

溫旺為吉貝耍人(西拉雅語:Kabuasua、語譯:木棉花的部落,今台南東山),早年因細故與吳志高的黨徒衝突,一晚在路上被襲擊受傷,兩眼被挖去。1876年夏天,吉貝耍信徒的牛被一群黨徒擄去,而領這一群黨徒的章興在趕牛時遭信徒們認出,被告到地方官衙,但事情不了了之。章興恨信徒去告狀,於是聲言復仇,把目標放在溫旺,因為溫旺為信徒同僚要求公道最力。

1877年4月14日,溫旺前往店仔口要領一筆款,他的兒子溫木及吉貝耍教會青年向茂春偕伴同行。回程時走到牛稠埔頭,遇到7、8個匪徒由章興率領,匪徒揮刀斬向茂春直到他失去知覺,也砍向溫木的頭及肩以及殺溫旺致死。向茂春後來恢復知覺想要逃走,卻被匪徒發現並追到許秀才家門前,幸得眾人出來解救,而肇事者則送交番社官衙法辦。

根據記載,翌日有2位信徒趕往嘉義縣要稟告,但純樸的鄉下人無法託人準備好官方要求的書面資料,也不懂賄賂,於是不了了之。6天後信徒在遠離凶殺現場數哩外找到溫旺的屍體,頭蓋受擊傷,全身有傷痕,身上有6元。

如此,發生過甘為霖在白水溪的遭難、溫旺的遭殺,以及其他很多對信徒的侮辱與迫害,再加上吉貝耍禮拜堂被燒毀(1877年12月11日)等事件迭起,甘為霖只好央求英國領事協助,堅決要求官方善處。最後嘉義縣重開公審,判所有凶手就範,吉貝耍禮拜堂得賠償新建,有新的告示嚴飭要保護教會。

 

 

盲人牧師邱瑞淵 疑懼消失平安踏實

【邱國榮專題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擁有最多盲人會友的教會,教會內有專為盲人成立的查經班,該教會的下轄也有關心盲人權益的「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前身為「盲朋友聯誼會」設立於1998年,是長老教會在北台灣關心盲人權益及福音宣教的重要據點。

盲人牧師邱瑞淵,在去年受雙連教會邀請分享他出生於阿公是乩童的家庭、但長大後信主的過程,他鼓勵盲人不要害怕踏出家門。邱瑞淵出生在阿公是乩童的家庭裡,家裡供奉諸多民間信仰的神明,邱瑞淵說他被說是府千歲註生在地上人間的孩子,一生會受到神像府千歲的保護。在就讀盲校期間,因駐校牧師的引領,受洗成了基督徒。他指出,越接近領洗日,心裡不安越強烈,「你不可以信耶穌,你是千歲的孩子,你會絕子絕孫」的聲音迴盪腦際,於是去找了校牧,表明他心裡的疑懼,不過奇妙的是,疑懼消失,感受到的反而是踏實的平安,腦際出現一個確信的聲音迴盪:「你信的(耶穌),使你父親的重擔,由我來擔負即可」,當下決心篤信耶穌。

決志受洗後,邱瑞淵並沒有向家人說起此事,事隔多日後,他才知道,阿公在他受洗當天清晨6時左右突然起乩,原因是府千歲這個民間信仰的神明失去邱瑞淵這位孩子。邱瑞淵的父親緊張地問乩童,當該怎辦,乩童回道,眾神明中無一個敢前去冒犯邱瑞淵決志信靠的神,所以只能任他離去。邱瑞淵在1982年結婚,婚後生育兩個女兒,打破了絕子絕孫的詛咒。

國民接受義務教育,不應該有身分的差別待遇。邱瑞淵關心盲人受教權益,受訪時表示,盲人教育的師資必須走向專業認證,比照母語師資的培訓及認證,政府要制訂盲人師資檢定的行政辦法,促使盲人教育的師資朝向專業化。他說盲人教育師資專業認證,不可能一蹴可幾,但政府不能沒有關心的態度,有關心態度,才會開始逐步有動靜。

牧師娘黃清香則表示,除了盲人師資專業化以外,師資數量要提升,否則現行義務教育除了盲校以外,就讀於非盲校學區的盲生,每週僅有一堂課時間接觸到負責特殊教育的老師,問題是,特殊教育的師資多不是盲人教育專業,教育部必須要負起責任制訂辦法,才能使盲人教育的師資專業化獲得提升。

 

 

盲人教育徵文比賽

【陳逸凡專題報導】1894年8月,清國統治時期的《台灣教會公報》刊出一篇〈利益青瞑人的告白〉,內容談到全中國有50萬盲人,而在台南與泉州兩地分別設有盲人學校,這些盲生不只讀書還會學習工藝以利自己賺錢謀生。同時文中還宣布將舉辦徵文比賽,第一名賞金7個銀錢,要求投稿必須查考本地盲人人數、現況如何、做什麼工作、收入多少,同時還必須探討盲人有什麼工作能做、經濟效益如何,才能得到錄取。這篇文章的刊登者,正是甘為霖牧師。

甘為霖將徵文題目明確訂為「論教會外的盲人,他們的人數、工作與情況,又,論識字的盲人兄弟姊妹,他們能做什麼謀生,不用依賴別人。」一年後得獎者揭曉,1895年7月起,《台灣教會公報》分三期刊出第一名作品〈論利益青瞑人〉,得獎者是廈門人Khó͘ Bûn-gâm,他詢問算命師、乞丐、家中有盲人者,估算出盲人大約人數,並詳述盲人從事算命、走唱、乞丐、甚至做生意等工作。

這篇得獎作品同時分析,盲人的成因可能是因為得病、遺傳、年老視力退化等。文中認為要對盲人有益處,首先必須讓盲人學習道理來榮耀上帝,就像設立於泉州以及台南的盲人學校一樣,透過點字書讀聖經、照著本分行事、學會謀生之道。其次也必須幫忙設想盲人適合的工作。

關於盲人適合的工作,作者提到廈門有一位弟兄失明後得到教會的幫助,後來成為傳道人,每天前往醫院傳道,他不畏懼病人的異味,天天替病人祈禱,並引導他們前來聚會,比明眼人帶領了更多人前來信主,而且這個盲人對街道非常熟悉,不僅不需要人攙扶帶路,甚至還能為人指路,因此他認為盲人若能成為傳道人,必能為其他人帶來許多幫助,這是作者親眼的見證。

此外,盲人也能從事拉鋸、舂米、打繩索等粗工。作者還提到,漳州有一位盲人弟兄在販售掃帚、雞毛撢子等生活雜貨,也有一位弟兄失明前從事磨鉸刀的工作,失明後仍能把工作做得很好,甚至在磨鉸刀時一邊傳福音,這些都是盲人工作謀生的例子。

 

 

【知識之窗】傳承白話文的《甘字典》

【陳怡萱專題報導】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於1913年出版《廈門音新字典》,又稱《甘為霖台語字典》,簡稱《甘字典》,至今超過百年,一直是學習台語者不可缺少的教材。字典內收錄1萬5000漢字的台語發音,甘為霖在序言中說:「對每字的解釋只能簡寫,但字義已夠清楚讓人知道如何使用。而漳、泉、台有很多不同的腔調,要印成書則宜採較通行的腔調,讓人很自然的發音。40年前我到台灣時,並無這種字典,也沒有任何老師知道,我就趕緊編本字典,盼望可以助人識字,這就是盡我的本分。這本字典能完成,要感謝林錦生和陳大鑼。」

1924年發行二版,巴克禮牧師的序文中寫到:「這本字典於10年前第一次發行,廣受各界歡迎,所印1000本沒幾年就賣完,常有人要求再版。1917年,甘博士返回英國,3年後就過世。這本字典很好用,我們設法再印,內容都照初版,僅更正錯誤。為方便查找,漢字目錄印在最後,未註明漢字的地方則刪除。使用這本字典時,要記念甘博士40多年為我們台灣奮鬥犧牲。」

已逝的資深台語文學者鄭兒玉牧師曾表示,蘇格蘭改革宗教會連續差派2位優秀宣教師來台,分別是甘為霖和巴克禮,甘為霖編輯《甘字典》、推動視障教育,巴克禮創辦以白話字書寫成的《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編輯新約聖經;另外還有戴仁壽醫師用白話字寫成《內外科看護學》。他認為當時宣教師發行刊物形成「南部台灣白話字文化圈」,對台語文教育傳承貢獻極大;特別《甘字典》有兩項革命性的貢獻,一是以「語音」為主,二是採用「主語對主語」的字典編輯形式。他進一步解釋,語言原本只有「音」,與人溝通講話時,不用想到字就能明白;其次,是採用現今各國國語字典的編法,以同樣的語言去說明字詞,用白話字說明白話字。

 

2008年再版時,正式以《甘為霖台語字典》的名稱取代原本的《廈門音新字典》,序言提到:「本書長久通稱《甘字典》,今將《廈門音新字典》正名作《甘為霖台語字典》。」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