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與政策改變 影響台灣原漢關係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為延續教授張炎憲台灣史系列講座「承續典範、深探台灣」精神、鼓勵研究台灣史的新世代博士,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合作,舉辦「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系列」分享新世代學者研究成果,讓國人知道台灣史學仍在擴展。6月15日下午場次由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陳慧先主講,主題為「從人群的隔離與跨界看台灣原漢關係的轉變」。

陳慧先指出,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是原漢關係轉變的分界。當時部分漢人知識份子開始關注原住民,例如台灣民眾黨;而台灣文學界也對原民的關注也「非常密集大量出現」,例如賴和的詩作中,談到原住民時有用字「我們」代表。但在此事件之前,因日本政府政策防制原住民漢化,因此漢人與原住民幾乎沒有實質上接觸機會,反而因日本總督府建設交通與電報,霧社事件消息得以在漢人社會快速傳開。

原住民並沒有缺席於二二八事件中對抗國民政府。當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向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提出《三十二條要求》,其中第29條提到「高山同胞之政治經濟地位及應享之利益,應切實保障」。二二八事件中有許多漢人罹難,使台灣省議會參議員銳減近半,於是有山地籍議員加入。

(攝影/邱國榮)

國民黨政府本延續日本政府理番政策,後轉向提升原住民族政治地位。其中原因,陳慧先根據解密情治單位的檔案資料分析,由於當局覺查到漢人有拉攏原民意圖,因此必須防杜「原漢合作」,所以在二二八事件後拉攏原住民,也同時加強山地管制,使原漢間保持疏離關係、彼此陌生,這樣有利於當局統治台灣。可是在白色恐怖期間,有多位原民知識份子遭當局陷害而受難。

為何山地投票傾向幾乎都是藍營?陳慧先說明,國民黨利用山地管制,在山地聚落建立綿密組織,自然有一定影響力,故投票傾向藍營並不意外,而且從日治理番政策到國民黨山地管制,造成漢人對原民不瞭解;然而2016年8月1日,總統蔡英文向原民道歉,設置「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社會看到政府比過去更加重視原住民,並且上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案,把原民教育的對象推廣到全體國人,使提升漢人對原民的認識,也唯有原漢相互理解、彼此融合,才有利鞏固台灣主權。

(攝影/邱國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