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主辦、台灣聖經公會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協辦,為台灣原住民族母語聖經翻譯事工而騎的「戀戀母語:守護族語・騎行相挺」活動於2月21日自恆春啟程,於27日抵達終點台北。隊伍在旅途中拜訪東台灣的10間原住民族教會,分別是:排灣族的Butanguan(旭海)教會、排灣與魯凱族的歷坵浸信會、卑南族的Pinaseki(比那斯基)教會、布農族的Kanha-cian(加拿)教會、阿美族的Tokar(督旮薾)教會和Fata’an(馬太鞍)教會、太魯閣族的Kumu(谷牧紀念)教會和Knlibu(克尼布)教會、泰雅爾族的Pyahaw(碧候)教會、原噶瑪蘭族的利澤簡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投入傳道、教社和教育等面向事工,其中包含族語教育推廣,而總委會另設有「原住民母語聖經翻譯審議小組」負責族語聖經翻譯相關事工。

總會原宣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牧師受訪時指出,當初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有與總會原宣開會討論路線、行程等活動內容,考量距離和族群平衡後列出預計拜訪的地方教會,總會原宣再提供聯繫資訊,並挹注部分活動經費。不過她也坦言,最開始有些不清楚單車騎行與聖經翻譯募款的直接關連性,後來進一步暸解翻譯會的想法,是欲透過單車騎行認識不同族群,以行動呼籲教會界關注和支持族語聖經翻譯。

(攝影/林婉婷)

目前有多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中會/族群區會正在進行聖經翻譯,但參與者多數為傳道人、長老和精通族語的部落長輩、教師等,「原住民族青年」能夠如何扮演什麼角色呢?Rii Taljimaraw直言,自己過去在地方教會牧會時,也曾思考年輕的傳道人能夠如何參與聖經翻譯,「但坦白而言並不多,因為母語能力很不足。」Rii Taljimaraw點出,或許聖經翻譯委員會可以交託青年協助使用電腦打字等文書工作,不過對現階段青年更直接的參與方式,就是「好好把族語練好」和「好好努力協助募款」。

車隊在濟南教會的接風禮中報告。(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挑戰的旅程 真實經驗不同部落處境

擔任本次「戀戀母語」騎行隊伍隊長的,是Sawalian ‘Amis(東美)中會牧師Iwan Sing(一萬・星)。她表示,去年總會母語聖經翻譯小組邀集各族同工分享翻譯近況,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也參與其中並分享募款計畫。Iwan Sing想到過去在客語聖經出版前,麥煜道(Paul McLean)牧師的孩子也為募款而騎單車橫跨加拿大東西岸,令她深受感動,於是決定參與「戀戀母語」活動。身為眾騎手中唯一的原住民,她也因此被選為隊長。

不過,Iwan Sing笑著回顧自己平常沒有運動習慣,頂多走走路或爬樓梯,這次的騎行對她而言確實是個挑戰。在報名後,同工們提醒她要開始自我訓練,也曾到天人岩屋訓練並實際騎行20公里,在「戀戀母語」正式啟程的頭2天,Iwan Sing坦言自己覺得非常辛苦,也總是吊車尾,「我之前太小看這件事了。」

每日出發前禱告。(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不過感謝上帝恩典,讓她完成這趟旅程;眾人抵達馬太鞍部落時,Iwan Sing的母親也到場關心,很驚訝自己的孩子居然很有精神。「我也很驚訝自己居然能夠完成全程。」Iwan Sing特別感謝同工們願意陪伴與指導,也指出這就像傳道人在帶領信徒成長,有時真的需要很長時間去陪伴、指導方法和給予目標。

Iwan Sing在比那斯基教會與Pinuyumayan族族語聖經翻譯者張信一牧師合影。(相片提供/Iwan Sing)

這次騎行也讓Iwan Sing有機會拜訪在各部落牧會的同學與學弟妹們,並親身體驗不同部落的處境與文化。例如首站Butanguan(旭海)教會,傳道師Zailaizai Kavalan(何散那)帶著母親和長輩服事,暖心接待讓車隊感覺賓至如歸;看到傳道師願意深耕小型教會,讓同樣身為單身女傳道人的Iwan Sing敬佩與感動,「尤其我自己牧養首間教會也是小型教會。」

而Kanha-cian(加拿)教會和Fata’an(馬太鞍)教會前都有大斜坡,Iwan Sing記得當時已經疲憊的眾人,面臨如此艱鉅的上坡路段都非常錯愕,「雖然辛苦,但也重新感受到過去傳道人在宣教時的辛勞。」而拜訪利澤簡教會,讓Iwan Sing認識到有群人致力於保存噶瑪蘭文化,「終於有機會到宜蘭認識馬偕所設立的教會,而且今年又剛好是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

Iwan Sing表示,自己大學讀原住民族相關科系,但過去多是聽同學們分享不同部落的文化與經驗,較少真正走入部落,而這次終於可以實地暸解,那些曾經的知識被族人們親口訴說與生活呈現,帶來更真實的感動。

挑戰的翻譯 保存語言與信仰文化

42歲的Iwan Sing也加入在阿美族語聖經翻譯工作;她坦言自己的族語不是非常流利,但擅長電腦文書操作,「但我相信各族群其實也是有會族語的年輕人,只是翻譯需要長時間,年輕人如果有經濟考量,可能無法長期投入。」而傳道人有教會為後援,讓他們能更安心、穩定投入聖經翻譯。

Iwan Sing自2012年畢業至今、將近10年時間投入在阿美族語聖經翻譯,深深感覺「要多學習自己的語言」。她提到自己已有進步,不只是讀過、而是可以找出族語聖經的文化特色並提供修訂建議,也很盼望各族群能鼓勵年輕人參與翻譯事工,有些族群沒有中會/族群區會和地方教會支持,聖經公會、總會和威克理夫翻譯會等單位或許也可以提供幫助。另一方面,Iwan Sing認為族語聖經也可以成為語言學習文本,並從語言認識自己的族群文化,鼓勵青年們在靈修時可以多多使用。

在流流社聆聽噶瑪蘭正名的故事。(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關於族語聖經翻譯的挑戰,Iwan Sing指出,事實上族語聖經每10年就應因應翻修,確保其符合當代人的語言習慣與理解,然而在台灣,很多族群的聖經都超過20年才開始首次修訂,然台灣社會的語言習慣已經有許多改變;例如過去長輩們習慣日語,現代人可能除了日語,還有英語、甚至韓語,因此聖經的外來語是否有可能使用英語或韓語發音?語言習慣的轉變也考驗族語聖經翻譯同工是否意識並接納。不過Iwan Sing認為也要在傳統與現代間取得平衡,太多外來語也可能稀釋族群文化價值。

谷牧紀念教會聆聽牧師分享太魯閣族信仰與文化故事。(相片提供/Iwan Sing)

由於各族群裡有不同方言群,因此同工們也可能對如何翻譯有各自的堅持;Iwan Sing舉例,阿美族有5個方言群,對於某些物品和行為各有特色稱呼,為了取得平衡,當某單字多次出現時,可能會採用不同方言群寫法,最後再以附註說明為何有這樣的呈現。她強調,不只是使用主要語系,但其實小群語系也需要被重視與保存,透過互相協調能夠取得共識;且誠如上述,族語聖經需要定期修訂,並不是這版完成後未來再也不會有其他版本。

不過聖經翻譯多是同樣的同工,因此如何突破過去理解、在修訂時產生新眼光,對同工們而言也是挑戰。Iwan Sing認為聖經翻譯的更新是為「所處的時代」負責,過去的版本是呈現過去的理解,而現代的版本就訴說現代的處境。

更多相關報導請見:【戀戀母語】

 


【戀戀母語活動影像】

在加拿教會獻詩。(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在比那斯基教會獻詩。(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在碧侯教會獻詩。(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利澤簡教會聆聽噶瑪蘭族文化與故事。(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抵達馬太鞍教會。(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與旭海教會長輩和傳道師合影。(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南澳搶鮮魚體驗。(相片提供/Iwan Sing)
在督旮薾教會文建站慰問長輩。(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抵達布尼克教會。(相片提供/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