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中競投資 非洲面臨衝擊大

【吳銘恩編譯】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標誌著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集團的對峙結束;對擁有55國的非洲大陸,似乎也意謂其戰略經濟光環逐漸消逝。據統計,自1989至2009年20年間,非洲佔歐盟的進出口貿易比重,從3.2%降到1.3%。毋寧是對非洲經濟的巨大衝擊!而中國經濟在1990年代趁勢崛起,正好彌補非洲經濟的空窗,中國在非洲的直接投資,從2001年106億美金變成2009年755億美金,暴增7倍。中國鉅資投入非洲石油、能源、礦藏產業、水電交通基礎建設及民生用品製造,不僅支撐非洲經濟榮景,更使世人注意非洲大陸蘊藏著驚人的發展潛力。

國際經濟預測皆看好非洲在2012~2013年的經濟成長率將超過5%,國民生產毛額2020年可望達2兆6000億美元;5億勞動力人口(15~64歲),到2040年將變11億,超越中國與印度。

不過,在這經濟數據榮景下,實際存在多年未解的殖民主義沉痾,包括基礎建設匱乏、科學教育不足;還有危機四伏的「中國併發症」,如生態破壞、賄賂橫行、就業橫遭掠奪及貧富不均等,均令人憂心忡忡。曾任非洲聯盟經濟顧問的Rene N'Guetta Kouassi,就曾提出警告:「非洲絕對不可盲亂地從『歐美式』新殖民主義掙脫時,一腳踩進『中國式』的新殖民主義當中」!

新興式殖民帝國,皆從各自戰略安全和利益著眼,無能解決非洲人民的最根本問題。這是為什麼歐盟的經濟援助即使佔坦尚尼亞的2/3國家預算,解決了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的建置,並達成96%的小學入學率,卻仍無法根絕貧窮;美國政府運用政策工具(AGOA),將石油的盈餘回饋在安哥拉、奈及利亞公共衛生及教育部門,但油井枯竭及生態污染,卻是其無可閃避的罵名。

在此歷史脈絡下,普世教協(WCC)轄下的貧窮、財富及生態專案會議,協同全非教會議會(AACC),於2月27日到3月1日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沙市(Arusha),舉辦一場分析外資介入非洲發展的研討會,邀請20多位經濟學家、社會學者及生態學者與會,針對歐盟、美國及中國競相投入非洲大陸,卻未有效解決貧窮、財富不均、生態惡化的議題,提出教會的主張與對策。

對歐、美、中缺乏整全的競逐非洲,與會者主張教會須揚棄對「主流經濟進程」採漸進式的批判,應轉而與人民覺醒運動及公民社群攜手,打造「轉型開發進程」模式,呼籲國際秉持「所有受造皆具備整全的生命」的理念,以公義的精神邁向生態和諧之經濟關係,期能徹底根絕窮乏與貧富不均,捍衛非洲大陸的豐盛資源。(資料來源:WCC News, The Economist, AFDB, KPGM)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