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至今母親的守護

&nbsp「我記得你那純真的信心,就是你外祖母羅綺和你母親友妮基所有的那種信心。她們的信心,我相信你也有了。」(提摩太後書1章5節)

堅守信仰 &nbsp以信心教養下一代

提摩太的母親友妮基

青年提摩太,大約是大學生的年紀,在保羅第一次佈道到了路司得(現代的土耳其)傳道時,接觸福音。2年後,保羅再次探訪當地,獲知提摩太在靈性上進步很大,便揀選他跟自己並肩從事第2次海外傳道工作。此後,提摩太成為保羅親密的同工、得力的助手,跟著保羅到處宣教。

提摩太跟保羅一同興旺福音,可以說是情同父子,甚至到了後來,保羅於第一次被囚於羅馬獲釋後,去探望小亞細亞的教會,看見一些異端假說在教會流竄,便將提摩太留在教會事奉。那時的提摩太大約30歲,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傳道師,肩負起牧會的重責大任。

這樣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是因為背後有個偉大的母親友妮基。她雖然嫁給希臘人,但仍堅持傳統的猶太式家庭教育,提摩太從小明白聖經,並禱告不輟。因友妮基很清楚信仰傳承的重要!她深知上一世代有責任與義務,把信仰價值傳給下一代。

聖經能使人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當保羅到路司得傳福音給猶太人時,友妮基母子便知道等候已久的彌賽亞已經來臨,那就是耶穌。

信心是不能遺傳的,但信仰卻可以影響孩子。友妮基對上帝擁有一份純真、誠實無偽的信心,在時機成熟時,她的孩子提摩太也同蒙恩典,擁有純真的信心,並成為主所重用的僕人,為主擺上。(文/陳鳳翔)

培育四牧師子女的郭理利

1931年12月15日出生,父親為郭和烈牧師的郭理利,是家中的長女,下有6個弟妹。從小,郭理利就擔負照顧弟妹的責任,更要協助爸媽的牧會事工,養成她勞苦殷勤的人生態度,更決志獻身傳道。台北神學校畢業後,1953年受派至木柵教會(今文山教會),後又隨天幕佈道團到東部進行帳幕佈道;1955年,與王英世結婚,隨夫受派宜蘭,成為冬瓜山教會(今冬山教會)的開拓傳道。

郭理利與王英世牧師育有王榮信、王榮義、王榮昌和王淑娟4個孩子,之後因王英世受邀到新竹聖經學院教書,一家人西遷,郭理利不但在竹聖擔任教職,也常協助新竹中會多間教會的主日講道與關懷事工。王英世擔任竹聖院長期間,郭理利為了幫忙竹聖節省開支,除了教書外,還兼做舍監、校工等,事後大家才驚覺,原來當年她一人的工作量,居然需聘用5人才可能做完。

1994年,王英世就任羅東教會第3任牧師,直至2000年盡程退休,由兒子王榮信接任羅東教會第4任牧師至今。但王英世與郭理利退而未休,仍勤於各樣教會事工,常在教會裡聽見郭理利爽朗的笑聲,也因此被人稱為松年大學的「笑」長,還先後完成羅馬字及日語的手抄聖經,現在用英文已抄寫到以弗所書。

雖然郭理利如此勤奮,上帝卻希望她不要那麼操勞;3年前,她發現脊椎有2節已經骨質疏鬆,還常常跌倒,如今已無法久站,只好坐著輪椅繼續服事。

結婚滿57年、今年82歲的郭理利坦言,婚姻路上說沒吵架是騙人的,可是可以確定的是,兩人只會動口不動手,她的心得是:夫妻與其惡言相向,不如想辦法彼此和好、和平相處比較重要,現在兩人可以在5分鐘前為某事氣得要死,5分鐘後沒看到對方出現在餐桌前而擔憂不已呢!

至於她是如何養育子女,讓4個孩子都獻身成為傳道人?「信仰是從小累積的。」郭理利說,從小她就帶著孩子每晚家庭聚會,就算唱個一、兩首詩歌也好,而且養成一年讀經一遍的好習慣,「常常為先生、子女提名禱告也很重要!」她表示,禱告的力量真的很大!

除了平日教導外,郭理利認為,自己的身教也很重要,因為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畢竟每天生活中,孩子都睜大眼睛在看!「我只能說,我也沒有拿過當母親的證照,我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沒做錯事情,我只能祈求上帝的保守與帶領,感謝主!兒女沒有因我而不願當牧師,對此,我感謝上主!」(整理/林宜瑩,相片提供/郭理利)

倚靠上帝 &nbsp保護遭脅的新生兒

摩西的母親約基別

一個敬畏上帝的希伯來女人約基別,生了個可愛的男嬰。照理說,應該闔家快樂慶祝,但他們卻一臉愁容。因為希伯來人越來越多,對埃及人威脅越來越大,國王下令,希伯來人的男嬰必須扔到尼羅河去,只准女嬰活著。

約基別冒著觸犯王法的生命危險,到處藏匿孩子,躲一天算一天,靠著禱告,上帝幫助她有驚無險地躲過士兵的搜查。3個月來的信心之路,恩典數算不盡。然而,孩子已經大到藏不了,約基別再次憑著信心,把孩子放在籃子裡,藏在河邊蘆葦叢裡,並派孩子的姊姊遠遠地站著,等候上帝帶領。

沒多久,公主來到河邊洗澡,發現蘆葦叢的籃子裡有個希伯來男嬰在哭,心生愛憐。嬰兒的姊姊看出公主的意念,便上前自願幫忙找奶媽,將母親帶到公主面前。公主對約基別說:「把這嬰兒帶去,替我養他,我會給妳工錢。」

約基別因著相信每個生命都有上帝的旨意,她倚靠上帝,不僅保住孩子,甚至還用上帝的話語教導孩子成長。孩子長大後,公主正式收養為子,取名為摩西。數十年後,摩西帶希伯來民族離開埃及得自由,不再世代為奴,到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其重要性相當於以色列人的國父。(文/陳鳳翔)

搶救未婚媽媽的荷溫妮

根據統計,台灣1981年的出生人口為414,069人,到了2010年僅剩166,886人。致力於推廣「生命神聖」及「性純潔」觀念的基督教希望之光會指出,「墮胎診所生意興隆,學校卻大喊沒有學生,年輕教師們的工作機會銳減」,他們見到太多因為不忠誠而造成的傷心故事,一方面努力向年輕人宣導「在婚前持守性純潔並在婚後對伴侶忠誠」、一方面照顧危機懷孕的媽媽,讓她們在安全的環境中安心地將孩子生下來。

負責照顧這些媽媽的大家長,正是希望之光執行長荷溫妮牧師。她是一位宣教師,2002年來到台灣,本來只是在希望之光擔任志工,突然受指派接下執行長職務,剛開始她曾一度無法接受而哭了並打算收拾行李回美國,因為「我不知道怎麼照顧這麼多的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她的兒子強納森非常支持她,跟她說:「妳最好順服上帝的旨意。」於是荷溫妮接下執行長一職,投入希望之光全職服事直到現在。

荷溫妮曾經歷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前夫因幼年時遭遇性侵導致性格自卑、內心充滿羞愧感。婚前荷溫妮就知道這件事,她以為他已經成為基督徒,上帝會解決一切,兩人可以共組幸福的家庭。沒想到才結婚一週,前夫就出現暴力傾向,常為小事對她大吼大叫,或是限制她出入自由,造成她身心相當大的壓力。

「因此我深刻體會到『性侵』帶給一個人至深的傷害,讓他從此無法面對世界,一直帶有羞恥感,也聽不進任何道理或正面的鼓勵。」荷溫妮說,前夫曾花很多錢接受心理諮商,但還是說動怒就動怒。

在兒子強納森13歲的時候,荷溫妮與前夫離婚。後來前夫自殺,她跟兒子選擇原諒,荷溫妮說:「饒恕是所有事的答案。」同時她非常驕傲能有一個懂事的兒子,「我和他的關係密切,我們一起靠著耶穌所賜下的力量持續前進。」

因為這些經歷,荷溫妮十分理解來到希望之光求助的女性,「她們不只是婚姻有問題,有的是原生家庭就有很大問題,例如遭到家人性侵。」荷溫妮不只是一時安頓這些危機懷孕的媽媽,更要幫助她們除去羞恥、重建信心、再次接觸人群,還能經濟獨立,完全走出苦難的人生。

在同工眼中,荷溫妮總是笑臉迎人、充滿熱心與愛心。一位受助媽媽說,當知道荷溫妮曾經歷家暴的婚姻,非常驚訝,因為完全看不出來。

荷溫妮說,她盡力協助來到希望之光的媽媽,但只有耶穌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所以更重要的是,帶領這些媽媽讀聖經、認識真神,讓祂親自觸摸與醫治。她更強調,罪的饒恕和成為基督徒還不夠,我們要將羞愧感全然交託給耶穌,才能活出得勝、喜樂的生命。她呼籲,如果你曾經或正受到性侵,要勇敢說出來,一個人不相信就告訴另一個人,直到有人相信你為止,「那是不對的事情,應該要被阻止,要主動對外求助,不要覺得可恥,做錯事的是對方不是你。」

荷溫妮說,人的一生會遭遇很多事,但在耶穌面前祂除去羞恥,要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生命如此神聖,耶穌愛我們。(整理/陳怡萱,相片提供/荷溫妮)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上帝的天使從天上向夏甲說:『夏甲,妳為什麼煩惱呢?不要怕,上帝已經聽到孩子的哭聲。』」(創世記 章 節)

逆境求生 &nbsp扭轉被遺棄的生命

以實瑪利的母親夏甲

亞伯拉罕和莎拉是富翁,擁有許多牲畜和金銀。兩人皆年事已高,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親骨肉承繼產業。有天莎拉對亞伯拉罕提議,與女奴夏甲同房,解決無後的問題!夏甲是埃及人,身強體壯。亞伯拉罕也沒先求問上帝,便同意。
年輕的夏甲果真懷孕,竟跩了起來,不可一世,輕視莎拉。莎拉向亞伯拉罕討公道,亞伯拉罕只好任憑莎拉虐待夏甲,她受不了就逃走。
懷著身孕的夏甲,向著故鄉埃及方向緩步前進,累了,便在曠野的水泉邊歇息。此時天使出現,命令她回到莎拉那裡、順從她,並宣告:「我要使妳的子孫眾多,妳將要生一個兒子以實瑪利。」
過了十多年,莎拉也生了以撒。17歲的少年以實瑪利,戲弄年僅3歲的以撒,剛好被莎拉看到,於是莎拉要亞伯拉罕趕出夏甲母子。
夏甲母子被趕出家門,在曠野迷了路,喝光了最後一滴水,夏甲就留孩子在樹下,自己跑到約一箭之遠的地方坐下等候上主。畢竟上次天使所說「子孫眾多」的應許,言猶在耳,她相信以實瑪利絕不會死。就從此刻,夏甲開始學習在困境、被遺棄的環境之下堅定依靠主。
上主的天使再次顯現,開了夏甲的眼睛,使她看見一口井,解決沒水喝的困境。上帝與這對孤兒寡母同在,即使住在貧瘠的巴蘭曠野,以實瑪利漸漸長大,娶妻生子,成為一國之父,子孫眾多。(文/陳鳳翔)

黃美廉的媽媽吳幸花

畫家黃美廉出生就罹患腦性痲痺,雖然心智完全正常,但一直到5歲仍全身軟綿綿、無法行走,而且因顏面肌肉扭曲、說話有困難,從小受盡周遭人異樣的眼光及無情的評語。

幸運的是,黃美廉出生在一個基督徒家庭,父親是牧師,信仰讓她的家人不放棄希望,一路堅持下去。他們不僅盡心照顧她、保護她,也依聖經的教導教育她,養成她勇敢、不怕挫折的個性,以致她充分發揮藝術天分,不僅取得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也榮獲教育部的10大傑出青年獎章,成為家喻戶曉的畫家。

在黃美廉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吳幸花的角色除了帶領兒女歸主,也讓家庭完整,讓孩子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成長。「更重要的是,母親讓子女知道她是『人』, 不是『神』,她不可能永遠陪在子女身邊。」黃美廉覺得做到這點是很困難的,尤其對身心障礙者的父母來說。

黃美廉認為,媽媽是那麼愛美的姊妹,生下她這樣的小孩,其實是經歷比別的媽媽更大的衝擊,也需要更多的調適,才能接受這個事實。她認為真的是需要上帝的恩典、家人和教會的支持,才有辦法走得出來。

母親在照顧、教育方面,最讓黃美廉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回她耍脾氣不吃飯,媽媽並沒有因她的特殊情形就寵溺她,反而把飯菜收走,對她說:「要吃不吃,都是妳自己的事,餓死也是妳自己的事。」乍聽之下是很狠心的話,「那句話,實在是一般身心殘障者的父母不太敢說出口的。」但黃美廉現在回想,卻覺得媽媽說的話啟發了她現在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態度。

媽媽有嚴厲一面,但有更多溫暖的一面。自從黃美廉國小四年級開始,一直到她讀國中一年級,每天都是由媽媽騎著腳踏車送她上學。每天到了中午,媽媽得再跑一趟送便當,而且因為黃美廉肌肉不協調,吃頓飯總是弄得整個桌面「零零落落」,所以媽媽總是等她吃完,並收拾完桌面才回去,黃美廉想到這裡,忍不住說:「感謝媽媽的辛勞!」

2004年時,黃美廉以12幅畫描繪自己成長的過程,即後來由天韻出版社發行的童書繪本《上帝寶貝》,其中有4幅作品裡都有媽媽。第1幅是媽媽抱著襁褓中、罹患了腦性麻痺的她;第2幅是媽媽在她用餐後,辛苦的為她收拾善後的樣子;第3幅則是媽媽在她小學一年級時,因為她自己無法握筆寫字,所以媽媽以大手握著她的小手寫功課的情景;第4幅則是媽媽送她到學校,馬治江老師對媽媽說她有美術方面的天才,值得好好栽培那一幕。「我筆下的媽媽是美麗、單純、有耐性,又具有牧師娘的形象。」黃美廉如此詮釋畫筆下的媽媽。

母親節到了,黃美廉特別想向媽媽說:「媽媽,謝謝妳!我永遠愛妳!唯有妳的包容、接納和無盡的愛 使我成長,就如同上帝給我愛和生命的源頭!」(整理/方雅惠,畫作提供/黃美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溫柔父母情》
26&times27cm
腦性痲痺畫家黃美廉,畫下父母懷抱她的樣子,她說,唯有父母無盡的愛,才能讓她順利成長。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