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造就】獨處──與上帝相遇的好機會

Image by kjpargeter on Freepik.

◉郭毓安(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

一場持續了三年以上的疫情,讓我們社會互動的方式被迫做了許多改變。雙手合十鞠躬或用手肘互碰取代了擁抱;外送、外帶取代了外出聚餐;線上會議取代了實體會議;遠距教學大量取代實體上課;出國返國需要隔離;許多人也因為接觸到確診者而被迫隔離。

疫情,讓我們獨處的時間增加了。雖然,隨著病毒流感化與接種疫苗比例增加,許多限制措施逐一開放,但疫情也給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重新省思人與人的關係。比如,我們與家人的關係,我們與朋友的關係,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孤獨 VS 獨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被迫長時間待在家、被隔離或者在防疫旅館度過,是幾乎不曾碰過的事情。對於許多感到孤單的人來說,這樣的生活更備感孤寂。事實上,我們都曾或多或少在生命的某些時刻面對孤獨,這孤單的感覺在佳節時分更感明顯。記得有一年聖誕節,我因為在外地念書而無法回家,心情備感孤寂。就算去教會參加聖誕禮拜與活動,也只能稍微彌補無法與家人相聚的孤單。另外,許多人面對親人的過世與別離,也有那種好像生命中缺少了什麼的感覺。聖經裡有許多孤獨的例子,詩篇的詩人也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孤獨:「求祢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詩篇25篇16節)

忍受孤單非常不容易,尤其是那種與人分離的感覺特別令人難受,無怪乎許多被監禁的人,他們內心是非常痛苦的。2009年被伊朗政府監禁的美國記者尚恩‧鮑爾(Shane Bauer)就曾這樣形容:「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那種不知何時被釋放的不確定感,也不是其他囚犯痛苦的喊叫聲,而是那四個月的單獨監禁……我極需要與人接觸,每天早上醒來時,我都希望自己被抓去訊問。」

除了孤單之外,也有另一種單獨,但沒有那樣負面的感受,那就是──獨處。「孤單」是一種負面的感受,是一種被分離的感覺,就算人們沒有與世隔離,但如果與整個社會沒有連結,在茫茫人海中也時常會有那種孤單的感受。相較之下,「獨處」是一種正向的感受,雖然獨自一人卻沒有那種與他人隔離的感覺。

孤獨與思念:柯陶德的寂寞時刻

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曾說:「那些經得起獨處的人可以戰勝孤獨。」在此分享一篇故事,關於一位年輕人如何在人煙罕至的北極戰勝孤獨。1930年7月,奧古斯特‧柯陶德(August Courtauld)參加了一支英國的北極遠征隊。這支隊伍是由一群20幾歲的年輕人所組成,他們的目標是收集北極的寶貴氣象資料。

這支遠征隊的前進基地位於格陵蘭東南海岸,並在離海岸約209公里遠的海拔2590公尺高的冰帽上建立氣象站。因為要長期收集氣象資料,所以領隊規劃每四到六週由兩人一組的方式輪替在氣象站駐點。輪到柯陶德與他的同伴駐守氣象站時,卻因物資供給問題,無法讓兩人同時在氣象站守候,但柯陶德與他的同伴還是啟程出發前去氣象站,引領先前駐守的同伴們一起回到前進基地。很不幸地,抵達氣象站時,柯陶德的腳指頭已經凍傷了,再加上氣溫降到零下44℃,這樣的情況下返回前進基地是不智的。因此,柯陶德自願獨自一人堅守在氣象站,等候其他同伴攜帶糧食回來。

當時已經是12月初,柯陶德的隊友們一起聚集,舉辦了一場聖誕道別宴會。兩天後,柯陶德向他的隊友們道別並目送他們離開。接下來獨自一人的時間,柯陶德盡心地維護氣象站的一切。他的日常生活包括了剷除積雪、維護工具裝備、記錄氣象資訊、烹煮食物、用心照料自己凍傷的腳指頭等。

閒暇之餘,柯陶德也寫日記與閱讀其他人留在氣象站的書籍,他預計幾週後,隊友們將返回帶來援助的物資。他在日記裡記錄著他所觀察到絢麗多彩的極光,還有冬天極短暫出現的太陽。但幾個禮拜過後,他所期盼的隊友們卻還沒來。到了2月底,他的日記這樣寫著:「狂風終於停了,天氣變得清朗寒冷……剩下最後4加侖的煤油……他們到底何時才會來呢?」

到了3月中,強勁的雪打在氣象站入口,柯陶德雖然盡力清理積雪,但到後來入口已經完全被冰雪所封死而無法打開,他與外界的連結只剩下一根細小的通風管。隨著時間的流逝,糧食與物資越來越少。到了4月初,只剩下一杯煤油與兩根蠟燭。在艱難的環境下,柯陶德在日記裡寫下對他的未婚妻滿滿的思念與愛。到了4月下旬,他只剩下一根蠟燭,煤油也幾乎用完了。就在不知所措之時,他突然聽到外頭傳來駭人的聲響,緊接著是一陣混亂的吼叫聲。柯陶德以為房子要塌陷了,但馬上意識到,他的同伴們終於在他等待了接近五個月後抵達,並透過通風管與他對話。他終於獲救了。

如何戰勝孤獨?

是什麼原因,讓柯陶德能度過那漫長、將近五個月的孤獨,並在惡劣的環境屹立不倒呢?有許多不同的猜測,有些人認為,這跟他規律的生活習慣有關;也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在孤獨的那段漫長時間裡,柯陶德感受到他與他的同伴緊密連結,他們在精神上與他同在,並且相信他們早晚會回來找他。

科陶德並不認為自己是孤獨一個人面對,當他心中想著他的同伴,並且知道他的同伴必來拯救他時,他反而是處在一個「獨處」的狀態。也因此,柯陶德的獨處狀態讓他能夠戰勝漫長的孤單。就好像田立克所說的:「孤獨表達著孤單之痛苦,而獨處則表達著孤單之榮耀。」

或許有人會說,柯陶德的例子是少數人才有的經驗,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能戰勝孤獨呢?大家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整天的疲憊與忙碌過後,一個人在家裡孤單地坐在沙發上休息,然後無意識地打開電視、按著遙控器轉台,滑手機瀏覽不同的網頁等。事後,也不太記得看了什麼節目、瀏覽過什麼網頁,但那種內心空虛的感覺並沒有因此消失。

真正的獨處不是毫無意識地消磨時間,而是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可以感受到內在的平安與寧靜。例如,有意識地藉由獨自一人的機會,欣賞風景、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平常較少接觸的野花和野草等。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可以感受到與大自然的連結。

其實,獨處是一個讓我們可以與上帝有更緊密互動的好機會。基督徒作家菲利普‧凱勒(W. Phillip Keller)曾經這樣描述說:「我們人類是奇特的,不知何故,我們覺得對一個人靈性的最終衡量標準,是透過他們為上帝而去衝、衝、衝的能力。相反地,我們天父上帝卻呼召我們從世間分離來與祂獨處。」是的,上帝希望我們與祂有更親密的關係,而獨處提供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媒介。

與上帝好好在一起的機會

許多時候,在茫茫人海中、喧囂不止的環境中,我們內心常常沒有辦法平靜下來,就算上帝想要跟我們說話,我們也容易置若罔聞。其實,在安靜的獨處中,我們反而可以與上帝更親近。但就像凱勒所說,我們好像更在意那些可以衡量的東西,像是薪水的多寡、開什麼樣的車、居住什麼樣的房子等。事實上,上帝更希望我們與祂有更好的關係。聖經中也有許多獨處而與神相遇的例子:雅各在日落寧靜的伯特利,遇見了上帝;摩西在曠野中,看見了焚而不毀的荊棘;先知以賽亞獨自在聖殿,被天使用火紅的炭沾了他的口;約拿被大魚吞噬後,在魚腹中禱告並且認罪悔改;馬利亞獨處時,見到了差來好消息的天使加百利。

獨處讓我們有機會好好靜下心來與上帝相遇,也在這個過程享受那難以形容的寧靜與平安。這是一種與造物主相連而自在的感覺。就像德雷莎修女所說的:「我們需要尋求上帝,但是在喧囂和躁動中找不到祂。上帝是沉默的朋友。看看大自然──樹木、花、草──如何在沉默中生長;看看星星、月亮和太陽是如何在沉默中移動的……。」獨處讓我們與創造萬物的上帝相連,在過程中讓那生命之光照耀我們內心的每一個角落,也讓我們感受到創造萬物的主所賜那永恆的平安。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