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按 ≡
人會隨著時間學習成長、積累智慧,這原是不變的法則。然而在網路爆炸進展的年代,所謂「數位素養」不再與年紀成正相關,很多時候反而是年輕者叮嚀年長者,謹慎看待網路世界的訊息。本期新聞專題除了介紹數位時代的風險,更期許拉近世代間的「數位代溝」,以健康心態面對數位生活的挑戰。
總編輯|陳逸凡
|蕭宇辰,Taiwan Bar創辦人|
激發好奇訓練思維 助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空間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於3月31日在中國文化大學舉辦「大人們你到底在擔心什麼?兒少數位生活衝擊」座談會,邀請知識內容普及公司Taiwan Bar創辦人蕭宇辰以「數位教育」為題分享。曾任高中歷史教師三年並參與台北市教育局數位平板整合教學計畫的他,因使用平板經驗不佳及數位內容匱乏,從2014年起著手創作各類知識內容。
蕭宇辰提及一個教學現場實例,一位歷史教師假設第四次世界大戰發生,卻責怪不願阻止戰爭的學生是殘忍的、對戰爭理解不足。蕭宇辰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是虛假的,無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僅鼓勵他們迎合教師的期望。他認為,優秀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在正確指導下處理事物,讓他們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教師應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反思和行動能力。在數位學習時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非常重要。
蕭宇辰指出,傳統教育與數位時代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後者則是從已知到面對未知挑戰的過程。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學習新事物,適應未來變化。教師的角色應該幫助學生培養面對未知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育方法需要從傳統的講授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
蕭宇辰進一步解釋,教師的角色應從傳統的講述型轉變為教練型,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他提倡教師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引導他們思考和反省。教練型教師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確保學習過程的規範性。教練型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更積極主動,而不是單純地告訴他們需要學習什麼。
因此,蕭宇辰投入數位內容開發,為教師提供優質素材,讓他們了解學生可通過這些資源學習。他從歷史出發,尋找更佳的教學方法,並強調除歷史外,其他知識同樣重要。他主張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反對限制孩子的行動與選擇。他認為,教育工作者應陪伴孩子適應數位科技與新工具,而非加以限制。
蕭宇辰說明,數位學習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引導與陪伴。課堂上運用教學影片是趣味學習的起點,有助於學生更輕鬆地提問與解決問題。利用平板電腦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自主調整學習速度,以提高學習效率。數位學習不需過多花俏的軟體與工具,僅需優質的數位內容和硬體即可解決許多問題。
蕭宇辰表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不完全正確,教師應提煉有用的知識以幫助學生。例如,對某些人來說,三角函數可能無益,因此這類知識對他們並非力量。教師需運用創意方法傳授和應用有用的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成為有力量的人。此外,建立問題意識非常重要,如探討日治時期「台灣賣卻論」,可以問「日本政府為什麼要賣台」,進而引發更多討論和分析,更清晰地理解這段歷史事件。他強調,以問題為核心的教育方案可以帶領孩子參與解決問題,獲得解決方案,發展相應能力。
面對人工智慧和數位轉型的浪潮,蕭宇辰呼籲師長們擺脫大家長心態,以學生為中心,尋找適當的解決方案。禁止學生接觸3C無法解決問題,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張安婷,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執行委員、律師|
數位科技銳不可當 如何從法律保障資訊安全
【邱國榮專題報導】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執行委員張安婷律師在座談會的第二場論壇「兒少的數位未來──機遇與挑戰」中,以「數位中介法」為題分享,指出在她成長過程中,曾被禁止觀看電視,因為家長認為看電視會變笨。如今,仍有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或用手機,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會變笨。然而,她根據自身的觀察直言,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現代兒童反而變得更聰明。
張安婷以自己的孩子為例,最近她詢問國小中年級的女兒是否知道青春期是什麼,女兒毫不猶豫地回答正確的特徵。張安婷感到驚訝,詢問女兒是在學校學到的嗎?女兒表示,她是在 YouTube上學到的。張安婷認為,即使是沒有生孩子的人,只要與朋友的孩子接觸,都能發現現今的兒童非常聰明。她相信,現今國小學生在邏輯性和表達能力上,都比過去更出色。
張安婷指出,21世紀是數位時代,這個趨勢已不可抵擋。她認為,師長們不應禁止下一代接觸數位產品,因為現代人對網路的依賴性很高。她強調,孩子接觸數位產品是無法避免的,家長需要留意並善用監控機制管理孩子的使用。
張安婷提到,《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的討論重點是,當網路平台上出現違法不當內容時,是否應要求業者移除或限制瀏覽,以及相關法律效果。然而,該草案因許多議題尚在討論中而擱置,包含擔心言論自由被侵犯、假消息難以界定,以及是否要讓平台業者負起相應責任等。她認為,現行法規對於假消息或政黨間的資訊戰等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移除或限制責任。
張安婷特別提到平台業者的角色,她認為言論並非業者的言論,但在限制言論自由時,必須掌握住哪些公共利益及個人權利來優先保護。她強調,假消息問題並非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擬定後才出現。此外,假消息在法律上早有規定,例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傳染病防治法》《陸海空軍刑法》和《食品衛生管理法》等。這些法律明確規定禁止散布謠言或不實訊息,以及禁止以假消息影響選舉或罷免案結果。然而,這些規定的罰則針對的是犯罪行為人,無法直接管制平台業者。
當行為人利用網路平台散播假消息時,平台業者是否需要承擔一定的義務?張安婷表示,言論自由雖受《憲法》保障,但也可因公共利益和個人權利保護等因素而受限。因此,在限制言論自由時,平台業者需優先考慮哪些公共利益和個人權利的保護;其次,需要考慮的是對平台業者課以何種義務及程度。
張安婷表示,網路平台業者應對網路上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並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她指出,國際上已普遍認同企業經營者有社會責任,包括照顧勞工和維護公共利益等。在法律上,要求平台業者進行風險控管是合理的,並且未來需要細分網路平台業者的類型,根據其業務內容和規模大小來分類,以決定其需要控制的程度。她認為,這是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可以透過規範這些網路平台,解決問題。
張安婷指出,國際趨勢顯示,各國都在研究這個問題,未來一定會出現相關法規。她期待未來的相關法案能廣納各方意見,使法規更加完善。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思考自己的下一步 了解跳蚤式資訊使用模式
【邱國榮專題報導】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劉慧雯在座談會的第二場論壇「兒少的數位未來──機遇與挑戰」中,以「數位足跡對兒少之影響」為題表示,家長應該陪伴孩子觀看自媒體影片。
劉慧雯指出,自媒體創作者希望觀眾關注自己,這也使得部分孩子願意挑戰高難度任務。然而,當自媒體創作者以為只有一種方式可以獲得流量,就容易失去獨特性。因此,對年輕人來說,使用自媒體最重要的是思考為什麼要拍攝影片。
劉慧雯分享了對孩子創作數位內容的看法。她說,家長應該關注孩子是否能自我認知創作內容的重要性。此外,研究顯示全球每100人中僅有13人創作數位內容,多數人只是轉貼,導致內容多樣性不足。她呼籲家長鼓勵孩子創作,才能看到不同的內容出現在不同的平台上,並強調大人給予完整的數位陪伴對孩子的創作很重要。
在論壇中,劉慧雯討論了短影音平台TikTok的資訊選擇與推播問題。她呼籲眾人關注自己資訊選擇的行為模式,並推薦「跳蚤式資訊使用模式」。這種模式意謂著當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時,能夠有條理地尋找相關資訊,更有效利用數位資源。
劉慧雯舉例說明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當有明確目的,如尋找異地意見領袖或美觀網站等資源時,需清楚自己要找的關鍵字,才能更好地截斷資訊的流動,避免不斷重複找到同樣形式的內容。她也提到,學校和家長應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的跳蚤式資訊使用模式,因為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學生更能有條不紊地尋找資訊,而不是隨意地瀏覽。雖然這種模式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但能更好地利用數位資源。
劉慧雯指出,教育界對孩子使用數位科技的態度已改變。過去,教師常勸阻學生使用3C產品,但現在多數教師會鼓勵學生利用這些科技學習,並親自了解學生使用科技的情況以便討論和指導。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轉變,也顯示教育現場對數位科技接受度逐漸提高。
劉慧雯表示,隨著「108課綱」的實施,資訊教育將變得更核心、更多元。然而,資訊教育不僅是教導如何使用工具,更需學習邏輯思維與掌握邏輯技巧。這些都需要教育界不斷探索與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已有不少教師致力於將資訊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和支持。
|黃葳威,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上網成為生活常態 提醒建人際界線保護自我
【邱國榮專題報導】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黃葳威在在座談會的第二場論壇「兒少的數位未來──機遇與挑戰」中,以「媒體如何影響兒少價值觀」為題分享。她根據針對國小高年級、國中、高中,及大一到大四學生調查的《2022台灣青少兒美感素養與上網趨勢調查報告》指出,學生主要使用網路進行語音通訊、社交和查詢資料。
黃葳威指出,現今孩子接觸數位科技的時間比過去早很多,但在正常學習過程中,他們會分配時間使用網路。學生使用網路的內容包括:聆聽音樂、玩遊戲、查詢資訊和使用社交網站等。報告顯示:學生每週用手機上網的時間為37.56小時;使用桌機或筆電上網時間為38.56小時;觀看電視時間為12.08小時;運動時間為9.66小時。而玩遊戲的時間因學生的不同,有比較大的差異。
黃葳威表示,她關注的是兒童和青少年在網路媒體平台上的接觸,他們在網路接收到的訊息可能與現實生活中親朋好友的訊息不同。她指出,跨國科技平台業者的自我約束並不充足,問題仍存在。此外,人工智慧生成的大數據,推播一些演算後的首選內容,讓人們失去選擇權。不過,幸好多數有意識的人仍會自己尋找感興趣的資訊,如抖音內容或法律和媒體素養知識。
黃葳威提到,跨國業者難免利用大數據作商業手段,但侵害了使用者的自主權仍令人擔憂。她強調,以人為主體性,尤其是兒童的權益需要特別被尊重。她呼籲國家通訊委員會(NCC)、教育部及相關單位,確保使用者自主權和文化公民權不受剝奪。
黃葳威表示,長期以來,社會關注的數位議題之一是兒童霸凌和內容、訊息是否合宜等問題。她說,部分兒童和青少年會在社交平台上傳送個人裸照,有些是自發行為,有些則是因缺乏法律概念而不自知。當網路內容有問題的時候,民眾總是先詢問NCC,她期望NCC能採取更有效的行動解決這些問題,而非總是推給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她強調,她並不希望NCC干預言論自由,但iWIN一開始關注的是網路聊天室中的誘拐、假訊息和詐騙消費者的訊息,但現在負責範圍已擴展到新聞內容監管,需要謹慎處理。
黃葳威指出,在教育現場有幾個重點需要理解:首先,孩子之間需明確的相處分寸,包括網友或同學親友間的相處,也就是人際界線。其次,學習資訊分辨,如區分真假訊息和辨識帳號真假。另外,情緒管理亦重要,學生可能會遇到網路霸凌、敏感或糊塗情況,需適當管理情緒。這些都可能影響學生與溝通對象間的互動和糾紛。
最後,黃葳威提到,YouTube上的頻道「白絲帶電影院」可以觀看網路安全宣導教育影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了解。
|李川,Tiktoker串串|
網紅爸爸分享經驗 以實際了解取代口頭告誡
【邱國榮專題報導】知名TikToker串串(本名李川)在座談會的第二場論壇「兒少的數位未來──機遇與挑戰」中,以「TikToker的創作者自律」為題分享。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他深刻體會到數位時代對家庭的影響。他也回答了短影音平台TikTok和抖音的疑問,包括家長是否應該讓孩子觀看和參與這些平台的活動。
串串表示,作為家長,他會陪同孩子一同觀看和參與這些平台的活動,因為他認為家長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抖音等數位平台,才能拉近親子的距離,更好地教育孩子。此外,他也提到了一些孩子可能參與平台上的危險挑戰賽或熱門挑戰,他建議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參與,以確保安全。如此一來,不僅不會澆熄孩子對此類活動的熱情,還能將數位科技轉化為家庭共享的樂趣。
串串表示,數位科技對一些人來說確實有所幫助。他從事TikTok創作已有四年,認為數位科技為他帶來了很多改變。在使用TikTok之前,他是個宅男,喜歡待在家中打電動、上網;成為TikToker以後,他開始嘗試新事物,如到戶外拍攝影片、跳舞,這反而讓他的身體變得更健康。串串認為,透過TikTok平台,他不僅可以創作,還可以挖掘自己的潛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對一般人而言,TikTok可能是個不易理解的平台,但串串卻因為這個平台而有許多收穫。他認為,數位科技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可怕的、甚至是危險的;對他來說,卻是一個提升創作能力、促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創造就業機會的平台。他說,這也是為何許多年輕人熱衷於投身自媒體行業的原因。
作為自媒體公司創辦人的串串分享了他的觀察與看法。他表示,公司收到很多來自18至20多歲的年輕人的應徵信函,甚至有更年幼的人想加入。他思考:「為什麼年輕人對自媒體如此感興趣?」他才發現,自媒體的魅力在於它讓人可以自由創作。但他提醒,自媒體也有潛在危險。對於年幼的孩子加入這個行業,應有一定的限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建議家長也嘗試成為自媒體人,與孩子一起深入地探究和學習,而不僅是口頭上告誡孩子不要參與。他強調,這將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啟發和影響。
|延伸閱讀|數位時代大挑戰 家長怎麼辦(上)
本期專題攝影|邱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