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按 ≡

人會隨著時間學習成長、積累智慧,這原是不變的法則。然而在網路爆炸進展的年代,所謂「數位素養」不再與年紀成正相關,很多時候反而是年輕者叮嚀年長者,謹慎看待網路世界的訊息。本期新聞專題除了介紹數位時代的風險,更期許拉近世代間的「數位代溝」,以健康心態面對數位生活的挑戰。

總編輯|陳逸凡


|林月琴,台少盟理事長|

數位趨勢衝擊 產官學齊聚共議觀點與因應

【邱國榮專題報導】為因應數位趨勢對兒童與青少年的衝擊,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於3月31日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APA藝文中心大夏館B1國際會議廳舉辦「大人們你到底在擔心什麼?兒少數位生活衝擊」座談會,活動包含兩場論壇,第一場為「數位衝擊,大人們的擔憂是擔憂嗎?業者做了什麼努力?」,第二場為「兒少的數位未來,機遇與挑戰」。此次活動邀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Meta、iWIN、TikTok等官方代表、業者和學者,共同探討兒少在數位衝擊下的因應策略以及業者的維護措施。

台少盟指出,根據iWIN 2021年的年報,近年來兒少面臨的網路身心威脅不斷增加。其中,青少年申訴數量高達2萬5000多件,包括33%的暴力霸凌、22%的色情內容和14%的資訊安全問題,顯示問題相當嚴重。台少盟表示,有鑑於此,政府和社會大眾應加強關注並保護青少年,避免他們在網路上留下的足跡成為未來的負擔。

為了解青少年的看法,台少盟訪問了數名高中生,探討TikTok、Instagram等社群平台是否影響其價值觀,進而產生模仿行為。學生們表示,只要學會過濾社群媒體內容,影響就會變得非常有限。此外,學校也有提供媒體識讀課程,多數同學都能掌握數位工具的使用。

然而,受訪的青少年表示,社群平台確實讓他們造成了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及比較心態;此外,網路上充斥著「沉浸式詐騙」,稍有不慎便可能受騙。因此,他們需要掌握數位工具和情緒適應能力。為應對數位趨勢對兒少的衝擊,台少盟舉辦了數位生活衝擊論壇會,並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在數位劇變下的因應策略,以及業者該如何保護兒少。

台少盟理事長林月琴致詞時表示,數位科技為社會帶來許多進步與便利,但同時也給兒少帶來了不少衝擊。台少盟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在於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能在家自學,以及讓身心障礙的孩子在家中與他人交流。然而,數位科技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網路霸凌、暗網交易等問題,甚至有人在國外利用網路販賣兒童。這些問題可能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她表示,與會者期待數位科技能帶來更多正向能量,但同時也需要眾人共同努力降低這些負面影響。

林月琴指出,在使用社交媒體時,必須思考「這是真實的嗎?」及「我們的虛擬自我和現實自我如何結合?」。因此,為了解決這些疑問,需要尋求專家和學者的意見,共同探討如何管理和規範數位科技。她表示,雖然已有《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法律規範,並且政府根據該條法律成立了「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管理網路,但為保護青少年的權益,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劉昱均,iWIN執行秘書|

iWIN助抗網路危害 與家長一同保障孩童隱私

【邱國榮專題報導】政府機關與民間共同出資成立的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旨在協助處理網路上有害的內容,並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提供防護措施。iWIN主要負責處理的網路有害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色情、暴力、恐怖、血腥以及不當物品的販售和有害行為。

iWIN執行秘書劉昱均在第一場論壇「數位衝擊,大人們的擔憂是擔憂嗎?業者做了什麼努力?」中,以「線上沉浸式騙局」為題介紹iWIN。她表示,自2013年成立以來,iWIN的任務已逐漸轉變,發現了一些危險的現象在網路上越來越嚴重。其中,第一個現象是性私密影像外流,越來越多的性私密影像被公開分享。第二個現象是網路霸凌,私人事務被評論或公審的情況在網路上變得越來越嚴重。第三個現象是網路詐騙,這不再只發生在成年人身上,越來越多的國中、高中甚至國小學生也成為詐騙的受害者。

劉昱均說,根據iWIN 2021年的年報顯示,自2018年開始收到申訴至2021年,私密影像外洩申訴件數已達138件。私密影像遭外洩的情況,快速成長,案件數量的增加可能是因為民眾對此類案件的關注增加,了解到可以求助iWIN。

iWIN發現,私密影像外洩的原因多元,可能因為霸凌、詐騙等。孩子們在網路上容易遭遇危險,因為他們缺乏隱私保護意識,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工具保護自己的隱私。iWIN呼籲,透過教育,提高孩子們對隱私保護的認知,並提供相關的工具和資源,讓他們能夠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劉昱均提到,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隱私保護問題已逐漸引起大眾關注。她首先詢問在場與會者是否曾經修改過臉書或Instagram的隱私設定;結果,大部分與會者都有進行過相關設定,且有些觀眾更設定了好友名單不對外公開。她強調,當孩子們遭遇網路問題時,往往會向好友尋求幫助,但是好友名單公開的情況下,孩子們更容易受到網路威脅。

此外,劉昱均也提到孩子們遭遇網路問題時會如何解決。她指出,多數孩子往往會向同儕尋求幫助,例如同學或朋友。她還提到了一個案例,該名孩子陷入詐騙圈套時,卻透過Google尋求解決問題。她指出,詐騙圈套通常是一個產業鏈,若被騙一次,很可能會再次遭受詐騙,因此呼籲眾人提高網路安全意識,保護自己的隱私。

劉昱均表示,孩子們在面對網路問題時,往往不會向外部單位、家長或師長求助,因為他們感到恐懼並擔心無法被理解。為此,她提出兩點建議,解決孩子們面臨的問題。首先,大人要提供更多的數位教材及專業知識,讓孩子們了解如何保護自己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教材。其次,大人應更加努力學習和了解孩子們在網路上接觸的內容,以及他們使用這些內容的原因。當孩子們遇到問題時,大人應該成為他們可信賴的人,提供幫助和支持。

|黃哲斌,作家|

科技風暴親子教育 伴兒女一起闖蕩網路江湖

【邱國榮專題報導】作家黃哲斌在第一場論壇中,以「因應數位衝擊的親子教育」為題分享。他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和數位趨勢專欄作者,近年來時常被邀請到學校、社區圖書館和社區大學分享相關議題。

在這些演講中,黃哲斌注意到許多焦慮的老師和家長向他諮詢如何教育孩子的數位素養。他發現許多家長並未意識到過度依賴「電子保母」所帶來的危險。他警告說,隨著孩子長大並習慣將所有空閒時間都花費在螢幕上,家長將會越來越少機會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數位素養活動。

黃哲斌提到,數位陪伴是現代家長應該重視的教養觀念。他舉例表示,父母帶小孩去公園玩時,通常會在旁邊觀察陪伴,並指導孩子如何和其他小孩互動。同樣地,數位世界也需要陪伴和引導。許多小孩過早地被丟進這個數位世界裡,面對著眾多陌生人和危險。

黃哲斌強調,網路世界既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花園,也是一個充滿險惡的江湖。他分享了一個國中生在網路上分享手機遊戲破關畫面,而受到陌生人追蹤、攻擊的案例。孩子面對這些惡意的言語攻擊時,往往不知道如何處理,因此家長應該學習數位陪伴,時刻關注孩子在網路世界中的行為和遭遇,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持。他呼籲家長,不要讓孩子獨自面對複雜的數位世界,而是要陪伴他們一同探索、學習、成長。

黃哲斌指出,兩年前《親子天下雜誌》曾調查YouTube使用者,發現兩代之間的數位代溝相當嚴重。受訪的國小到國中階段的青少年中,有相當大的比例希望成為網紅或YouTuber,而這些受訪者的家長卻有六成不知道孩子追蹤哪些網紅或受何種誘惑。這種兩代的數位生活斷裂,使得許多家長不知道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而孩子面對陌生人時也常常出現遺憾的事情。

科技的進步,讓人們享受到便利的同時,也需面對一些風險與危害。為了讓孩子能夠正確體驗數位世界,黃哲斌提出「趨吉避凶」的建議。他表示,除了iWIN等組織陸續推動相關教育,他認為家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自己就是非常需要數位素養的一群,」他說,透過各種管道讓家長了解數位陪伴的重要性和數位教育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他呼籲眾人一起面對這個問題,並鼓勵家長們配合教育青少年數位素養。

|陳奕儒,Meta公共政策總監|

攜手跨過數位代溝 Meta助家長提升監護能力

【邱國榮專題報導】Meta公共政策總監陳奕儒在第一場論壇中表示,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Meta正關注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所遇到的問題和需求。他介紹了Meta的家庭中心網站(Family Center),網站旨在幫助家長和監護人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體驗。

陳奕儒指出,青少年的數位生活需求並非如長輩所想,僅限於玩樂或追求刺激,而是希望透過培養自律和自保措施來應對網路上的挑戰。他表示,青少年有時候因為家長或大人不懂網路生活而無法與他們溝通,因此青少年為了應對挑戰,便獨自培養能力。他強調,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並不只是使用時間的問題,而是內容的問題。因此,家長應該了解青少年的需求,與他們一起面對數位生活的挑戰。

陳奕儒表示,青少年在自我控制和掌握度方面的表現相對較差,可能會導致對風險的認識不足,進而產生一些不良後果。因此,社交媒體平台在設計產品時,需考慮不同青少年的需求和風險控制能力,並針對不同的青少年提供不同的工具和解決方案,讓他們能實現自律和自我保護。

對於自律和風險控制能力較低的青少年,陳奕儒建議,業者可以透過工具設計來增強他們的能力,例如增加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監督,讓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守門員的角色。這也是設計各種產品時需要考慮到的因素之一。

陳奕儒指出,他們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使用者更了解產品的使用方法,以及提供工具讓青少年及其監護人進行溝通與協商。在良好的溝通基礎下,青少年同意家長或監護人能夠查看一些數位資訊,例如使用時間、留言等,這些資訊可以讓監護人了解青少年的使用情況。然而,家長若因擔心孩子而採用極端的監控方式,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反之,若放任孩子自行探索網路世界,也存在風險。因此,在設計產品時,需考慮不同需求,讓監護人能在不同的需求下獲得平衡。

陳奕儒指出,在孩子成熟度越來越高時,對於自我和生活的控制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的對話變得非常重要。他進一步強調,青少年在數位世界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建立在實體世界中的溝通和人際關係的基礎上。如果無法有效溝通,則在數位世界中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推動Family Center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框架,讓青少年和其家庭成員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數位世界中的挑戰,以實現健康的數位生活。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社群總監|

排斥不如深入認識 了解彼此興趣建溝通管道

【邱國榮專題報導】在第一場論壇上,法律白話文社群總監劉珞亦以「從媒體看數位工具使用」為題,分享了他從法律的角度對於社交媒體這個話題的看法。

現年約30歲的劉珞亦以他的母親為例說,當母親開始使用臉書時,他非常擔心母親會看到不適當的內容。因此,他為母親在優質的粉絲專頁點讚,以確保她瀏覽的內容是正確且有用的。他認為面對類似問題時,最好的解決方式是直接跟對方討論。這樣的方法也適用於親子間的溝通,透過互相交流和討論,可以讓雙方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並且提供更好的資訊和幫助。

劉珞亦分享他與母親的溝通經驗。當他指出LINE上的假訊息時,母親並不以為意,反而說他不懂。於是他利用母親的帳號點讚「眼球中央電視台」YouTube頻道的影片,進而引起了她對於頻道主播「視網膜」的興趣。這讓他感到很高興,因為至少母親不是去看極端的認知戰頻道。他指出,這也是他為母親所守護的事情,而這個守護長輩的小舉措對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

劉珞亦指出,網路流行語「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展現出許多人認為使用短影音平台抖音會讓人變笨。但他提到早在2003年,就有新聞媒體指出人們只看雜誌,導致資訊破碎、無法思考。幾年後,網路上開始流行部落格,人們仍抱怨網路資訊破碎、無法思考。再過幾年,這個問題又再次浮現。因此他認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和挑戰,最好的方法是去探索,自己去闖蕩。為了更深入了解現在的娛樂環境,他曾親自體驗抖音。他印象深刻地回憶道,當他第一次打開抖音的那晚,看了三個小時,發現抖音其實蠻好看的。

對於和孩子的溝通,劉珞亦建議,最好的方式不是告訴他們該看些什麼,而是去探索、追蹤他們喜歡的內容,了解他們的興趣。這樣才能建立起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溝通,例如說:「這個東西很酷,很好笑。」這樣才能建立感情和信任,促進溝通和交流。當然,家長也要警惕有些內容不太適合孩子,需告訴他們不要去看。

最後,劉珞亦指出,法律教育應該長期融入學校和家庭教育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法律知識,這種方式對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同樣適用。他表示,無論與小孩或成年人進行溝通,都需要理解和尊重,才能達到互相理解之效。

|延伸閱讀|數位時代大挑戰 家長怎麼辦(下)


本期專題攝影|邱國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