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留資料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王昭文(歷史學者工作者)

身為歷史學者,理應擅長收藏各種資料,而我卻一直未養成收藏資料的習慣。在科技發達的現今,我們只要上網一搜,即可找到所需的訊息,並獲得資料的線索。但若沒有人保存這些資料,將之數位化並公開流傳,我們就接觸不到。

留資料,是重要的事情。有充足的資料,我們才能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並藉此判斷是非對錯。若缺乏資料,再厲害的人工智慧(AI)也只能掰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內容。然而,若提供給AI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能被迅速地整理並系統化,知識生產的速度驚人。在這大數據時代,不怕資料多,只怕沒資料。

有意識留存資料的人值得敬佩,他們不僅生活在當下,更放眼未來,知道自己是歷史長河中聯繫過去與未來的一個環節。

前陣子,王南傑牧師的資料被轉移至歷史檔案館,這批資料是他在接受政治大學薛化元教授團隊的口述歷史研究時提供的。後來薛教授找到資源,製成數位檔。薛教授還問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否可以收藏這批資料?與王牧師的女兒確認資料處理權後,和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牧師去拜訪薛教授,決定將原始資料和數位檔案都移交給歷史檔案館,數位檔案雙方共享。

王牧師的口述歷史於2011年出版,主要涉及長老教會在1960至1970年代所經歷的種種風雨,從被迫退出普世教協(WCC)到發布〈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人權宣言〉。他在1975年時擔任總會議長,年僅40歲。後來他赴加拿大牧會,並在1990年代回台,曾任台南神學院董事長和代理院長,對長老教會的整體發展持續關心並積極參與。他在退休後進行口述歷史採訪,並主動保留有關長老教會關心台灣前途的歷史紀錄,包括他的筆記、日誌和其他相關文件,這些將對未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提供更多的資訊。

近期我還協助了另一批資料的捐贈,這些主要是由長老教會總會首任教育幹事陳光輝牧師收藏的白話字刊物《基督教教育》《家庭之友》以及郭文東保存的嘉義西門教會青年團契的刊物《葡萄樹》。當我看到這些難以在其他地方找到的資料,我感覺就像發現了寶藏!我們也捐獻陳泗治牧師在戰後初期士林教會牧會時以白話字寫的短論文《錢?》,討論基督徒經濟觀,是很進步的社會神學!

如果你或你的教會有保存前人用心整理的資料,而你不確定如何保管和利用,請捐給歷史檔案館,或與其合作。僅有保存資料,我們才有可能講述立體豐富的歷史故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