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因應防疫而暌違三年,高雄中會一甲教會今年復辦兒童夏令營,於7月7日到9日、以「煙囪的故事」與環境教育為主題,帶領44位兒童透過繪本討論、實地參訪和體驗遊戲,認識環境汙染、貧富差距、世界飢餓、減量生活等議題。

|營會第一日|認識汙染起源 回收材料作煙囪

營會主題來自繪本作家劉旭恭的作品《煙囪的故事》。一甲教會教育牧師李珮恩大力推薦這冊繪本,強調該繪本雖然文字簡單,但配合畫面,能延伸出相當有深度的議題探討,包含環境問題、社會結構、資源分配,以及產業轉型後,人們轉變生活模式、維持永續理念的可能性。這次繪本故事不僅僅是說給孩子們聽,還有討論議題時間,並透過「心智圖」鼓勵孩子們兼具廣度與深度思考,並勇敢表達、交流看法。

《煙囪的故事》內容講述一位「有錢人」受不了煙囪汙染,於是把煙囪接管延伸到貧窮社區,並付錢誘使他們接受;工業與工廠製造的商品與能源,確實為貧窮社區帶來便利,但隨之而來的汙染也釀成極端氣候等威脅。

有一天,汙染擴散竟然又回到有錢人家,他憤而要求貧窮社區關閉煙囪;貧窮社區幾經猶豫與思考,也決定關閉他們過度依賴、造成環境惡化的煙囪,並展開自給自足、重視環境友善與永續的新生活。

沒想到,煙囪關閉後工業不再大量製造,使已養成過度消費習慣的有錢人極度不適應,請求貧窮社區重新啟用煙囪。貧窮社區則邀請有錢人認識他們的新生活,也讓他參與植樹活動。回到家裡,有錢人示意到自已真正需要的其實很簡單,於是帶著寢具走出家門、在夜空下安然入睡。

7月7日、營會的第一日安排與會兒童們初步認識何謂「煙囪與汙染」。首先以紙箱、紙盒、報紙等回收材料手作「工廠」與「煙囪」,接著點燃有防蚊功效的艾草並放入廠房、藉由氣流使煙能從煙囪排出;孩子們透過親手製作、親眼觀察煙囪所帶來的熱與煙,在第二日營會時間更能夠想像在現實中,當煙囪放大數百萬倍,所產生的煙與熱會對環境帶來哪些衝擊。

|營會第二日|探討工業影響 走訪與想像未來

7月8日上午,一甲教會兒童夏令營的大小與會者們前往高雄中會大社教會,準備聆聽「大社環境守護聯盟」成員江文宏、吳忠穎導覽大社工業區和當地環境運動歷史與脈絡。有鑑於機會難得、也希望更認識自己所處的社區,大社教會牧師娘黃芳蓉、執事黃雅達和他的兒子們也參與其中。

成立於1975年、至今有48年歷史的「大社工業區」,通常與仁武工業區被合稱為「仁大工業區」。大社工業區為石化工業專區,也是「甲種工業區」,允許重工業、火藥、化學藥劑、石油化學原料等製造作業,也意味汙染程度較高;目前區內共計有11家工廠,僅一家為機械設備製造業,其他十間為化學材料、化學製品製造業廠房。另區內有燃煤鍋爐與汽電共生廠,所排放汙然也影響空氣品質與居民健康。

早期沒有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大社工業區自設立開始,不時發生汙染公害,包含:1983年氰化物洩漏事件造成上千人送醫,1988年中國石油公司大社廠與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公司廢水工廠爆炸與大火,1989年化工廠排放廢氣造成大批農作物落果。甚至到2014年,釀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的「高雄氣爆事件」起因,是運輸輸送易燃氣體丙烯的地下管線破損、洩漏;該管線即是為大社工業區的李長榮化學工業公司提供原料。

▲ 丙烯儲存槽。
▲ 李長榮化工廠門口。

事實上在1993年,不明氣體外洩導致居民嘔吐、暈倒的事故引發居民包圍大社工業區抗議後,時任經濟部部長江丙坤與廠商就承諾大社工業區與五輕共同遷廠,最終沒有履行。而1998年,高雄市政府更核准大社工業區於2018年由「特種工業區」降編為「乙種工業區」,然至2023年仍卡關在中央部會。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已於2022年向監察院陳訴,而監察委員也呼籲經濟部與高雄市政府應積極推出具體計畫與配套措施,且行政院應負監督之責。

▲ 原訂800公尺長、但被以「經費不足」為由縮減到僅300公尺長的防爆牆。

大社工業區鄰近住商與學區,最近的住宅區距離丙烯儲存槽僅170公尺,而最近的學校是楠陽國小、距離200公尺,依序為大社國小350公尺、觀音國小980公尺、大社國中1.3公里。江文宏在導覽時多次強調,在地人長期處在工業汙染與安全風險陰影將近50年,卻從未接受過任何防災避難演習。

江文宏也點出,從小在這裡長大的人們或許已經對汙染習以為常,但其實這並不是理所當然且符合公義的事;大社環境守護聯盟的訴求是降編「乙種工業區」,還給在地居民安心居住與健康生活的權益。參訪後,孩子們提筆寫下或畫出心中認為當工業區關閉、退場,這片土地可以重生成為怎樣場域。

基於過去的歷史,「工業」常常被視為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但事實上,工業發展過程的環境成本外部化,不僅傷害環境,也侵害人權。在8日下午,與會兒童們透過體驗遊戲認識到「世界飢餓地圖」與糧食安全、資源分配不均的議題。

該體驗遊戲根據世界的真實處境設計出三組情境:富裕國家是少數人享有最多糧食資源、中產國家則足夠每個人吃飽、赤貧國家是多數人想辦法分配明顯不足的資源;小朋友們抽籤分組,聆聽老師講解後進一步討論可以如何分享、維持或爭取資源。

有趣的是,遊戲裡以小朋友們喜愛的「雞塊」來象徵糧食資源,因為對兒童們而言,點心比米飯、麵包等五穀雜糧更具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讓他們沉浸在體驗情境中;體驗也分為低年級組與中高年級組,以不同表達方式向孩子們闡述,確保他們能夠理解與思考議題。

|營會第三日|友善環境生活 從小建立減量觀

7月9日、營會最後一日的上午為「兒童紀念主日禮拜」,當中安排夏令營與會兒童們參與服事與獻詩;教會主任牧師李宏恩以創世記1章26至31節、「天空的美麗與哀愁」為題證道。

李宏恩回顧,2014年令高雄人徹夜難眠的氣爆事件,就發生在教會旁的區域。經調查,氣爆發生原因主要是人為疏失;而事實上,就在人們日常行走的道路下方、在捷運行駛的軌道上方,至今仍有許多石化管線,將各種進口原料從港口輸送到各工業區,包含這次營會走訪、主要生產塑膠與紡織原料的「大社工業區」。

距離大社工業區最近的住宅區只相隔170公尺,而最近的學校(楠陽國小)僅200公尺;哪怕嚴守安全規範、沒有化學洩漏與爆炸的危害,汽電共生燃煤電廠的汙染仍然會影響空氣品質、傷害居民健康。

李宏恩指出,過去曾在教會裡討論海洋垃圾、過度捕撈、生態廊道等議題,這次特別要透過繪本《都是放屁惹得禍》來介紹何謂「溫室效應」。繪本裡講述過度畜牧業造成大量甲烷、形成無法即時挽回的溫室效應;若沒有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會降至攝氏零下18度、人類難以生存,但過度的溫室效應也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進而影響生物生存。

經濟與環境的如何取得平衡?無法讓所有工廠都關閉、停止生產,但怎麼努力來提升環境安全、減少對生態的傷害?李宏恩鼓勵孩子們認識聖經中「好好管理受造界」的教導,當孩子們長大成人,更可以在各自崗位發揮影響力,共同守護環境;而現在也可以從小處開始環保行動,例如這次營會中請每位與會兒童自備餐具、減少使用免洗餐具等。

營會也在最後一日的下午安排「減量生活」概念闖關,幫助兒童們整合三日以來的學習,及如何轉化為改變的行動。闖關共有四個關卡,首先是「錢從哪裡來?」透過圖卡與問答,建立初步金錢觀念,也認識不同職業內容與其中辛苦;接著「花錢A計畫」透過消費習慣的思辨談如何擬定消費計畫,包含請教家長建議、精打細算不同商品價格與品質等。

隨後在「需要和想要動動腦」關卡,則透過剪貼廣告傳單,過程中識別何謂「想要」與「需要」;最後「減量生活大演練」是關於器物再利用,眾人寫下創意與執行方式並討論可行性,例如將寶特瓶改造成為手工藝品,或是拿來當保齡球玩具等等。

在營會尾聲的回顧時間,李宏恩再次強調,高雄被視為工業城市,但不應該一直被作為工業城市對待,也期待這次營會在孩子們心田埋下種子,促成未來真的能夠改變環境。

營會最後,眾人在紙張寫下想對他人說的話;當中有不少在營會期間吵吵鬧鬧的孩子,都認真寫下「謝謝」送給彼此;隨後各小隊帶開,輔導們為孩子代禱,祝福他們將這三日的學習帶回去、實踐於生活中。


專題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