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有距離感的教會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潘軒豪(埔里愛蘭巴宰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

這段時間,因為工作的關係都在南奔北跑,在其中一次當講者的行程中,發現不管在老家南投或是屏東的社區裡面,都能看到許多可供使用的公共空間,比如廟埕與緊鄰在旁的社區活動中心,或者是教會圍牆裡面的教堂和教室。這些設計出來要給人用的空間,實際在生活中被使用的機會,可能就不是這麼高,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輕易被靠近的。會注意到這件事,是因為某次與母親的對話中,她憂心地說教會裡面越來越看不到年輕人了,參與教會的人也越來越少。

在一次與朋友對話中,朋友說出了一個很特別的回應,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你們教會是你們才能去的。」這不禁讓我思考,確實在我的生命經驗中,教會是相對有距離感的。舉例來說,當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借廁所,基本上只要找到有規模的廟宇,都能比較沒有壓力的去借廁所,按著符合教義的方式進出,基本上自由進出都不會有問題;可是,當要去教會借廁所,就需要有心理準備被提問,或者有圍牆區隔、大門深鎖,導致不能順利進去。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片面且有限的經驗,我想提出的疑問是,教會是否真變成「生活相對平穩」的人聚集的地方?如果是從事灰色地帶、八大行業,或者是黑社會集團內的人,他們大多去的是宮廟,反而不太會接近教會。也許我舉的例子很奇怪又極端,但當這些群體出現在教會中,我們能好好接納他們嗎?在聖經故事裡面,依稀記得有提過幾個從事特殊行業的人物,可他們仍擁有堅實的信仰,因此有機會被記錄下來,這樣的案例,似乎在現代教會中就不那麼容易。

過去做田野調查,在長輩的口述中,村子裡面居民是互相有聯結的,雖然信仰不同,可是有廟會的時候,教會的人會去吃辦桌;當換教會辦復活節、聖誕節活動時,這些鄰居們也都會過來一起參與。現在跟以前不同,兩邊的界線變得明顯,所以當長輩們慢慢離開世界,後面又沒有相對應的人數增長,教會就變成了又老又少,封閉的教會生態,彷彿就像是生態不平衡,越來越萎縮。我們能接受巨大的不同嗎?我們能打開教會的大門接納不同背景的人嗎?期待我們在信仰中能找到與鄰舍共好的力量,或許能在這樣的改變中,出現有別以往的可能性。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