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再》新書分享會 談台灣政治犯多元樣貌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在今年9月出版《永遠不再: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10月16日晚間在高雄三餘書店的新書分享會中,該書作者之一、歷史社會學者林傳凱以「重談台灣政治犯的多元樣貌:左翼、前線漁民、思鄉老兵」為題,除了談政治犯的多元性,也提醒與會者們不要太輕易去想像一個人的生命、試圖定義所謂「合格」的政治受難者。現場有出身嘉義的政治受難者家屬在問答時間分享家族故事。

林傳凱開宗明義點出,早年受到威權長期統治影響,對政治犯的定義較為僵化,但近年來不斷擴張討論與更新想像,能看見因著本身是不同族群、接受不同教育、從事不同職業、接觸不同群體,政治犯樣貌其實相當豐富;通常社會對政治犯的印象是高知識分子、讀書人,然而不少高雄政治犯是勞工、軍人,另有不少屏東政治犯為農民。而這次分享聚焦的漁民、老兵和左翼,是指外島馬祖的漁民、陸軍基層士兵、共產主義地下組織。

林傳凱說明,據研究,在1950年代以前馬祖沒有真正的「定居者」,多是靠捕撈與貿易生活的季節性移民;而現代國家制度進入以前,當地最主要的控制勢力是海盜。後來進駐馬祖的軍隊也不是正規軍隊,有來自不同勢力的人混雜其中,在管理上有語言不通、資源不足等問題。

當時軍隊禁止漁民去福州,這威脅到馬祖人長久以來的生活模式。當時的政治犯就包含偷渡前往福州貿易、換取冬季生存物資的漁民,過程中與福州人談近況、無意間洩露軍情,後遭到判刑。還有識字的村民接受保密局訓練不到兩個月,就被派去執行架設電台等艱鉅任務;當年有不少馬祖人並沒有進入編制,卻被派去執行任務,不是失去性命,就是失敗後回到台灣反被扣上十數年刑期。

馬祖後來也形成出綿密的情報網落,各種大小線報成為判刑證據,例如當時有年邁母親找不到酒醉的兒子,以為兒子拋棄自己而哭鬧、引起紛亂;然而線報敬稱該兒子有偷渡到福州投共的意圖。

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巡守台灣海峽,這種軍事與外交路線轉變,導致台灣軍隊的重心從陸軍轉移到海軍、空軍;陸軍縮編、軍人退伍,卻沒有可以立足社會的其他專業,於是進一步有榮民政策,派他們參與開發道路工程等。另陸軍內部針對基層有禁婚令、升遷也有限制;在沒有歸屬感、想念家鄉的心情中,陸軍生活越來越苦悶,廁所反而成為難得的個人空間,沒想到的事只是以塗鴉抒發情緒,在當局眼中竟都成了為匪宣傳的罪證。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沒有登陸戰,因此對台灣人來說,生平第一次真正看見軍隊殺人,就是在二二八事件。國民黨施行武力鎮壓,導致很多人失去至親,不少飽受衝擊的受難者家屬,轉身投入共產主義思想、加入地下組織。林傳凱強調,那是個認同焦慮的時代,很多人加入地下組織其實是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或是要與壓迫、傷害自己的政權對抗。

林傳凱透過這些較少為人所知的政治犯樣貌,提醒眾人不要輕易想像一個人的生命;他們當中有些人真的想要改革,有些人真的只是多重誤會,他強調政治犯不是作為紀念碑存在,而是先作為「人」,社會應容許他們有所不同樣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