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與《新使者》首度合作 講座談信仰與政治參與

左至右:梁耿碩、王博賢(座談主持人)、許家馨、鄭睦群、鄭君平。(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校園》雜誌與《新使者》雜誌,以及七星中會濟南教會神學禮拜日,首度攜手打造「2024怎樣選?民主社會中的基督教會」座談會,於11月19日下午在濟南教會大禮拜堂舉行。本次座談會邀請兩位學者發表演講。講題一「戰爭陰影下的台灣主體建構危機」,由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家馨談台灣的主體建構危機;講題二「上帝與凱撒的距離」,由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鄭睦群談基督徒的政治參與。這也是《校園》與《新使者》創刊超過半世紀以來,雙方首次合作舉辦活動,展現兩本雜誌對於台灣社會與教會的關懷與責任。

(攝影/邱國榮)

許家馨回顧形容了90年代後期的台灣是「快樂希望的年代」,總統陳水扁以「快樂希望」為口號競選,在紛亂的政治爭吵聲中,社會仍然有明確方向。他舉例蘇貞昌以「電火球」營造幽默形象,反觀現在,台灣處境更加困難,又少了幽默,裂痕也更加的深。2016年後轉型正義是台灣的重要發展,但中正紀念堂成為政治共同體分歧的源頭。

「民主給台灣帶來了最大的挑戰也是最高貴的挑戰。」許家馨指出,民主體制的多數決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隨著修憲門檻提高,多數決辜負了期望,使台灣在塑造共同體的未來面臨困難。他呼籲尋求和睦的意志,強調對不同政治立場的理解。許家馨提醒,深刻的歷史分歧不容易透過法律或民主解決,必須藉由尊重個體性和對話可能性來跨越分歧。

許家馨也提到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共存現象,代表台灣國防力量不僅包含組織本身,還包括著一群承繼著國民黨中國內戰歷史的人們,這個國防力量的組織中存在著對過去的記憶,然而進入這個組織的人,都是願意犧牲生命的,這樣的義務和責任無法立刻找到替代者。因此,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藍綠陣營如何能夠找到共同容身之處?這不僅僅是為了團結,更是為了最終能夠共同抵抗紅色滲透的方法。藍綠立場間缺乏中間的政治論述,也是當前的困難。

鄭睦群表示,基督徒基於信仰反省,關心政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要以聯合國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為標準,檢視政黨與政治人物的方向,並避免將宗教的美德成為法制化。鄭睦群在演講中指出,聖經中的「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被無止盡地使用,只能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宗教歸宗教。但他認為,民主社會是眾人的參與,每個人都是政治參與者,沒有人置身事外。基督徒是否應該參政,是經常被拿來討論的議題,但這不應該是議題,而是思考投入政治的教會人士,舉止言行是否根據長老教會的教育與養分。

鄭睦群並以長老教會為例。他表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放在長老教會的脈絡來說,給政府很大的壓力。在70年代,長老教會對政府有了重大的建言,在所謂中美斷交時刻,那是台灣經歷第一次亡國感,於是長老教會發表時事看法,但是看當時報章雜誌的回應則是政治歸政治,宗教要維持純正宗教該做的事情。然而長老教會之所以參與政治,是長老教會透過神學反省後呼籲政府反省。所以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反而是長老教會政治參與的動力。

基督徒參政與關心政治,應檢視政黨與政治人物往兩公約的方向走,若說「不要民主,要經濟」,這是非常危險的發言。鄭睦群強調,民主會倒退,因民主是集體的選擇,且跟歷史交會有關係,因此民主國家都教育人民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於是有威權時代不義遺址的省思和紀念。

《校園》與《新使者》在創刊以來首次合作,校園雜誌主編梁耿碩與新使者雜誌主編鄭君平牧師接受了採訪,兩人一致表示未來有再合作的可能性。梁耿碩表示這場座談位讓他看見《校園》與《新使者》未來的合作方向。梁耿碩認為,這次合作是跨越成見和鴻溝的機會,雖然校園雜誌屬於校園福音團契,但並不等同於國語教會。他強調這一代的同工不再輕易互相敵對或拒絕,校園的同工和師長也有長老教會背景者,因此應該鼓勵對話。對於合作中可能面臨的壓力,梁耿碩強調雜誌的自主與溝通。

鄭君平則指出,校園團契和長青團契雖然有不同的教派傳統和文字事工,但共同參與大專學院的事工。他強調今天的座談會是一個開始,看到校園雜誌近年來在探討議題方面的努力,對此表示興奮。他期待這次合作能成為更多合作的起點。對於新使者雜誌而言,合作並不會是壓力,梁耿碩也重申和強調期待未來有更多合作交流機會,並為事工帶來積極的成果。

左為梁耿碩、右為鄭君平。(攝影/邱國榮)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