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也能傳道 透過巴赫聖詠前奏曲思想待降節意義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12月6日中午於台灣神學院禮拜堂、「管風琴也有話要說!?談巴赫管風琴聖詠前奏曲如何述說路德神學美學」講座音樂會中,台灣管風琴協會秘書長賈嘉文表示,〈來啊,世界的救主〉一直是路德宗教會年曆中的第一首聖詠,直到17世紀才有所改變。她指出,宗教改革運動的馬丁路德認為音樂作品可稱為「聲音的佈道」,因為主日講道不僅是牧者口傳,也通過音樂來傳揚,特別是當詩歌聖樂與神聖經文相結合。

賈嘉文說明,「巴赫聖詠前奏曲」BWV659-661,是以馬丁路德的聖詠〈來啊,世界的救主〉為基底創作的。巴赫以此聖詠創作三首清唱劇和五首管風琴聖樂前奏曲。而〈來啊,世界的救主〉是待降節第一主日的聖詠,除迎接救主降生,也思想上主為人們受死;而巴赫以路德聖詠為基底的音樂創作,比路德更加強調懺悔與慶祝的對比。

(攝影/林宜瑩)

她說,巴赫作品中常用上行音型、大跳音型來形容「呼喊」狀態,而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也常用四個音符組成「X」、象徵十字架的旋律。賈嘉文也現場演奏聖詠前奏曲BWV659,讓人感受「十字架音型」如何表達人們在待降節期對救主降生的期待,卻也同時記念那位為世人在十字架受死的主。另外她也說明巴赫如何用「圓圈音型」來描繪上帝創造「整個」世界;用「嘆息音型」來描述基督的受難和死亡。

賈嘉文的指導教授鄭仰恩表示,透過巴赫如何用音樂來呈現馬丁路德的聖詠,以及說明音律型態如何呈現人對上帝的敬拜、呼喊、懺悔等,其實賈嘉文的目的就是在告訴大家:聖樂也是傳達神的話的一種方式或管道。而他則是在協助賈嘉文對巴赫、馬丁路德等歷史背景有更多了解與關聯。

(攝影/林宜瑩)

台神校長蔡慈倫表示,基督教的過年是從待降節開始算起,基督徒在待降節期要靜心思考,耶穌基督的降生是為了帶給世界人們的救贖,更重要的是等候基督二次再臨;而這也是為何教會年曆會以待降節期作為一年的開始,因為在這時刻就是要將人帶到世界最終末的結局,透過倒返讓人思考如何度過新的一年。

蔡慈倫認為很可惜的是,現今有些教會往往跳過待降節期,12月份就忙著準備聖誕節到來;她期望基督徒能在待降節此刻,除思想耶穌基督即將待生的好消息,也應在待降節期更安靜在靈性上、道德上預備自己,再來過聖誕節。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