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看見盼望,跨時代信仰之聲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李新元(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總幹事)

大選在即,許多不同的價值與苦難的聲音,從不同候選人的口中呈現。這些觀點,加上政論節目和新聞媒體的深入報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以更全面的視角審視國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此情境下,所有候選人均面對一個共同重要議題:青年發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秉持著「今日青年,今日教會」的理念,長期自詡為一個注重青年的教派。然而,過去二十年間,許多青年選擇離開,這個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儘管如此,許多牧師和同工仍不分年齡層地持續努力服務青年。

近來,在台南中會松年部於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舉辦的一場聚會中,許多長者的參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的虔誠和熱情不僅激勵了我,也讓我領悟到所謂的「長青精神」。這些年邁的長者,實則是六、七十年前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和基督徒學生運動(SCM)的創始成員。他們將一生奉獻給社會,穿越經濟起飛、民主化運動,乃至於在威權統治下的奉獻,為國家的轉型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現今的台灣,儘管物質豐富,卻在心靈上顯得空虛,這與新世代強調個人需求有關。過去,在壓迫之下,個人聲音難以受重視;然而,當今社會過度強調個人需求時,我們似乎忘記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以及民主的核心:從獨裁中奪回自主權,特別是在信仰上的自由。如保羅所言:「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馬書3章23~24節)儘管個人主義強調自我需求,但生命轉變只能透過上帝的恩典、遵循耶穌基督的「愛神愛人」原則來實現。

因此,關注個人需求不應導致我們與社會脫節,而是透過自我修剪,更接近基督。當他人見證我們順從上帝的引導,我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成為傳遞福音的途徑,對青年世代尤其關鍵。身為基督徒青年,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是否真正以行動體現對基督形像的理解?是否將信仰置於核心,並謙卑接受教導與修剪?當批判教會現象時,是否積極行動,建設理想的教會與團契?

我們應警醒,不可讓信仰知識成為逃避跟隨上帝和經歷生命修剪的藉口。記住,團契和教會的目的,在於在基督的道路上互相支持與實踐教導。青年若能以這樣的心態面對生活與教會,上帝必會開啟盼望。無論任何境遇,持續跟隨並實踐基督的教導,我們定能走上盼望與恩典之路。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