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至5日、在玉山神學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原住民青年查經培力營登場;今年以「釋創 Make You Strong」為主題,一方面說明選讀經文為創世記,一方面也透過「Strong」(強壯)諧音,象徵認識上帝話語所帶來的生命力量。營會安排四場專講,邀請邱淑嬪牧師、Taya Yumin執事、曾宗盛牧師專講,帶領學員們認識研讀聖經方法、從原住民處境研經和創世記各章節要點。


【林婉婷專題報導】「神的話一命令,就有光,就有山,就有水……」2月1日下午舉行的第二屆原住民青年查經培力營開會禮拜中,結合創世記的故事與元素,將講台佈置成祭壇,並在禮拜過程中從最初僅保留講十字架的光,隨著程序進行陸續開燈、講道時恢復明亮,象徵上帝話語點亮黑暗。講道者、玉山神學院院長Walis Ukan(張秋雄)牧師以「能看見!是多麽幸福!」為題,引用列王記下6章15到17節、路加福音10章22到24節經文,盼望每個人能透過營會,領受真理的奧秘,就像主題經文裡耶穌所說的:「能看見是多麼幸福!」

(攝影/林婉婷)

Walis Ukan鼓勵與會青年們在營會期間,找到同樣跟隨耶穌基督的人,並感受到「不孤單」的幸福;一方面被對方的熱忱感染,一方面在對方跌倒時伸出援手。他盼望透過上帝帶領、透過輔導陪伴、透過彼此代禱,與會者們能看見上帝親自同在的證明。

除了眼見,Walis Ukan也期待眾人在詩歌、禱告中,聽見上帝話語如何搖動、感動自己的心;並且眼見、耳聽之外,更藉由創世記知道世界、前人與自己從何而來,重新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分。他強調,每個人都不能選擇、改變自己的出身族群,而這之中必定有上帝美好的祝福,因為台灣原住民只有在台灣才找得到、別的國家和地方沒有;就是如此珍貴且獨特的身分。


聖經為生命準則 讀經促成信仰行動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2月1日的開會禮拜後,緊接著是第一場專講,由玉山神學院老師邱淑嬪牧師解說研經方法。她首先指出,聖經是教會解決信仰問題與爭議事件的依據、評斷,誠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記載,聖經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準則,「所以我們理解聖經是理所當然。」而不論是讀經、查經、研經和釋經,目的都是暸解聖經在訴說什麼,並且要以什麼行動來回應。

「但你所讀的,你明白嗎?」事實上,早期因為識字率不高、缺少翻譯和印刷術尚未發明等,因此多數信徒難以親自持有和閱讀聖經。而閱讀和理解聖經的困難,也確實受到「語言」影響;邱淑嬪強調,哪怕學習希伯來文、希臘文,懂得聖經原文,但其中仍有些字句意義不明,或者是在翻譯、解讀過程有疏漏、誤會,不同版本的意思完全不同;由於多數人必須閱讀翻譯版本的聖經,翻譯差異可能會理解困擾。

另一方面,聖經的文體多元,有故事、比喻、歷史、傳記、詩歌、書信、講道,不同文體需要以不同角度詮釋;加上對聖經歷史、地理與族群文化等背景知識,以及作者或編者動機不夠暸解,或是聖經中針對類似事件卻有不同觀點與記錄,和不同寓意的解經等,都可能影響信徒對聖經的解讀。

如何克服這些難題?邱淑嬪說明,首先是理解聖經的本質與權威,雖然以人類話語書寫,但實為上帝的話語、旨在見證上帝,字句本身未必是重點。「許多人在不同時代,用不一樣的方式見證他們所理解的上帝。這一切目的都是在見證上帝的愛、上帝對我們的救恩。」就像有社會事件發生時,各家媒體報導的文字內容不盡相同,但都傳遞出「某個事件發生」這個訊息。她強調,聖經是信仰告白,不是歷史與科學書籍。

其次是閱讀時不只選擇一種版本,而是選用不同版本的聖經,並且閱讀研讀本、註釋書;有系統地研讀,避免流於形式、片面讀經;若真的缺乏輔助工具和資源,也可以參加教會、團契的查經班,也透過彼此分享豐富自己對經文的理解。

(攝影/林婉婷)

「讀聖經的目的不是累積聖經知識,而是認識上帝、親近上帝。」邱淑嬪提醒,聖經有太多奧秘,並不是要完全理解聖經才能相信上帝、相信聖經,與上帝建立關係才是重點。她以學者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對聖經理解的三階段與眾人共勉:第一階段是全然相信聖經的字面意義,第二階段因為開始接觸學科知識、開始深入聖經的歷史背景,第三階段是靈性階段,也就是探究聖經之於現代人類的意涵。

「信仰是關於我們如何委身上帝。」邱淑嬪指出,理性讀經讓人可以平衡、有正確的信仰,而感性則是親近上帝、建立個人關係,在信仰裡兩者難以完全切割;聖經詮釋又有三種路徑: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讀者中心,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推動的處境讀經運動,是連結實況、融合「心讀」與「理讀」,此方法激起解釋、產生意義,有助於深化信仰。

她分別針對小組研經和個人靈修提出建議:小組研經可以先朗讀經文,接著釐清經文意義,並提出問題、討論、最觸動自己的一句話及原因,最後分享如何將讀經講領受落實在生活中。個人靈修可以比較不同譯本、澄清詞義並設法解答,事實上現代中文譯本的名詞淺註、和合本2010年版的附錄或聖經研讀本都是可利用的參考資源。

邱淑嬪最後也點出讀經注意事項,提醒不要忽略聖經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不要過分主觀、牽強附會、斷章取義或靈意解釋,應謙卑祈求聖靈引領、啟發。她期待與會者們在這五日的營會結束後,學習閱讀聖經,不只是充實知識,更是讓上帝話語成為促使自己踏出舒適圈、改變生活與社會的力量。


認識起初的故事 從族群觀點讀經文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第二屆原住民青年查經培力營的第二場專講中,曾於台灣神學院研讀舊約的Taya Yumin說明,創世記的希伯來原文意思為「起初」,顧名思義這冊經卷在講述宇宙和以色列祖先的「起初故事」。而創世記與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被稱為「摩西五經」,在偤太教稱為「妥拉」,意指「指引、給予引導的教導」,也就是他們生活的準則。

Taya Yumin進一步表示,將創世記分段,第1章到11章為遠古史、第12章到50章為族長史。第1章可以看見上帝的行動,在混亂中展開新的秩序與創造;尤其上帝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這對因為主流社會對膚色、外表、體態有特定審美而受挫的群體,帶來新的啟發。而上帝讓人們管理萬物,若以原住民族的觀點詮釋,這不是建立在權力關係、而是互相依存;另一方面也提醒著現代人們是否有守護上帝起初創造「看一切為美好」的心意。

第2、3章是亞當和夏娃的故事;第4章是該隱與亞伯的故事;第5章是亞當子孫的故事;第6章至9章是大洪水、挪亞方舟、彩虹之約的故事;第11章是巴別塔的故事;第12章至19章是亞伯蘭/亞伯拉罕的故事;第19章講述所多瑪、蛾摩拉毀滅的故事。

第21章中,以撒出生,夏甲和以實瑪利被逐,但上帝仍然看顧他們;而第22章亞伯拉罕獻祭以撒。Taya Yumin建議閱讀這幾章經文時,除了理解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也可以設身處地思考夏甲、以實瑪利和以撒的心態。

第25章是以掃和雅各的故事;第27章雅各為躲避哥哥追殺而展開逃亡;第28章雅各夢見天梯,以所枕的石頭為柱並取名伯特利;第32章雅各在雅博渡口與人摔跤、改名「以色列」,這段經歷也改變他的生命,讓他與以掃和好。而第37章到50章主要是雅各兒子約瑟的故事。

綜觀創世紀,當中的神學關鍵字包含:創造、上帝的形象、伊甸園、土地、墮落、原罪、立約、應許、信心、揀選、和解和恩典。特別的是,通常閱讀創世紀時多將目光聚焦在族長、也就是男性的故事,Taya Yumin鼓勵學員們也能多關注夏娃、撒拉、拉結、夏甲和底拿等女性的故事。

(攝影/林婉婷)

Taya Yumin拋出一些問題邀請學員們思考:每個族群都有自己「創造」的故事,當中蘊含著該族群的世界觀;台灣各原住民的創造神話又是什麼?「蛇」在伊甸園故事裡是負面的形象,但對排灣族、魯凱族而言卻是高貴的形象,這兩種觀點可以如何詮釋?

聖經裡記載洪水發生的故事,各原住民族也有洪水傳說,在面臨氣候變遷挑戰的現代,可以透過這段經文延伸思考保存傳統作物的議題;而聖經裡詳細記錄族譜和遷移歷史,Taya Yumin認為若能夠理解其中脈絡,有助於建立傳統領域的概念;而聖經人物如以掃、雅各等人的名字都有其意義,Taya Yumin強調原住民的族名也是如此、各有意涵。

Taya Yumin特別提醒,聖經也可能成為帝國殖民工具。例如在創世記第9章「含的咒詛」,被支持奴隸制度者用以助長蓄奴、人口販運;荷裔南非人也曾引用申命記和約書亞神聖律法屠殺原住民;而清教徒也曾把美洲視為上帝應許地、因而掠奪印地安人土地。他呼籲眾人在解讀時要謹慎,不要讓經文成為侵害、欺壓其他族群的依據。

|延伸閱讀|【原青釋創】原民觀點省思信仰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