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踏話頭|

男生要勇敢強悍、女生該溫柔婉約,這是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與女性的期待。然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忽略了每個人性格特質的差異,造成多數男性壓抑不善表達情感的現象,更可能成為家庭及人際關係挫折的隱憂。是以男性情感教育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學會理解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是另一種勇敢的表現,更是對上帝多元豐盛創造的回應。

總編輯|陳逸凡


【林婉婷專題報導】2月20、21日在中華電信學院高雄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首度關注「男性情感教育議題」,特別以「男兒有淚不輕彈」為主題舉辦事工研討會。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邀請台灣男性協會理事郭雅真和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牧周宙緯主講,並在專講後安排「教會性別公義多元議題之探討」和「中會/族群區會性別公義事工推動的重點及策略」兩場小組與綜合討論。

開會禮拜中,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林霓玲牧師以耶穌為拉撒路之死落淚的經文,以及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發現擔任牧師的父親、叔叔們過於壓抑的例子,提醒與會者憑藉信仰裡的平安、醫治與盼望,能夠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並成為與道成肉身的耶穌一樣「真正的人」。

打破性別刻板禁錮 就愛草莓與粉紅色

(攝影/林婉婷)

如何好好說 感受表達困境

【林婉婷專題報導】在「男人有話輕輕談」專講中,台灣男性協會理事郭雅真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談起。她的父親曾從事非法簽賭,會因為經濟、情感等問題對妻子動手。成年後的郭雅真在勵馨基金會服務,看到那些受暴婦幼,再連結到自己的童年,不由得產生「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想法,認為這世界的「男性」都是「一樣的」,她甚至特別常去男性聽眾為主的場合演講,想要「教育」他們。

現任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當時得知郭雅真的想法後,分享性侵害事件的發生理論有四個條件:一、潛在加害者有性侵動機;二、潛在加害者自我控制力瓦解;三、外在環境的保護因子瓦解;四、被害者自我保護能力瓦解。然而,過往性侵害防治工作往往聚焦在「被害者自我保護能力建構」,郭雅真意識到,對於「潛在加害者有性侵動機」和「潛在加害者自我控制力瓦解」領域的關注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加強。

開啟性別眼 再思生命經驗

後來有機會和大專院校合作,郭雅真透過《該隱的封印》讀書會,以「情感教練」的身分培育青年們成為「男性情感教育種子講師」,也在過程中開啟他們「性別之眼」、整理自己的情緒與情感關係。她分享案例:曾經有位青年在國小三年級時,想喝草莓牛奶卻被同學隨口一句「男生喝這個很娘」而勸退,日後也一直不敢在人前喝草莓牛奶;還有位青年家裡有多位姊姊,過往都是穿姊姊們的粉紅色鞋子,在幼兒園被恥笑才意識到男生與女生被認可的「顏色」不同。

郭雅真也分享自家的故事:過去家裡煮雞湯,包含母親、姊姊們和她,全家的女性都會去廚房幫忙分菜,但永遠不變的是雞腿都是給父親和哥哥,直到某次她對此提出疑問,才開始輪流分配。這原本都只是或許被世人遺忘、忽略的生命經驗,但開啟性別之眼後,男性透過這些生命經歷意識到原來所謂「男人」是被「養成」出來的。

多元的體驗 重新看待自己

為了幫助男性們理解多元的經驗,郭雅真在講座與課程中帶領他們插花、塗指甲油、換裙裝、認識生理用品等,並持續引導他們整理生命經驗。例如有位青年表示,小時候與母親、妹妹在玩塗指甲油的遊戲,這時祖母經過並指出:「男生不要玩這個。」那場遊戲就永遠停在那個時刻;另有位青年提到,自己幼時會在母親打扮時試穿她的衣服,並聆聽母親講述那件衣服背後的故事,但有次姊姊表示這種行為「很變態」,那位青年也失去母子親密共處的聊天時光。

郭雅真強調,這些多元經驗讓男性們認知到過往羞於啟齒的事物,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另外當他們在社會中看見與傳統印象不同的男性,例如穿女裝的男性們,他們也能夠感到理解、自在。到後來,不少男性學員也可以坦白對自己外貌的不安或是親密關係的挫折。

(攝影/林婉婷)

當情緒教練 談負向弱情緒

郭雅真進一步分享作為情緒教練帶領學員的經驗與方法。她認為可以善用「情緒臉譜」幫助情緒的表達,她先請學員選出這週最常出現的五種心情,兩人一組討論彼此「同樣情緒」的背後事件與原因。接著,請學員練習分享昨日心情。當學員累積足夠的「表達情緒詞彙」後,她會請他們將情緒放入「情緒座標」。該座標由正負、強弱兩個軸組成,前者代表「歡迎度」,後者代表「能量感」。

郭雅真點出,普遍看來,最少詞彙的區域是「負向的弱情緒」,相關情緒包含傷心、懦弱、沮喪、羞恥、委屈、嫉妒等,這其實也符合台灣社會對男性養成的規範:不能說出的脆弱情緒;那些沒有被接住的感受常以「憤怒」包裝、發洩。

郭雅真分享實例並建議,當帶領活動現場有與會者以憤怒包裝情緒並爆發時,先為造成對方情緒道歉,接著邀請對方幫個忙、思考一下「憤怒包裝紙」內部的真實情緒,並適度挑戰對方說出來。她認為這種「討論或推敲憤怒所包裝的真實情緒」活動,也可以成為團契、小組和家庭聚會內容。

郭雅真提醒,這階段不一定要有太多精準的情緒用詞,尤其在與男性建立信任關係的初期,「直接描述行動」比「講述行動背後的情緒」更能夠讓男性感覺「被同理」;重點是用對方熟習的語言靠近、再來翻轉,而所謂熟悉的語言,有時是幹話、黃腔、競爭甚至衝突。

感情中嫉妒 穿越挫折時光

郭雅真也特別提到男性難以面對「嫉妒」議題,尤其嫉妒是一種比較能力、關係並且「落敗」的情緒;但事實上,「討論嫉妒」與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有關,也可以觸碰到他們內心的失落。「夠成熟的伴侶應該有談論嫉妒的能力。」她分享,可以先列出自己心中伴侶與別人相處時有哪些「受不了」的舉動,而進一步討論時,用「你擔心什麼」取代「你害怕什麼」,避免激起學員抗拒、否認。她也提出「愛情穿越劇」的概念,指出雖然是「此刻」與「現任」互動,卻受到「彼時」與「前任或其他人」來往的回憶影響、蒙蔽「現在」的想法,可以透過這樣的分析來幫助學員們訴說感受。

跨世代挑戰 尋求翻轉可能

在問答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幹事連嫦美牧師提問:為何男性這麼難說出自己的感覺?郭雅真點出,因為現在男性面臨過去成長文化和現在生活文化的差異;過去成長環境是要求男性要堅強、剛毅的教導,但成年生活是女性意識抬頭的氛圍,必須學會更多元的性別觀點並且柔軟的表達感受,在社會、職場、家庭等場合不斷調適,有時會卡關。

而台灣男性協會的誕生正是希望男性能感覺自在點,這也有助於建立性別和諧關係。為幫助從事男性情感的工作者帶領活動,協會也特別發行《少年‧漫話》牌卡,包含性、愛、關係、情緒四大主題,共80張;牌卡用法多變,適用個別與團體。郭雅真特別提醒,牌卡是觀察和談話的工具,有明確使用目的,不是算命;若教會對部分牌卡有疑慮或不確定如何使用則可以先抽掉、暫不討論。

講座最後,郭雅真點出「翻轉」的可能在哪裡;在她心中,當一個人可以好好說愛、好好懺悔、好好求助,那是另一種勇敢,那就是可能。

(攝影/林婉婷)

解構與重建 走出父權陰影攜手反壓迫

不只是男權 壓迫下無倖存

【林婉婷專題報導】在「男女大不同?聖經中性別角色詮釋、解構」專講中,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牧周宙緯指出,除了基督徒和神學家,事實上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也都會為研究宗教而閱讀、探討聖經。而在探討「性別公義」時,值得思考的是這個議題是基督信仰中被忽略的面相,又或是信仰本身就是「父權」體制?他認為「三一上帝」的神學就是在解構這種單一性別的形象,因為上帝不會局限於人類想像的某種樣子。

周宙緯點出,所謂「父權」是男性中心、男性視角與男性支配,是關於男性如何面對「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焦慮和競爭。但周宙緯也直言,他不會稱父權為「男權」,因為這不僅是「性別間的對抗」,而是所有性別「共同對抗壓迫體制」。他認為在父權體制下,其實沒有人是完全、絕對的受益者,因為所有人都遭受壓迫;男性也會因為「不夠男人」而飽受批評。他以自己的出生為例:身為家裡唯一的兒子,幼時體弱的他常感覺自己無法回應家長、長輩們的期待。

(攝影/林婉婷)

重新的詮釋 被壓迫得自由

周宙緯推薦與會者閱讀牧師曾宗盛的著作《舊約聖經釋義:方法步驟與實例應用》,以更深入理解聖經詮釋。簡單而言,「詮釋學」是將無法理解的文本轉化為可理解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例如語言、對現實世界的基本認識等,因為新的理解是建立在既有理解之上的。此外,詮釋學也有不同的角度:自然科學重視現象、方法、用途等;人文學科則探討意義、價值等。

周宙緯說明,若以性別公義的新眼光來看待聖經以斯帖記,能發現這不只是一部偤太民族文本,更是一部「反抗父權壓迫」的文本。以斯帖記起源於「男性的焦慮」,先是亞哈隨魯王因為自己位高權重、卻不被妻子華實蒂王后重視而深感焦慮;大臣米慕干認為王后未服從國王命令會使得平民社會的妻子也藐視丈夫,導致廢后與選妃活動;而後宰相哈曼則因為末底改不願向自己跪拜而動怒,決定殺死王國內所有偤太人。

周宙緯提出幾個討論要點:當以斯帖的身分轉換,成為王后,是否只是加害者和受害者互換,卻仍存在於權力結構之中?而上帝這一次對偤太人施行拯救,下一次呢?他強調,若只把以斯帖記看作偤太民族文本相當可惜,也盼望教會能仰望「非父權的耶穌」,有責任針對熟悉的舊文本發現出新的意義,讓所有受到壓迫的人得到自由;方式或許是在主日講道中分享,也可以舉辦工作坊、研討會,把這些觀念與更多人分享。

受傷的暴徒 看見傷害誕生

周宙緯也以美國非營利組織「同情監獄計畫」(Compassion Prison Project)舉辦「走進圈子」與後續團體諮商的短片,讓學員們初步認識童年創傷經驗可能造成哪些負面影響。他提醒,所有的加害者都可能是受害者,暴力可能以不同形式產生;他強調,提出這個論點並不是指「加害者無需為行為負責」,但可以理解「被傷害的經歷如何促使一個人去傷害別人」。

「同情監獄計畫」旨在於監獄和社區推動「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盼望人們透過認識自己的創傷、重新修復與獲得力量,進而能夠去理解別人的創傷和參與治癒的過程。尤其是重視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並藉此打破暴力代間遺傳。根據該組織調查,2020年有64%美國人和98%受刑人至少擁有一項ACE,而男性受刑人的ACE項目排名前五依序為:家長分居、情緒虐待、藥物濫用、身體虐待、情感忽視。


分組討論 提升性別公義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為使中會、族群區會有機會彼此交流,也回饋與會心得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能夠舉辦更貼近教會需要的課程,事工研討會安排兩場小組討論與綜合座談時間。

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幹事連嫦美牧師指出,雖然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成立是任務性質,但希望角色不限於此,事實上除了教會較為熟悉的性別暴力、家庭暴力之外,性別法律、性別主流化等議題都值得有更多探討。

在2月21日研討會第二日的分享中,彰化中會期待在今年辦理兩場分區研討會,屆時將邀請講師談男性情感教育議題;Kacedas Payuan(東部排灣)中會則預計舉辦性別角色認識與溝通講座,屆時會與婦女事工部合作、邀請Pinuyumayan族群區會參與。

而三個布農族中會的與會代表則討論如何將性別公義議題延伸推廣到青年、青少年事工,並強調「牧者」需要成為帶動教會與會友關心性別公義議題的發起人。現場有擔任家庭暴力防治官的弟兄,提到警察機關其實都有派駐家防官,也樂意與教會等單位合作宣導。

其他中會也分享各自定期舉辦家庭經營、性平法律和申訴實務分享活動的經驗。此外,除了關懷被害者,台北中會也有針對牧長如何關心、牧養「加害者」而舉辦的相關講座。

分組後,眾人共同討論可以推動的「性別公義十大議題」。連嫦美特別提醒,「性別公義」不只是「女性」議題,也是教會與社會、教育議題;另外從教會幹部性別比例可以看出,女性獲選為領導者與決策者仍然不多,或是必須承受負面標籤;這也是可以進一步研討之處。她期待,不論社會的眼光如何認定、是否認同,所有性別者都能活出上帝創造的美好。

「性別公義十大議題」包括提升女性在教會領導角色中的比例、加強性別公義教育、以及關注多元性別等問題。透過教育、訓練和團契活動,鼓勵在教會內外促進性別溝通和理解,進而達到性別公義。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