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補裂痕 風口浪尖的社工(下)-4

Image by Freepik.

|總編踏話頭|

一件悲劇的發生,背後有太多複雜因素,包括原生家庭、出養制度、保母審核、社福政策都牽涉其中。遺憾的是,擔任助人角色的第一線社工,雖非施暴者,卻在眾人高漲的情緒下被推上斷頭台,成為風口浪尖上的替罪品。一個成熟的社會,理當洞察是非,聆聽助人者心聲,共同縫補裂痕,才是杜絕悲劇重演的最佳解答。

總編輯|陳逸凡


在人的需要處成為祝福
鐘文君談人才培育挑戰

【Dalul專題報導】社會工作者議題近期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台南神學院宗教社會工作碩士班助理教授鐘文君長期關注社工教育與人才培育,接受本報專訪,分享社工培育以及教育現況,期望透過不同面向的討論,了解社工的職業挑戰。

鐘文君指出,台灣社工專業化始於1997年《社會工作師法》三讀通過,標誌著社工成為專業職業。雖然法規制定前,就有專業社福機構運作,例如家扶基金會、兒童福利聯盟等,但在大眾認知中,社工仍等同於義工。

鐘文君表示,《社工法》通過後,教育部大幅擴大招生,許多學校紛紛成立社工系,這30年是台灣社工人力成長最快的階段。社會工作涵蓋面向廣泛,隨著社會變遷衍生新興議題,如移工權益、長期照護等,社工可發揮的空間很大。然而,政府近年力推社會安全網等方案,複雜多元的家庭樣態,也對社工教育提出新挑戰。

談到目前的社工教育,鐘文君說明,大致分三階段:1.著重自我認識的校內課程,以了解個人性向;2.大四前的暑期機構實習體驗職場;3.方案實習則練習撰寫與執行服務計畫。部分學校另要求志工服務,鼓勵多元訓練以啟發潛能。

然而,剛入學的學生在修習理論課程時,常因欠缺服務經驗而提不起興趣;到了大三、大四實習階段,又因理論基礎薄弱而捉襟見肘。為彌補學用落差,鐘文君建議實施「助理社工」制度,讓學生提前至機構見習,在資深社工帶領下了解工作,及早做好職涯準備。

儘管教育界持續培育社工人才,但留在業界的社工系畢業生卻不到兩成。鐘文君表示,學生要從了解自我出發,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業界也要思考如何留才,並與學界合作,幫助社工在求學及就業過程中持續成長。

(相片提供/南神)

另一方面,鐘文君提到,社工角色與基督信仰有許多呼應。在關懷個案或是服事的過程中,若沒有信仰的核心價值來支持,很難在服務中堅持。她觀察到,基督徒社工在專業服務中如何傳遞信仰,以及信仰如何影響工作,是值得探討的課題。這些思考有助於豐富社工專業內涵。

鐘文君表示,她認為南神1963年成立社會服務系時,師長應該是非常期望培育學生成為社會服務尖兵,在地方教會參與服務,以行動見證信仰。新處境下,不同背景的社工如何在專業中實踐信仰,也值得探討,更為學生、教師及在職社工提供反思專業與信仰價值的機會。

談到宗教社工,鐘文君指出,目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體制下,設有社工系的只有南神及長榮大學。宗教社工服務對象多元,包括各種弱勢族群,近年教會因應高齡化,盼社工系開設長者服務課程,但她認為各項議題都不容忽視,學校應透過多元活動,引發更深入討論。

此外,教會也關注如何吸引青年,鐘文君以自己開設戲劇課程為例,期許學生在教會事工中發揮所長,以活潑方式傳遞信仰。戲劇也能運用在社區倡導上,以創意手法引發對話。她強調,宗教社工的服務就在人的需要之處,成為祝福和力量。

鐘文君指出,社工教育過往側重回應業界需求,但另一思維是主動帶入學界認為需要的內容,引領社會發展。她期許社工教育工作者能與教會、社區多聯繫,在各議題上精進專業。南神過去設有社工系,便是讓學生了解社會問題,日後在牧會或社區工作時有專業視角。

鐘文君建議,社工養成教育需要完整的七年學習,才能在理論、實務各方面有整全涵養。而目前大學社工教育雖有職涯導向,卻面臨職場新鮮人留任率低的問題。她認為業界在人才培育上要有長遠眼光,給予社工發揮潛能、實踐理想的舞台。組織若能提供資源,讓社工修正工作方式、連結資源,透過培育與輔導,必能提升社工留任率,成為社會與教會的助力。

 

系列專題報導:風口浪尖的社工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