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平埔族人從四面八方前來歡迎

宜蘭城▶擺厘▶大洲▶張公圍

葫蘆堵大橋下的蘭陽溪。

文圖◎陳順福

從宜蘭火車站出來後向左前行,會看到鐵道旁的幾米公園。這一區原是車站旁荒廢的建築群,經過建築師黃聲遠的改造,在各個角落空間之中,置入幾米繪本裡的角色人物以及布置,巧妙地創造出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場景。

我看過許多幾米的繪本,其中《微笑的魚》是我最有感觸的,總覺得繪本裡的主角就是我的寫照。當時的我終日追逐名利,時時感到孤獨與憂鬱,就好像是故事裡的主角一樣。而最後主角帶著小魚回到大海,讓彼此生命都得到自由的那一刻,或許也是我想望的人生吧!

幾米繪本人物。

1872年4月13日
有一間自己的簡陋小屋,要比深處華屋而不自由還好,在我一生中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快樂的時候。(《馬偕日記1871-1901 Ⅰ》,46頁)

從宜蘭美術館走至神農路、中山路、舊城北路等交會的五叉路口,是舊時宜蘭城南門的位置。我想像自己跟著馬偕及他的學生走出南門,沿著田野間的小路前往三星地區。

擺厘農田收割。

不久來到宜蘭大學,走進學校的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展區,參觀噶瑪蘭族文物展覽。校園位於昔日擺厘社舊址,經多次考古挖掘,墓葬飾物、建築遺構及生活用品陸續出土。其中金鯉魚是噶瑪蘭人佩掛胸前的飾品,彎月般金絲魚形項鍊,展現高水準的工藝。馬偕當年拜訪擺厘社,應該也讚賞不已吧!

宜蘭大學展覽噶瑪蘭文物。

1895年12月9日
整晚下雨,繼續傾盆大雨。拜訪擺里。(《馬偕日記1871-1901 Ⅲ》,231頁)

宜蘭大學校園裡散落著噶瑪蘭人日常生活的情境布置,用鑄鐵版製作立體塑像,有抽菸斗的老人及樹下的梅花鹿等。


早年的宜蘭平原河流遍布,多沼澤與森林,原住民多以漁獵維生,梅花鹿為經常獵到的動物。馬偕在宜蘭巡視各村社時,就常常被招待吃鹿肉,他也帶了許多鹿的頭骨回到淡水收藏。

1892年5月24日
一夥人出去獵鹿,但沒有帶回任何生鹿肉,雖然先前烤了兩塊。(《馬偕日記1871-1901 Ⅱ》,34頁)

楊士芳進士旗杆座。

接著經過楊士芳故居,於1874年落成的大宅院,屋前立有進士旗杆座一對。再走不遠,即來到陳氏家廟鑑湖堂及1863年建立的登瀛書院,早年這座私塾培育許多英才。

陳氏家廟鑑湖堂。
登瀛書院。

沿著水圳行走,沒多久看見一座水泥掩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留下來的戰機機堡,昔日用來停放「紅蜻蜓」戰機。當時宜蘭機場為神風特攻隊的基地。1945年6月7日,台灣最後一架執行自殺攻擊任務的紅蜻蜓戰機由宜蘭機場起飛,墜落在太平洋,二個多月後,日本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

日本神風戰機機堡。

日治時代初期,許多平埔族人被徵調當兵,對付高山原住民。到了二戰後期,許多高山原住民又被徵調到南洋從軍,稱「高砂義勇隊」,生命消逝在太平洋島嶼的叢林裡。

1898年6月1日
到三結仔街,很高興在我們自己的地方發現一座整潔的新禮拜堂,平埔人從四面八方前來歡迎我們。有80位被徵調操練當兵的平埔族人,被一個日本基督徒叫出來見我。(《馬偕日記1871-1901 Ⅲ》,358頁)

走過長長的葫蘆堵大橋,跨過蘭陽溪到達三星大洲,經過整修的大洲火車站。當年日本人為了將太平山森林的木材運到羅東,建設許多鐵道及車站,原本都已經拆除或荒廢,近年來逐漸復原幾個車站,轉化為文創空間及觀光景點。走進巷弄裡古厝,猜想馬偕當時來到這個小村落,到底是停留在哪一間房子前,為民眾拔牙及講道呢?

大洲火車站。

1888年1月10日
啟程很早,經過大洲,在一戶富人家前面停留,拔許多牙齒,講一會兒的道。(《馬偕日記1871-1901 Ⅱ》,225頁)

沿著安農溪繼續行走,一路上盡是美麗風景。遠眺自群山流下的潺潺溪水,迎著吹拂過溪畔草地的和風,恍惚間我彷彿穿越時空,跟隨著馬偕行腳足跡,繼續前方的路途。

安農溪。
張公圍。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