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萬《凱達格蘭的天空下》記錄公共建設破壞平埔族文化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新北報導】為了尋根,想探尋自己凱達格蘭族的血緣,紀錄片導演陳金萬18年前開始拍攝《凱達格蘭的天空下》,用影像記錄凱達格蘭族北投社、塔塔悠社、三貂社等三個部落,於是發現族群的衰微、消失,居然跟台灣公共建設的發展有絕對的關聯。《凱達格蘭的天空下》近幾年都有舉辦小型放映會,1月15日晚上在新北淡水「無論如河獨立書店」舉辦,並邀請真理大學宗教系教授王鏡玲前來與談。

影片中提到,位在現今台北北投區的北投社頂社「三層崎」,因土質屬白土,很適合做為製作瓷器的原料,早在日治時期就被日本七星圳之廳的警察以嚴刑拷打、威嚇方式,要求族人把土地所有權狀交出來賤賣、充公,然後將白土供應給北投窯業株式會社。二次大戰後日本戰敗,國民黨來台接收時,也未把應歸還的土地還給平埔族人,繼續將白土供應給台灣工礦公司北投陶瓷場。

復興崗政治作戰學校就是過去北投社中社原址,而新北投公園、大屯山、二樹林的公園地,原本都是北投社頭目林黑凸所管轄。北投社族人因接觸馬偕博士信主後設立北投教會(舊禮拜堂),成為當地人接受教育的信仰中心。不過,當地也有潘仔厝族人在河岸撿到一尊木頭像,而篤信奉池府王爺。

(攝影/林宜瑩)

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原是位在台北市基隆河沿岸流域,但同樣因為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破壞了原本傳統農村生活型態。當地族人被安排遷入基河一、二期國宅內,原本族人世居的土地已成為基隆河道及河岸草地,遷居在國宅的族人仍舊懷念世居基隆河畔的農村生活,一起想念鄰居在黃昏時齊聚樹下泡茶聊天的情景。

塔塔悠社族人許建總後代說,原本族人在基隆河塔塔悠段曾建立比林安泰古厝還大、具閩南風格的聚落「埤尾城」,可是在推動中山高速公路時遭全數拆除,而松山機場那一大片土地也都是塔塔悠社傳統活動領域。

三貂角社吉瓦諾族人,更是新北貢寮核四廠最直接的受害者。核四廠背後的山被稱為「凱達格蘭山」,整個區域是凱達格蘭族生存地,當年是被國民政府強迫徵收;核四廠址之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考古組也挖出凱達格蘭族三貂社祖先的遺物,證明早前族人有煉鐵的十三行文化。然而凱達格蘭山上原本族人的聚落與祖墳幾乎無一倖免,僅剩一座小墳墓被保留下來。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根據三貂社仁里遺物發現,有些陶器碎片是從東南亞、中國明朝來的,也就是說,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人、荷蘭人來台灣前,三貂社族人就有對外的越洋貿易。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