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

受難週|星中東小區思受難 知罪釘罪於十字架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北四區東小區於4月18日晚上,在南港教會舉行受難日聯合禮拜;禮拜之中,邀請會眾將自己的認罪寫在紙片上,接著一一把紙片釘在十字架上;當釘槌落下的聲音迴盪在教堂裡,信徒的啜泣聲也跟著漫開,氣氛凝重。 僅用鋼琴與橫笛伴奏的敬拜讚美,揭開記念基督受難禮拜的序幕,同時邀請聖靈帶領會眾進入禮拜,一起思想記念十字架上為我們受苦的耶穌。投影幕上播放著電影《受難記》片段,近10位信徒搭配演出耶穌受難的情形,兵丁叫囂的聲音迴盪在教堂裡;搭配影片中的耶穌說:「天父,赦免他們,他們做的,他們不曉得……」氣氛格外沉重,刺痛人心。 聯合禮拜由社后教會牧師陳美西講道,她 引用以賽亞書53章1~12節分享信息時,數度哽咽。她說,耶穌是因為你我的罪被人釘在十字架上,而這樣的刑罰原本是你我該要承受的,但耶穌卻為我們付出代價,讓我們得到赦罪的恩典,使詛咒成為祝福。   陳美西說,要對付罪,首先要知罪,才能領受上帝祝福。一般人以為騙、拐、偷、盜、殺才是罪,可是聖經記載,驕傲、嫉妒、怨恨、不饒恕,甚至出發點不對,或是負面言語、說人是非、批判論斷他人,以及該盡的本分未盡等,這些都是罪。她指出,我們都是有罪的人,便要認罪,讓上帝赦罪。講道後,邀請會眾將自己所認的罪寫在紙片上,接著一一走向台前,將這些「罪」釘在十字架上。 接著由汐止教會牧師林宗正主禮聖餐,帶領會眾一起吟唱聖詩219首〈主,你身軀替我受傷打破〉,象徵與主基督同桌;還未受洗、不能領聖餐的慕道友,則是站在台前,由其他牧師給予祝福禱告。禮拜最後由南港教會牧師許榮豐祝禱,勉勵信徒要深深體會上帝對我們所做的一切,專心奉獻全部才能,也要祈求上主接納我們的奉獻。 這次記念耶穌受難禮拜所收到的奉獻,將全數作為七星中會於南港科學園區開拓教會事工使用。

台南神學院受難週聖餐禮拜 默想苦路14站 裝備警醒等候

【黃以勒台南報導】台南神學院在4月17~18日兩天,分別舉辦受難週聖餐禮拜與南神苦路14站默想,師生一同紀念耶穌受難事件,並藉默想與此時此地產生連結。 17日禮拜四晚上,受難週聖餐禮拜朗讀出埃及記12章1~14節,回溯逾越節的起源,並藉由啟應來說明台灣人過逾越節要裝備自己,警醒等候上帝,並願意離開奴才心態,追尋自由尊嚴,相信上帝為我們征戰,祂將賜新的生命。並藉由分段閱讀馬可福音14章12~25節,回顧耶穌最後晚餐的場景。 王貞文牧師以「受壓迫與有盼望的團契」為題證道,指出耶穌被出賣這晚,就好像近日太陽花學運要「暫停下來」的心情,一個運動的跟隨者開始不安、幽悶,出現不同的聲音,面對質疑紛紛表達「不是我吧?」傳統教會將這天晚上視為「和好」的日子,不同意見的人,要在此時共同等待復活的基督。 聖餐以約10人一組趨前領受聖體,圍成一圈在咀嚼帶有嚼勁的餅皮(tortilla)與葡萄汁時進一步默想,耶穌說「在上帝的國度裡喝新酒」的意義;隨後互道平安再回座。 禮拜中也吟唱甫於4月14日完成的〈自由咱台灣〉詩歌,由南神老師亞大偉牧師填詞、駱維道牧師作曲,歌詞中提到「高舉太陽花,街巷聲循環,堅持出頭天,自由咱台灣。」深刻唱出台灣處境。 18日上午的南神苦路默想已行之有年,每年均由修習禮拜學課程的神研所一年級學生構思。今年的苦路14站有許多特別之處,將整個校園都當成行走、祈禱、默想的場域,用不同的眼光來看熟悉的空間。 首先第一站眾人齊聚教堂內,以駱維道用台灣哭調結合耶利米哀歌1章12節所做的新曲〈此個事及恁無干涉嗎?〉,一同默想讓耶穌受釘一事,我們也有分。求主憐憫、赦免我們。司會王貞文也邀請每個人也用手冊中「自己的十架」一頁,在苦路默想中,或畫或寫出自己、團體或人民共同的十架重擔。隨後眾人一邊唱著〈主耶穌背十字架〉一邊由禮拜堂穿過整個校園至彰輝館。彰輝館簡短由詩班領唱後,眾人依各自的步調一站一站默想祈禱。 其中第7站「耶穌與他的母親訣別」,利用投影片與音樂,結合了許多台灣正發生的苦痛與不義壓迫,紀念那些必須與親愛的人訣別的人們。第10站「耶穌被剝除了衣服」則設計由數個人矇眼搭肩,剝奪視覺與行動自由,跟從引導的人在緩步前進時,搭配耶穌受鞭打與嘲笑的音效,讓參與者更加體會無助的感受。 第11站「耶穌被釘十字架」則在看過世界各地現時的發生的戰爭、災害後,用釘子將自己一個上午靈修所記錄下來的「自己的十字架」,撕下來以鐵鎚或石頭釘在準備好的十架上。第12站「耶穌『死』在十架上」則搭配耶穌渴了的經文,讓眾人飲一口檸檬水,並一個個將手沾顏料印在大布上,象徵將靈魂交給上帝。 最後一站「埋葬」則在教堂外玫瑰花園旁舉辦,眾人圍繞一臨時搭建的水池,共同吟唱聖詩351首〈上主的水泉有水滿滿〉第2節,每個人並自池水中輪流拿取一個裝著土壤與嫩芽的小玻璃瓶,透過將嫩芽帶回照料,象徵著紀念復活與新生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段持續不斷的生命過程。神研所三年級學生林碧堂特別提到今年的第7站令人印象深 刻,透過這塊土地所發生的痛苦,讓2000多年前發生的事件與今日台灣連結起來,再一次感受信仰與土地的關連。  

公報社、使徒簽約 宣教整合得力

新聖詩、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聖帶將由單一窗口出版承製經銷   提升品質與效率 【林宜瑩台北報導】為了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出版品與台灣教會公報社的事工相結合,4月15日在總會總幹事林芳仲、助理總幹事鄭英兒、禮拜與音樂委員會主委陳琇玟、教育幹事李位鼎、信仰教制與法規委員會委員陳儀智等人見證下,完成新《聖詩》、《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牧師服聖帶3份合約書,由公報社為單一窗口出版承製經銷,讓服務品質與效率更加提升。 為慎重起見,公報社社長陳祐陞率總編輯方嵐亭、出版部主任林雯茜一同,與總會出版品版權授與單位使徒出版社有限公司簽約,由李位鼎為代表簽名、蓋章,在新《聖詩》的總經銷合約書上,則有陳琇玟為授權人簽字。簽約後,相關出版品及教會用品將由公報社獨家印刷、承製(費用由公報社負擔)及總經銷,契約有效期限為5年,而公報社必須依約回饋10~20%給總會作為權利金或版稅。 在舊《聖詩》部分,雙方在契約中也約定,包括青年版無譜、白話字無譜、琴譜、超薄琴譜、金邊超薄琴譜、超大本經典等舊版《聖詩》,自2014年7月1日起,公報社將不再印製或銷售。陳琇玟表示,新《聖詩》在2009年出版後,很多教會對舊《聖詩》很有感情,致使新《聖詩》的使用率並不太高,期望在公報社簽訂總經銷合約書後,能有助於對新《聖詩》的推廣與銷售,使地方教會能漸漸改變習慣,讓新《聖詩》的使用更加普及化。 在台灣神學院傳授教會音樂的陳琇玟說,《聖詩》其實是時間神學,一定要符合當時候環境、社會的景況,由於新《聖詩》的內容涵蓋非常廣,共收納74國、650首聖詩,包括歐美(50%)、台灣(25%)、第三世界(25%),可運用在回應今日台灣文化、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環境等面向來進行信仰反省、見證與對話,甚至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耶魯大學對這本新《聖詩》都給予很高的肯定。 另外,在長老教會牧師大禮服聖帶上,也展現長老教會特色,設計者扶路客牧師將聖靈之火(白色,神的靈如鴿子降下)、五餅二魚(紫色,圖形象徵耶穌的愛與聖餐)及葡萄(紫色,中間葡萄的圖騰如台灣形狀,兩片葉子如耶穌施恩雙手在呵護)繡在大紅色的聖帶上,頸項上繡有焚而不燬的彩色圖騰,搭配牧師的大禮服更顯莊嚴與神聖。 陳祐陞表示,在與總會簽訂相關契約後,透過公報社的推廣、銷售管道,必能讓更多教會來使用新《聖詩》,而相關的收益也能使文字傳福事工更有力量,這樣的整合是多贏的局面。  

林內演唱讓愛復活 青少年以恩賜見證

【陳怡萱採訪報導】嘉義中會林內教會4月20日舉辦一整天的慶祝活動,先到林內街上分送彩蛋,然後舉行復活節主日禮拜,下午到斗六家樂福前舉辦「讓愛復活」演唱會,由教會耶穌迷樂團演唱新歌、D.Y.V.舞團表演舞蹈,還有烏克麗麗班演出及見證分享。這些活動除了慶祝復活節,也提供教會青少年展現恩賜的空間。 林內教會牧師馮同強指出,教會的耶穌迷樂團或D.Y.V.舞團等,鼓勵鄉下青少年積極發展自己的專長,有人愛唱歌、有人愛跳舞、有的擅長詞曲創作,參與成員除了有教會青少年,也包括社區慕道友。教會在節期舉辦活動提供表演平台,供他們展現恩賜。 這次是耶穌迷樂團第一次舉辦演唱會,公開分享幾首自行創作的新歌,有結合熟悉童謠元素的〈嘻哈頌〉、台英雙語〈呣免驚〉、上帝面前無需掩飾的〈透明〉。教會還有學休閒管理或擅長寫企畫書的學生,馮同強希望藉由各種教會活動幫助孩子學以致用,從服事中成長。 演唱會邀請一位高中女生做見證。她分享自己發生機車撞砂石車的嚴重車禍後,如何短短一星期內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馮同強回應時連結到耶穌復活的信息。 馮同強指出,教會過聖誕節已廣為人知,但復活節其實具有更重大的意義,這方面的宣傳還需要再努力,透過對外活動,希望能塑造「復活的文化」,讓民眾感受到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相片提供/林內教會)

東門巴克禮傳福音 公園詩歌餐會分享

【陳怡萱採訪報導】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長期認養巴克禮紀念公園,平時由幾個團契前往打掃,節期時到公園辦活動。4月20日下午,教會福音團隊到公園以詩歌、信息傳揚耶穌復活好消息,晚上則辦福音餐會,輕鬆氣氛聆聽詩歌與見證。 東門教會的福音團隊及長執同工共30多人,以吉他伴奏唱8首詩歌,吸引民眾注意。之後教會牧師羅仁貴談復活節信息,並由同工清唱詩歌、發送福音單張與刊物。福音團隊團長蕭霖癸指出,東門各團體常到巴克禮公園清掃或辦活動,這裡也是一個適合分享福音的地方。 晚上,東門教會舉辦復活節福音餐會,由會友廣邀未信的親友參加,共約80人出席。除了有事前訓練過的陪談人員為參與者介紹,也有會友帶來詩歌及見證分享,談到歌曲帶給個人的意義,以及如何經歷神恩典等見證。

台東聯合更生禮拜 分享彩蛋福音單張

【陳怡萱採訪報導】東部中會台東、更生教會4月20日上午在舊火車站前新生公園舉辦聯合朝陽禮拜,禮拜前分3隊到附近市場發彩蛋、福音單張和氣球,分享耶穌復活好消息。台東教會傳道蕭丞宇以馬太福音28章耶穌復活後的顯現為主軸,帶領兄姊領會聖經人物的心境及耶穌復活的意義。 台東教會復活節主日朝陽禮拜行之有年,去年起邀請附近更生教會,約80位會友參與。蕭丞宇說,基督徒走出去與民眾分享,除讓非信徒認識復活節,也形成一種在地文化,每年到了4月便自然聯想到復活節。 禮拜中分段朗讀馬太福音28章,由蕭丞宇短講,然後吟唱搭配經文的詩歌,類似啟應的方式。例如幾個婦女去墳墓找不到耶穌的經文,便配唱〈只要相信〉。 蕭丞宇說,每年朝陽禮拜結束後,都會有同工表示感觸良多,認為復活節除了是基督徒本身再思耶穌復活意義的時刻,也是教會走出去分享的好機會。(相片提供/台東教會)

義光讀經文看聖畫 燭光中默想救贖愛

【林宜瑩台北報導】在新任牧師邱瓊苑主持下,七星中會義光教會於4月17日晚上8點舉行「記念主耶穌受難燭光祈禱會」。透過讀一段經文、點一盞燭火,讓與會者透過經文默想,並播放一張張聖畫圖片,思想耶穌流寶血救贖眾人的愛,最後舉行擘餅、捧杯的聖餐禮,並在牧師祝禱下完成這場燭光祈禱會。 「佇主十架蔭影下,我豎在無懍懾,若行遠路炎熱厭倦,進入涼冷的地,若佇曠野漂流久久,尋著安歇的厝,重擔脫離重新出發,厭倦軟弱消除。」吟唱新《聖詩》94首後,祈禱會依序讀經文馬太福音21章1~11、馬可福音11章15~17節、路加福音21章1~4節、約翰福音13章1~20節、約翰福音13章21~30節、馬太福音26章26~29節,每讀完一段便點亮一盞燭光。 在燭光搖曳中,接著播放耶穌基督走進耶路撒冷、潔淨聖殿、馬利亞以香膏塗抹耶穌、猶大賣主、逾越節宴上使徒爭論誰為大、耶穌為門徒洗腳、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設立聖餐、在彼拉多前受審、遭眾人羞辱戴上荊棘皇冠、走上各各他山、釘死在十字架上等聖畫,讓與會者藉著圖像默想耶穌救贖眾人的愛。 而後邱瓊苑主持聖餐禮,並為教會身心靈軟弱者、為每位信徒信仰堅定、為信徒家庭、整體教會、台灣社會祈禱。(攝影/林宜瑩)

掌權者憫人民行公義

中正區聯禱會回應學運 願媒體為主所用 傳達正確價值觀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北市中正區聯禱會記念耶穌復活,於4月20日下午2時在228和平紀念公園舉辦敬拜讚美禱告活動,特別提及學運期間發生的警民對立,祈求上帝憐憫,幫助國家掌權者能夠傾聽人民聲音,做出合乎公平與正義的判斷,使社會團結和諧,不再落入紛爭。 由於反黑箱服貿的議題引起社會高度關切,在為媒體禱告部分,台北基督之家教會牧師寇紹恩表示,太陽花學運期間,看到媒體影響甚巨,尤其網路媒體興起發揮極大的影響力。願上帝賜福,使媒體能夠為主所用,教會要為媒體禱告,讓媒體能夠成為傳福音的工具。此外也為教會媒體禱告,不要成為弱勢媒體,而是大有能力,影響這個世代。 城市之光教會牧師李家忠則指出,媒體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祈求聖靈能夠澆灌,媒體都能被興起成為神的祭司。因此禱告媒體的城門打開,傳揚正確的信息,也祈求媒體有正確的判斷,成為正直良善的器皿。 七星中會濟南教會長老張智明帶領中正區全福會,以讚美的詩歌為經濟禱告。張智明表示,在他年輕的時候,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不僅成為四小龍之末,甚至連八小龍都拿出來比較,表現亦未較佳。他指出,基督徒從業時若遵行神的旨意行事,必會得到賜福,而且從創世記的記載來看,人類本來就是富足的,因此要恢復神起初給人們的富足。希望神興起大有能力的從業基督徒,為神發光、居首不居尾,成為燭光照亮世界,讓公義與公平行在世界。他用充滿信心的力氣呼求:「我們不是要22K,而是要48K!」 台北國語禮拜堂牧師屠德明帶領中央機關聯禱會上台,為公務員及國家掌權者禱告。屠德明說,人民要幫助執政者繼續改造,祈求執政者能夠傾聽人民聲音、化解紛爭,使社會有共識。 中正區救恩堂教會代表則為父親正確的權柄秩序禱告,強調兒女要重視父親的權柄,在這個父親缺席的世代,他祈求天下父親都能認識上帝,身為基督徒的父親要裝備真理,成為好父親、好丈夫。(攝影/邱國榮)

排灣中會青年部》 挑戰苦路 宣告為主效力

【林家鴻屏東報導】排灣中會青年部走過宣教50年,挑戰攀爬佳義教會後方的笠頂山,4月19日數十位青年把崎嶇山路當耶穌行過的苦路,記念前人宣教辛勞,用行動宣告未來要繼續為主效力,迎接嶄新未來。 當晚舉行「奮興培靈會暨5050回顧感恩祈禱會」,邀牧師張仁和專講。他說,耶穌的死與祂傳揚的「上帝國」道理,得罪宗教及政治領袖有關。他舉例,耶穌曾教門徒祈禱,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表明上帝差遣祂報告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還曾憤怒驅趕在聖殿做買賣的人;批評希律王為狐狸等,均顯示耶穌的「上帝國」宣教,不僅關心教會內或屬天國度的事,更懷抱對現世宗教、政治、社會的改革理想。他鼓勵青年反思,耶穌若在今日台灣,是否也會關懷房子遭強拆的大埔張藥房、在教會受排擠的同志處境、街友等弱勢族群,勉勵青年勇敢跟隨主。 排中青年部長洪郁涵邀請青年填寫決志卡,透過獻心、獻金、獻工參與青年部事工,強調今後將繼續秉持「把人找回來」的宣教異象,為主效力。(攝影/林家鴻)

台灣展翅協會20週年》公益壽星 助少女展翅飛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展翅協會今年邁入第20年,4月15日下午在信義區加州創意廚房威秀店召開「展翅協會生日捐」記者會,公益大使房思瑜、張睿家2位藝人現身呼籲社會大眾一起成為公益壽星,用捐款代替禮物,協助展翅的少女們,展開自信翅膀,追求屬於自己美麗人生。 協會表示,每個來到展翅協會學習自立的少女,都是曾經遭受到性剝削、性侵害,沒有溫暖的家,更沒有受到疼惜與照顧,她們就如學習飛翔的幼鳥,需要協助與支持。協會秘書長李麗芬表示,2004年起,協會為15至20歲的受到傷害的弱勢少女規劃「少女展翅自立生活計畫」,是專為受到性暴力被害少女而設。 李麗芬指出,協會在2005年在台北市成立了兩處少女安置中心,堪稱是全國第一個、也是最大型的自立生活協助方案。不過,她表示安置中心目前並沒有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補助款,原因是一旦接受了市府的補助,安置中心床位的服務對象,就得受限於僅能服務台北市民的框架,有違協會原本服務全國受虐少女的初衷,尤其該協會有鑑於教會遍布全國,希望能成為教會轉介個案的機構,因此沒有向台北市府申請補助款,期待社會能夠捐助,支持協會事工。目前協會安置的10個個案中,即有教會轉介來的少女。 記者會尾聲,李麗芬送給兩位為公益代言的藝人各一條造型別緻的十字架設計項鍊,感謝兩人特別站出來為展翅協會代言;這個十字架項鍊是由協會安置的少女親手製作。(攝影/邱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