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 3220

上帝的調查員──看《CSI犯罪現場》有感

 ◎拿筆小應   過去這10年,若要說有哪一部美國影集的影響力最無遠弗屆,那麼除了《慾望城市》,大概就非《CSI犯罪現場》莫屬了。這一部描述拉斯維加斯警察局一群犯罪現場調查員故事的影集,幾乎風靡了全世界,讓人見識了各式各樣科學辦案的手法,後來甚至還衍生出不同城市的姊妹影集,像是《CSI犯罪現場:邁阿密》以及《CSI犯罪現場:紐約》,還有性質相同的《NCIS重返犯罪現場》,《犯罪心理》、《失蹤現場》等,讓犯罪影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當紅炸子雞。 一開始在看這部影集時,對於調查員抽絲剝繭尋找犯罪證據的功力相當佩服,地上一個小皮屑、一根細細的頭髮、一條衣服絲線、一塊油漬,在科學儀器輔助下,都可以成為辦案的重要證據,幫助警察循線抓到犯人,讓犯人認罪。而緊湊的拍攝手法,擬真的細微動畫,彷彿電影般的運鏡,令人看得大呼過癮。 除此之外,這部影集的編劇功力亦堪稱一流,對於人性的描寫絲絲入扣。許多次調查員藉由鍥而不捨調查所找到的真凶,都讓人目瞪口呆,那個看上去最平凡、最沒有殺傷力的女高中生、秘書、老師,最後卻成了殺人案的主嫌,讓人不得不稀噓,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揪出隱藏的罪性 某方面來說,每個基督徒,其實都是一個上帝的犯罪調查員。這意思並不是說,我們要像中世紀的宗教法庭那樣,想盡辦法要挖人瘡疤,定人死罪。上帝的犯罪調查員,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對自己身上的罪性、老我,格外認真。當然我們都知道,在上帝的恩典下,世人的罪都已蒙赦免;然而,罪得赦免並不代表罪從此就消失不見。表面上,過去有的壞習慣,我們似乎不會再犯:不犯姦淫,也不說謊騙人,然而,在靈魂的深處,過往的惡習,依舊如影隨形,一如保羅所說的:「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如果我做了我不願意做的,就表示這不是我做的,而是那在我裡面的罪做的。」(羅馬書7章19~20節)換言之,我們還是被老我牽著鼻子走。 曾經讀過一本書,書名叫做《聖潔讓你想得不一樣》,作者畢哲思就區分了兩種聖潔,一種是「外在的聖潔」,另一種是「內在的聖潔」。基督徒常常耗費心思在外在的聖潔上,以為只要不姦淫、不偷盜、不內線交易,避開有形的壞事就夠,卻忽略了內在的聖潔,結果驕傲、忌妒、憤怒、苦毒樣樣都有。身為上帝的犯罪調查員,就是要撥開我們用來偽裝自己的「外在聖潔」,追根究柢,找到潛藏在心中的驕傲、忌妒、憤怒、怨恨、苦毒,將他們繩之以法。 拒走偷工減料的捷徑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除了在「揪出犯人」這件事上要向CSI的調查員們學習,在工作態度上,這些調查員的認真,也是我們的好榜樣。每一次有犯罪事件發生,調查員都會前往犯罪現場進行蒐證,這些收集回來的證據往往不下上百件,可以堆滿整個房間,只看到調查員們耐心地在當中抽絲剝繭,一件件仔細檢視,一晃眼可能一整天就過去了,卻還有近半的證物需要檢視。這倒還好,有的時候,犯罪現場是在垃圾場,偌大的一個範圍,裡面有著數不清的垃圾,調查員得一邊忍受難聞的惡臭,一邊在垃圾裡面找證據,光是想想,就嚇出一身冷汗。 可惜的是,在一個小時緊張的影集過後,少有人會記得調查員們背後辛苦的付出。 仔細想想我們日常的工作也是這樣:一個案子的成功,往往是由無數個辛勞的付出構築而成。可惜的是,有很多基督徒,只想要有立即的成功,而不注重枝微末節,他們妄想跳過其中的某些步驟,以為靠神蹟奇事就可以無往不利,結果卻養成了偷工減料、想走捷徑的壞習慣。甚至有人打著「在神凡事都能」的旗號,以為「禱告」可以解決所有事情,卻不檢討自己工作的態度和方法,是否有了偏差。無怪乎常常聽到非基督徒的友人跟我抱怨,很多他們公司裡的基督徒,都不是一個好員工、好職員、好上司。 就讓我們一起成為上帝的調查員,一方面,對於自己內心潛藏的罪性,隨時保持著警戒的狀態,用聖經這個「辦案大全」來揪出躲在我們老我裡的「罪犯」;另一方面,也要有CSI調查員的認真,在工作場合裡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上帝的國度才有可能藉著我們的行動,進入職場的每個角落。    

【舉目向山】跨越斷裂

以賽亞書36章18~22節 ◎謝懷安(壽山中會新生教會牧師) 跨越斷裂1/時間延續中的斷裂 擔任牧師職務,我面對服事上最大的困擾是「相信」。不相信上帝?不,不相信我。不敢相信我作為一個有限軟弱的罪人,竟然能宣告上帝的信息,奉主名通過祈禱為人祝福、解惑、安慰……。不敢相信我根據聖經所宣告上帝的信息,在時間上下延續的過程中,到底會不會真實現。從宣告到實現,這是一個時間與時間,空間與空間的斷裂。 曾經作夢夢見會友,幾天後我遇見他,我跟他說,我夢見他託我代禱的事。他聽了很高興的對我說,牧師的夢是不是都是上帝的啟示?牧師你講的是真的?我說的會是真的?我笑笑,沒有回應、也沒有宣告。我認為我沒有預言的恩賜,對於某些總是能侃侃談論著,上帝對世界或個人旨意的牧者或預言家們的信心與勇氣,我總是很佩服。至於我,即使面對禮拜結束後的祝禱,我都還是忐忑不安。 這樣的軟弱,直到2000年選舉結果,政黨真的輪替了,我才領受到上帝是「全地的主宰、公義的審判者、也是全人類的救主」對台灣人的意義。我才親歷祈禱宣告的力量,祝福的手才漸漸不再發抖。那一夜,記憶猶新,我回到書房,從頭到尾把長老教會1971年的〈國是聲明〉與1977年的〈人權宣言〉朗讀過一次,作為我感恩的禱告。 然而,在這之前我相信嗎?在聲明、呼籲、宣告到實現成就的過程中,對我而言那是斷裂的。然而在這一切的斷裂中,在面對許多執政當局的詆毀與其他派會的不以為然中,我們是以聲援高俊明牧師被捕與救援政治犯的禱告會來跨越;我們是以上街頭舉行行走禱告來跨越。祈禱,帶領著長老教會,跨越從相信到實現間的斷裂。 這就像在主前約689年的南猶大國,執政者希西家,面對亞述軍隊排山倒海的踏過他的領土,他坐困愁城耶路撒冷。他用盡了人間的方法與資源,最終所還能做的只剩下相信上帝是他的拯救。信仰能救國?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也會是希西家的上帝? 以賽亞書36章18~22節記載,亞述王的談判者帶著一個事實宣告說:「不要讓希西家欺騙你們,以為上主會來拯救你們。你們見過有哪一個國家的神明拯救過本國脫離亞述皇帝的手嗎? 你們憑什麼相信你們的上主會拯救耶路撒冷呢?」這是事實,這事實斷裂了希西家王與人民的關係,斷裂了人民傳統上對上帝的信靠。他們能用什麼證實他們所相信的上帝是又真又活?猶大的人民只能一聲不響。代表著希西家談判的官員,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們所能做的就是悲痛地撕裂衣服,表明與上帝間斷裂的痛苦與焦慮。然而,這動作也表明了他們懇切的呼求。在苦嘆之中 此時只能祈禱。 「相信」是不是等於事實?雖然先知以賽亞宣告上帝拯救必然實現,但在實現前,在斷裂的暗夜中,希西家跳過了他的祭司牧師,獨自一個人,在聖殿中禱告說:「坐在基路伯寶座上的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啊,?是惟一的上帝。 上主啊,求?垂聽我們的禱告,看顧我們!」在這樣一個斷裂的世界中,我們如何面對那殘酷的現況?只能祈禱。 讓我們一起來吟唱《聖詩》349首〈禱告的時此時極好〉,默想信仰者對祈禱的勸勉,讓祈禱協助我們跨越,現今存在著的斷裂。 跨越斷裂2/空間隔閡下的斷裂 斷裂除了在時間上還有空間上的斷裂。日裔美籍的社會思想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書《跨越斷層》,提到當一個社會面對一個大斷裂的世代,那個社會會產生3個面向,導致人社群關係不穩定,人無法彼此信任,人民感受不到幸福,生存就遇見困境。這3個危機是我們存在的敵人,這包括有:1.不善的因子上升:犯罪率、離婚率、非婚生子女、自殺率、精神科就診人數增加;2.善的指標下降:結婚、生育率;3.社會的整體信任度下滑,價值觀失落。 一個社會如果人與人彼此間的信任度下降,那群體關係必然處於一種斷裂的狀態中,讓我們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喜樂與平安。被圍困的耶路撒冷城的景況到底如何?聖經中並沒有具體講明,但可以相信,那被圍困錫安之城耶路撒冷,亞述的代表正以現實的景況恐嚇人民,斷裂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抵抗與未來幸福生活的關係。 斷裂帶來社會的動盪,使人民生活在驚恐中。如何才能跨越群體中的斷裂?以賽亞書記錄這則歷史故事,傳遞著一個得以帶領我們跨越的方式,藉著「禱告」信靠上帝,求祂的憐憫,讓祂為著我們爭戰,打敗那使我們生命斷裂的敵人。 這曾經是我們教會走過的路,也應該是我們未來為著這塊土地所領受的呼召:藉著祈禱跨越台灣社會的中的斷裂,把台灣的前途交託在上帝的帶領,把生命的希望重新根植於上帝。讓我們一起吟唱《聖詩》519首來為此塊土地獻上我們誠心的祈禱,使處於斷裂的台灣社會得以被跨越。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跨越斷裂 【舉目向山/仰望】 分  享 跨越斷裂1/時間延續中的斷裂 主理 聖  經 以賽亞書36章18~22節 主理或會眾 【舉目向山/祈禱】 吟詩懇求 新《聖詩》349首〈祈禱的時此時最好〉 會眾 默想 祈禱 預備獻上自己,以祈禱來尋求跨越 會眾 1.奧村一郎:「奧古斯丁說『祈禱是靈魂的呼吸』,這句話包含2個基本要素:其一、祈禱應該如同呼吸;其二、停止呼吸的人會死亡。因此,大蘭德說:『不祈禱的靈魂如同癱子;即使他們手腳兼具,卻不能命令他們的手腳。』」祈禱跨越我們的身體各部分,使之能夠得著力量,讓計畫、思量可以轉化成為行動。 2.潘霍華:「祈禱提醒人並加強各人看到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中的『位置』,這個關係正是生活在上帝的同在當中,活在上帝的面前,而祈禱則捕捉到這份關係的親密性,使人處在一個向上帝敞開的位置中,變得有可塑性,並向改變敞開。」祈禱得以跨越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找到與上帝間的關係的位置,讓我們活進上帝的旨意中。 3.巴特:「把雙手合起來禱告,是這混亂的世界中,揭竿起義的一個最佳起點。」祈禱可以跨越這世間因為罪惡、苦難、不公義斷裂所造成分離敵對的混亂,使世界得以回復到上帝創造的美好。 4.David J. Bosch:「宣教就是願意跨越你所感到安逸舒適的領域的邊界,走出去,願意邁向一個不可知的挑戰的可能性。」 【舉目向山/跨越】 分  享 跨越斷裂2/空間隔閡下的斷裂 主理 聖詩吟唱 新《聖詩》519首〈為此塊土地阮誠心祈禱〉 會眾 代  禱 為了跨越台灣社會斷裂的危機而禱告 會眾 1. 政府施政過度舉債,且隨意浪費行政資源。 2. 司法的貪污、冷酷,缺乏公義與弱勢者同在。 3. 政府利用公權力,以開發之名,強占人民的土地。 4. 炒作房價政策,導致人民住的權利被剝奪。 5. 18%優惠政策,指向特定族群,失去公平正義。 6. 以經濟發展的名義污染環境,否定當地人民生存權。 7. 中國帝國主義的威脅,與台灣人民對於國家的認同。 8. 經濟政策過度偏向財團,拉大台灣社會貧富差距。 9. 治水公共基礎建設的不足,以致於颱風臨到時,人民財產損失。 聖詩吟唱 新《聖詩》615首〈佇主內面有喜樂〉1 會眾 應許祝福 以賽亞書33章2~3節 會眾

練琴鍵

&nbsp◎曾如芳 在琴聲與節奏交織當中, 我聽見神用音樂擁抱我, 樂聲進入靈魂的最深處, 與靈魂的頻率共鳴。 最近我經常聽周杰倫的歌,他曾寫了〈給我一首歌的時間〉憐惜愛情的美好,在這首歌當中,除了愛情,我還聽到他對琴與歌的依戀,看來他將所有無法挽回的愛情都投入歌曲,原本應對外綻放的情感,都化作個人創作的充沛能量;這不禁想起我自己跟琴鍵的一二事,以及我對鋼琴的情感,如果將琴鍵比擬做一生的戀人,我想應該也不為過。 *  *  *  *  * 其實我學琴的時間說長不長,大概8年的時間,到了國中就沒再繼續上課,彈到奏鳴曲的第一首就宣告終止,那時很喜歡彈理查克萊德門的作品,後來才知道那跟古典的紮實功力比起來,其實不算什麼。到了教會,當我第一次拿起西方的敬拜歌譜來練之時,才知道原來還有和弦伴奏這回事,當我彈到屬七和弦的琴聲,以及和聲與一般大調和聲的轉換,和弦的聲音挑起我聽覺的敏感神經──怎麼有這一種好聽的和弦,是我從未聽過的?原本我應該漸漸失去彈琴的機會,卻因為當時教會需要司琴,我這隻才剛過古典初級班的小牛就被派上場。一開始我需要一直跟著譜走,當我的耳朵漸漸習慣和弦的編排與順序,也就漸漸脫離譜上的記號,開始自己用手指尋找和聲的組合,同時聆聽更多的歌曲,分辨我聽到的和聲應該是琴鍵上哪些組合。 後來我加入樂團,也學了鼓,有更多接觸和聲的機會。不過由於打鼓的關係,我彈琴的機會逐漸減少,到了準備出國的階段,連打鼓的機會都減少了。跟外子出國唸書以後,好像正式跟音樂演奏畫上句點,我帶了鼓棒,但是卻無法帶著鋼琴一起出國。 過了將近半年的留學生活,有天到一間美國人教會聚會,我迫不及待地跟牧師毛遂自薦自己會的樂器,好讓我不致於斷了彈奏音樂的機會。「我們有了鼓手,那妳來彈琴好不好?」我思忖了片刻,想到自己很久沒碰鋼琴,不過還是點了頭。 練團的時候,牧師給每個團員一份譜,我看著上面密密麻麻的音符,倒吸了一口氣,心裡想著:「我看應該很難跟上了。」我的手先輕撫著琴鍵,好像在安撫我的坐騎,可惜僵硬的手指在完全沒有練習的狀況下,這些西方的敬拜歌曲只能完全照著和弦,看著那些華麗的鋼琴編曲,只能望之興嘆。更糟的是,牧師是古典背景出身的,他知道無法要求我照譜彈,但希望那些華麗的開頭還有悅耳的間奏,我至少可以應付,可惜的是,我仍然無法跟得上。不過,牧師經常寬容我的失誤,黑人鼓手總是不吝在我彈奏對的部分給予讚美。 在由衷地感謝他們之餘,我內心深處卻不斷呼喊著:「請再給我一些時間,讓我熟悉彈奏琴鍵的感覺,我正在尋找那些觸動人心的和弦!」 我不知道過了多久,或許是1個月、2個月或是3個月,我發現馳騁的感覺逐漸找回來了,奇妙的是,琴鍵同時也是我的打擊樂器,黑人鼓手李奇經常因為我對著他的拍子彈奏,而回過頭給我一個驚奇的眼神,彷彿在說:「嘿!妳真的有專心聽我的拍子!」有幾次新朋友來到教會,牧師在介紹我的時候,他們有點訝異地說:「我們以為妳是音樂主修的。」偶爾的虛榮並不足以讓我驕傲,我對這些讚美的解讀是,我很高興他們聽到我和琴鍵之間的關係。 鼓手李奇說:「妳是用妳的心在彈。」我點了頭,因為這是神給我的機會,祂了解我,知道音樂是我重要的出口,即使我不是用人所稱羨的古典音樂功力,而是自己摸索的屬七和弦琴聲,但在琴聲與節奏交織當中,我聽見神用音樂擁抱我,音樂編織成一張恩典的大網,網住原本向下掉落的希望碎片,琴聲捕捉了這些希望,重組他們,成為新的力量,樂聲進入潛意識,進入靈魂的最深處,與靈魂的頻率共鳴。人們就在共鳴之處,感受上帝的同在。 原來神的同在,不僅在靜默之中,也在樂音的交織當中,神聖的頻率在教堂當中散佈瀰漫,成為跨越時空的情感記憶。對我來說,神聖的頻率在古典聖詩中、在西洋敬拜詩歌、在現代聖詩,也在華人詩歌當中。 當我彈奏,我所愛的琴鍵奏出我的心聲,我聆聽神的歌,神也在音樂中聆聽我的歌。 &nbsp

心的旅行

&nbsp文圖◎辛柏毅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祂的話。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篇130篇5~6節) &nbsp 在夜裡海邊的禱告,內心格外平靜,尤其是在夜深的砂島。那時的砂島,只有滿天的星光和浪梢的聲息,這是在旅行的3日後,也是25萬步後的終點。 旅行的第2日晨間,參加教會的新春禮拜。在此之前,每當靜下心禱告,總會有昔日愉悅幸福的畫面浮起,好似提醒著我尚未實現的承諾。父神曾在心畔告訴我,一切都託付於祂,祂也將恩賜我一個完美的結局。但在輾轉的顛簸之後,心境已疲累,也為人生感到茫然無助。而在教會的默禱中,又見到父神的憐憫與撫慰,我的雙眼不禁又濕潤了幾回。 我來自令人稱羨的背景,不過這皆是建立在搖搖欲墜的偏見與傲慢。4年前的秋夜,我初次遇見平凡的樸實,就在台灣的最南端,砂島。當年的砂島,人煙稀落,在夜幕低垂時,一切皆返回寧靜與祥和。它像是我生命的開端,也像是我希望的初始。2年後,我開始著寫小說《姍得島》,其實就是記錄著我的生命,也惦記在不被祝福的人生,最後仍回歸於寬恕與包容。 1年前展開初次的徒步旅行,將自己放逐在鄉間曠野,沉靜自己的心,重新體會一人的孤獨、重新體會渴望陪伴與親情的心境,也在信仰的路上,重新清靜自己、重新清淨心靈。信仰是生命的源頭、慈愛的根本。祂像是漆黑中升起的光火,安撫著心底破碎的孩子,也像是磐岩頂梢的十字架,引領著迷茫失落的孩子。的確,一切皆有父神之安排,誠心向祂,完美的結局即會恩賜。 教會牧師在新春禮拜的講道主題是「感恩、恩典」,而我這名踏入此鄉下教會的不速之客,也已將徒步的歷程取名為「恩典之旅」。兩次的徒步旅行當中,遇見陌生朋友的鼓勵與支持、看見路人的大拇指與微笑。每跨出一腳步,皆是深刻惦記著沿路的每一張畫面、記錄著對土地的每一份情感。生命或許坎坷、或許歡樂、或許偶爾獨處掉淚、或許偶爾親吻擁抱,但父神透過這些奇妙的安排,讓祂的孩子重新感受遺忘已久的溫暖價值。 我看著與我幾乎同年紀的牧師夫婦,就如喚著自己在心內純淨的深盼,一種彼此共有的人生、攜手服事父神與祂廣大子民的人生。在夜裡海邊的禱告,內心格外平靜,尤其是在夜深的砂島。面著海禱告、面著海寫下最後的手札,而那也是你我的距離、我們與父神的距離。

【特色教會】新竹中會山腳教會

新竹中會山腳教會,雖面臨資源欠缺、人才流失的危機,但牧長與信徒們倚靠上主的大能,立志成為一個領人歸主的教會。

園遊會300人同慶 盼新大樓服務弱勢

&nbsp【林宜瑩新北報導】由英籍宣教師、馬偕前院長戴仁壽在1932年創立的「台灣樂山園」(1934年更名為樂山療養院),3月26日舉行成立77週年院慶,全體院生、服務志工齊聚感恩禮拜,並舉行園遊會,樂山的院生獻唱詩歌、穿起垃圾袋製成的「創意服裝」跳舞,獲得現場300多人給予最熱烈的掌聲。 樂山療養院董事長鄭信真牧師在感恩禮拜上指出,當年戴仁壽設立樂山的目的,就是希望上帝的愛不被痲瘋病(現稱為漢生病)隔絕,後來戴仁壽在1954年4月23日,病逝於要前往加拿大募款的商船上,同年7月15日,戴仁壽的骨灰送回台灣安葬在樂山的正門處,在樂山改成專收身心障礙的機構後,則是繼續把戴仁壽的精神延續,期望上帝的愛,也不要因身心障礙而與人隔絕。現在的樂山主要收留多重障礙、智能障礙、唐氏症、肢體障礙、腦性麻痺及過動兒等。 樂山董事莊焜明致詞時表示,感謝上帝在去年差派社工專長的姚雨靜擔任樂山院長,使院生獲得更好、更專業的照護;他強調,戴仁壽是馬偕的前院長、醫生,樂山更是長老教會宣教師所創立的產業,期望未來能讓樂山療養院,繼續成為長老教會在台灣服務弱勢族群的處所。 院長姚雨靜則是忙進忙出,一方面要叮嚀服務志工注意院生安全,一方面還要招呼來自各處的貴賓、院生家長們,可說是忙得不亦樂乎,而她的父母、前考試院長姚嘉文與前彰化縣長周清玉,也連袂前來參與園遊會義賣活動;姚雨靜之前在微軟服務的同事們,也在現場幫忙義賣樂山紀念品;三立新聞記者、也是姚雨靜好友林楚茵則擔任活動主持人。 姚雨靜致詞時,首先感謝來自社會、企業、社團、教會約40多個團體熱心的資助參與,讓樂山77週年院慶的園遊會,能如此豐盛、多樣的呈現,也盼望新建的綜合大樓能趕緊啟用,她與樂山職員、志工更會加強與外界社區的互動,盼望大家一同讓樂山療養院獲得更多支持、代禱奉獻與鼓勵。 董事莊焜明表示,樂山新大樓在北部大會的捐獻下,已解決積欠建商款項問題,目前與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協調核發使用執照,他期望,未來樂山能成為關懷身障、老人等長期照護的福利園區,以榮耀上帝。

陳椒華遭襲 環團譴責暴力

【林宜瑩台北報導】台南富強教會會友、前台南環保聯盟理事長陳椒華,3月21日遭兩名黑衣歹徒以棍棒襲擊,左手、腳血流如注、多處瘀傷,環保團體代表24日召開記者會同聲譴責暴力!而台南中會富強教會牧師、同時是台南環保聯盟董事蔡政道,第一時間便探視陳椒華傷勢,「環保、治安的維護本是政府責任,沒想到替政府把關環保的人還要遭受暴力威脅,這是執政者要嚴正面對的疏失!」 蔡政道表示,陳椒華是個堅持環保信念的人,長期投入關懷鄉土、環保行列,雖然她早有心理預備會遭受各種恫嚇與抹黑,但萬沒想到會遭此暴力攻擊。對於她受攻擊,蔡政道認為,基督徒為義受逼迫,定會蒙上帝賜福,但黑道力量猖獗,實需眾人齊來譴責,也需法律制裁;而富強教會也會成為陳椒華及其家人的屬靈後盾,加以代禱、關心與保護。 在環保團體24日的記者會中,陳椒華拿著當時被襲擊、左手臂流血的照片,各團體代表拿著拒絕黑道、暴力的標誌,高聲齊喊:「譴責黑道暴力!抗議政府無能!」立委田秋堇也向陳椒華獻上一束鮮花與熱情擁抱,表達不捨與加油。事實上,在場的環保人士在關心環保過程中,幾乎都曾被人言語恐嚇過。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理事長文魯彬,曾因台塑煉鋼廠環評案,在環保署茶水間遭攻擊;台南環盟前理事長黃安調去年6月在住家附近遭不明人士毆打,至今仍未破案;台南東山鄉環保自救會總幹事陳顯茂,也因永揚掩埋場爭議曾接過恐嚇電話;而陳椒華這次遭攻擊,環保團體高度合理懷疑與永揚環保事件有所關連。 陳椒華在記者會中頻頻拭淚,她表示並非因被打而流淚,而是暴力事件讓家人擔心受怕,她唯一擔憂的是家人安全,至於個人安危,她兩手一攤說:「我只能自求多福!」這也是環保團體最擔心的,黑道暴力一旦對環保人士產生殺雞儆猴之效,未來致力環保的民間力量恐將弱化,絕非全民之福。 記者會後,在立委田秋堇、環保團體代表陪同下,陳椒華一行人步行前往內政部抗議,由刑事警察局副局長林昆煌出面接受陳情。林昆煌當著陳椒華與田秋堇面表示,警政署已由刑事警察局與台南市警局聯合組成專案小組,目前也積極調閱案發路口監視器畫面逐一過濾清查,並鎖定兩名歹徒行蹤,警方也會加強陳椒華住家的巡邏勤務,並派人保護;對陳椒華遭受如此暴力攻擊,林昆煌也私下以「抱歉!抱歉!」表達警方未能善盡保護其人身安全的深深歉意。 &nbsp

500芥菜籽齊聚 記念孫理蓮110歲

【邱國榮台北報導】基督教芥菜種會,是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會福利組織,3月26日在台北真理堂舉辦「孫理蓮宣教士110歲感恩音樂紀念會」,行政院吳敦義院長與監察院長王建?均出席音樂會,與超過500名接受過孫理蓮與芥菜種會幫助過的芥菜籽,一同記念孫理蓮。孫理蓮的女兒瑪莉安講述母親常告誡她:「助人不要怕多,只怕有需要的事沒人做,我們能幫助別人不是因為我們有多麼厲害,是要感謝上帝給我們能力,不可以驕傲。」 孫理蓮被稱為台灣「山地之母」、「盲胞之母」「孤兒之母」「痲瘋病人之母」。她在1952年創立「基督教芥菜種會」,幫助困苦疾病貧乏者,開啟了深耕在台灣土地上的慈善工作;她一生竭盡所能,為貧苦失依的人的需要付出,為台灣奉獻51年,以82歲的高齡在工作中辭世,安葬於台灣神學院。 芥菜種會表示,孫理蓮從關懷痲瘋病人開始,接續服務原住民、偏遠山區產婦、肺病患者和烏腳病患等,設立山地診所與巡迴醫療,首創原住民技職教育,幫助原住民族擁有一技之長,並且鼓勵他們完成教育,尤其在全國開設孤兒院和少年之家,給予完善的安置與教育,所幫助過的人近百萬,因此,被國際譽為全球基督教界,百位影響20世紀的女性之一。 孫理蓮的女兒瑪莉安在台灣出生,在台灣50年,說著一口流利台語,22歲開始與母親一起工作。她指出,見到母親的行動,相當感動,遂與丈夫聯袂擔任母親的左右手,在母親過世後,持續在芥菜種會工作,直到1997年返回美國。瑪莉安現已近80歲,說話鏗鏘有力,她說:「我是按著自己的本分做事,東西要多和別人分享,不用擔心給太多。」 芥菜種會第一位至國外留學的受助孩童陳秉中,去年甫自波音公司退休,他指出,父母受到白色恐怖迫害,無法將他留在身旁;因緣際會,國小五年級住進芥菜種會兒童之家,在芥菜種會支助下,念書至大學畢業,於1975年申請獎學金到美國讀書。他表示,當年出國留學前,兒童之家的老師還帶他去買皮箱,預備出國的東西,孫理蓮也特別送他一本親手簽名的聖經,而自己也在孫理蓮身上學習到感恩、助人謙卑的精神,願將愛上帝的心意回饋社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達悟區會野銀教會牧師周定頌則表示,少年時因為家境清苦而失學,經傳道人轉介,進入了芥菜種會在花蓮的義工學校,成為受助少年,完成了學業,而他為了感念上帝的恩澤,畢業後則報考玉山神學院,走上獻身傳道的道路,如今,也影響子女跟著走上獻身服事的道路。 紀念會中,多位基督徒藝人聯手以音樂戲劇演出的方式,呈現孫理蓮感人的故事,表達台灣人對她的感謝與懷念,並且,紀念音樂會也以影片重現她的身影,讓人再次看見這位美國阿嬤的精神與她對台灣的貢獻,過去受助者也用詩歌獻給上帝,以表感恩。 &nbsp

得恩感恩又報恩 上帝顧客都歡喜

【李信仁台北報導】3月22日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舉行得恩堂眼鏡公司70週年感恩禮拜,得恩堂董事長、台北東門教會長老廖恩賜說,感謝上帝帶領,得恩堂以「得恩」「感恩」「報恩」為宗旨服務社會,讓上帝和每位顧客歡喜。 早年,廖恩賜赴日本學習光學技術,1941年於高雄創設「得恩堂」;1965年成立台北門市,成為眼鏡業連鎖先鋒;1966年更是台灣最早引進隱形眼鏡的公司。另外,得恩堂重視福音和社會服務,支持花蓮門諾、恆基等醫院,經常為宣教奉獻。 禮拜以得恩堂70年回顧的啟應文貫串,司會和參加者輪流頌讀。台北東門教會牧師盧俊義以「心靈的光和身體的亮光」證道說,回顧得恩堂70年,不只是「生意」而是「有生命的事業體」,具有信仰基礎、憐憫苦難、關懷弱勢、回饋社會;最近日本震災,盧俊義建議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得恩堂於全國門市放置捐獻箱,關懷受苦的人。 廖恩賜早期在壽山中會新興教會的主日學學生、現任壽山中會大順教會牧師陳勝政感謝恩師的教導,廖恩賜重視傳福音,常放下生意參與教會事工。他透露,早期很少人從事眼鏡業,廖恩賜之父廖得認為未來教育普及,眼鏡需求量大,建議他從事眼鏡業,可見廖得有遠見,陳勝政期許得恩堂持續為主發光,照亮人們身體和心靈的眼睛。 &nbsp

向民間信仰傳福音 莫忘愛心

董芳苑談台灣人命運觀 籲基督徒多理解傳統文化背景 【陳怡萱台南報導】面對台灣民間信仰,基督徒如何傳福音?3月27日下午在台南中會東門教會一場「認識台灣民間信仰造就會」,邀請專長為台灣民間信仰研究的董芳苑牧師來談傳統命運觀、台灣的「未識之神」。 董芳苑以自身為第一代信徒為例表示,信仰改宗入門「問題很多」,基督徒雖認為福音是好,但要理解台灣人的文化背景;而身為基督徒則不可「盲信」,上帝容許我們去懷疑,要動腦思考,要知道自己信的是什麼。 造就會中談兩大講題「傳統命運觀的批判」與「認識真神──從『未識之神』談起」,董芳苑播放80張從台灣各地廟宇蒐集來的神像照片,引發熱烈討論。他指出台灣有3種命運觀,即是傳統的「命運天定論」、佛教徒的「命運自造論」及基督徒的「命運自決論」,前兩者可統稱為「宿命論」,著重顧守個人利益、行善積德;但基督徒的命運觀則是「集體性」,追求「生命共同體」,對人有愛、對制度講求公義。 董芳苑列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等常見俗語,顯示台灣人受到「命運天定論」影響極大,但這是過去封建制度產物,流傳至今不只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礙社會進步,更讓人存有自私顧己心態。 會後有人發問提到安太歲、點光明燈,也有牧長表示有會友是聽信算命指示來信主。董芳苑強調,一神信仰和多神信仰的差異極大,對台灣人來說,祭祖讓香火不熄就是一種「永生」,基督徒在傳達「信耶穌得永生」時必須理解傳統台灣人的處境、文化背景。而面對已受洗的會友仍有傳統命運觀,董芳苑認為「會友的信仰到什麼程度,就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幫助他」,之後再慢慢開導,更重要的是「有愛心」,無論是牧者對會友、或會友對未信者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