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 3219

慎防金牛犢文化

◎宋政軒 猶太經學教師認為,出埃及記中的「金牛犢事件」,是以色列人集體冒犯上帝最嚴重的一次。以色列人長期在埃及做奴,忘卻先祖的上帝,在信仰上受到埃及文化的影響,埃及的牛神阿必斯傳說具有預言能力,能使疾病痊癒,會給周遭人帶來生生不息的精力,於是在他們打造了理想中的神的樣式──金牛犢。在摩西上山領受10誡時,百姓害怕因此失去上帝代言人的指引,強逼亞倫按他們的理想,塑造「引領我們出埃及」的神,好讓神具有形體,成為膜拜的對象。 或許現今社會中沒有金牛犢,但卻有被眾人拱上台的「信心英雄」。只因為肉眼看不見上帝,所以我們就塑造一個有能力的信心英雄,讓他們作為眾人的表率與楷模,然後登台高呼「信心的宣告」,如此使上帝的作為表象化在我們中間,以證明上帝真的與我們同在。這與金牛犢的罪不同嗎?用「信心見證」作信徒的表率本身不是錯誤,錯誤的是對所謂「信心英雄」的崇拜,與對上帝的信仰等量齊觀。 當亞倫在出埃及記32章5~6節提醒眾人該守節時,百姓卻在不倫不類的祭典後,開始吃喝玩耍。現今雖沒有吃喝玩耍的祭壇,卻有唱唱跳跳、慶典式般的「敬拜讚美」。在神與我們的關係中,有許多不同面向的角色,在個人的信仰生活中,我們可以用自己所喜愛的方式與祂交通。但主日必須分別為聖,我們必須充滿敬畏的心朝見生命的主。 沒有一位臣子會在覲見君王的時候放浪形骸,就算是王子也會正衣戴冠、畢恭畢敬迎接他的父王,我們需要迫切尋求合乎上帝心意的崇拜。「敬拜讚美」本身不是錯誤,錯誤的是「敬拜讚美」舉行的時間不得宜且被過分強調;「敬拜讚美」只是與神交通的方式之一。 現代教會大量鼓吹信徒勇敢去夢,為自己理想營造一個禱告方向的藍圖,更教導信徒,禱告可以「撼動」祂的手,這是個恐怖的邪說。這些牧者常拿亞伯拉罕、約瑟、摩西以及大衛來當作「勇敢追夢」的例子,仔細查考聖經,亞伯拉罕不敢夢想成為多國的父,心中竊笑:「100歲的老人還能夠有孩子嗎?莎拉已經90歲了,還能生孩子嗎?」約瑟不斷在顛沛流離當中承受命運的乖誕,怎想到自己最終成為埃及宰相呢?摩西不敢夢,並回上帝:「主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大衛在掃羅的追殺中,又怎想得到自己會成為以色列王呢? 重點在於上帝的預定,我們在這些「勇敢追夢」的人身上所看見的,並不是什麼「夢想藍圖」,而是神親自成就祂所預定的結果。禱告會成就,是因為神本身預定這事情會成,而信徒透過禱告追尋神的心意,在成與不成的過程當中,使信徒得以受造就,在上帝所預定的作為中有份。我們該強調的是「合神心意」,而不是「勇敢追夢」。「勇敢追夢」本身沒有錯,錯誤的是拿「勇敢追夢」作為禱告的動機,唯一符合聖經教導的「追夢」,就是追尋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命定。 現代教會充斥著以人的理想藍圖為核心價值的教導,無論是宣教、造就、慈善,乃至於信徒的人生規劃,都以理想為藍圖。基督的藍圖是什麼呢?基督來到世上的藍圖,不是要我們像這世界,不是要我們像任何信心英雄,而是要我們學習更像耶穌基督。 (作者為台北中會新店教會會友)

神的路最美善

◎許嘉恩 閱讀3077期《台灣教會公報》10版王進財牧師一文,心中有感動,神總帶領忠心的僕人走祂的路,雖不明白,但相信神的路最美善。 蒙特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88年由7戶愛主的台灣移民家庭發起,當時移民環境艱苦,大家每個月省吃儉用,籌募所需經費,父親經過禱告與家庭會議後,決定接下這個開拓教會的工作,來到蒙特婁這個城市。 當時7個家庭相互允諾,以每月400元加幣開始(時約台幣1萬2000元),支付牧者所需,弟兄姊妹當時與父親患難與共,努力傳播福音種子,只要有台灣移民來,大家總會探訪、安頓住宿、看醫生、子女讀書、搬家、托兒甚至做擔保人,為的是神的福音得到廣傳。 1996年,教會卻經歷一次非常大的試煉,最後父親選擇不為自己爭權,將主權交託給主,安靜地離開他所愛、所開拓的教會,回到台灣。當時的我,為父親所遭遇之事憤憤不平,怎知神所帶領的路為最美,神的計畫為最美善,回到台灣,一如以往的依靠神,盡忠於神所託付的自由教會,於2005年盡程退休後回到蒙特婁市,也回到他所開拓的教會禮拜,現與兒孫3代同住,享受天倫之樂。 (作者為前蒙特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許志三的兒子)

長老教會的民主

◎葉維加 《台灣教會公報》3078期11版中,有1篇〈長執制度是否該變更〉,筆者對此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整個長老教會制度都應該要更改,而且更應該法制化。 長老教會長期以來以擁有民主制度為台灣典範,實在功不可滅,但從小在長老教會長大,從地方教會、中會到總會,參與過無數不同的事工,更感到長老教會法規的亂七八糟。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中會及總會法規所規範的內容,根本不足使用。 舉長執選舉來說,有的教會是以全部具有資格的陪餐會員列入候選名單,有些卻是用長執會提名,這種1國好幾制的作法,會是民主嗎?令人感到不解!筆者更曾看過連牧師自己的名字都出現在長執候選名單中的怪現象,而長執會提名更是容易遭到有心人利用,提名出有錢有勢、離婚或幾乎沒來禮拜的人選,這不是很奇怪的現象嗎? 牧師任期更是奇怪,有牧師任期3年,也有沒任期的,搞到牧師變成終身職,身為牧者當然會對自己的牧會工作得到保障感到安心,但強調愛之外,更要有完善的制度,不然上帝有滿滿的愛,怎麼還要人類先死一次呢?那就是上帝的愛及他的律法。 各中會也有不同的制度,當然各中會因應地方需求,選擇不同的制度及方式,難以苛責。但筆者曾經參加過幾次中會,選舉方式竟然都不同,有部長竟然會爆出新任部長未選出,由舊任部長繼續連任的怪邏輯。 至於總會,所有的總會議長、副議長似乎沒有出現過長老擔任,原因不外乎擔任議長,幾乎都是從副書記開始擔任,而想擔任副書記則必須提前運作,否則開會才剛見面,怎能知道要選給誰擔任副書記?而地方教會長老常常是輪派制的,所以根本沒有運作擔任議長的機會。換句話說,牧師輪都來不及了,還有長老的空間嗎?總會議長常常只擔任1年就下台,1年能夠做些什麼?誠心建議總會,應該邀請專家學者及牧長,好好的編修教會法規,讓其更具實用性,也讓長老教會這個百年大團體,更加進步! (作者為財法所研究生)

「茉莉花」開──謙卑悔改,認罪反省

&nbsp北非、中東近來陸續發生革命,這一連串革命從去年12月突尼西亞開始。1位26歲失業青年為謀生擺攤賣水果被取締,他憤而自焚的畫面在網路快速傳開,大批群眾從「網路」走到「馬路」,抗議貧富不均、高失業率、政治腐敗,要求總統下台;今年1月14日班阿里下台,結束23年獨裁統治,因突尼西亞國花是茉莉花,而稱「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蔓延到埃及,2月11日在位30年的前總統穆巴拉克下台,燃起巴林、利比亞等國家的人權之火,儘管政府鎮壓,也無法澆熄人民的呼喊。中共為防堵革命延燒而封鎖消息,但2月20日北京、上海等城市仍出現「茉莉花」快閃集會,中共逮捕基督徒維權律師江天勇等人;2月27日中國23個地區「茉莉花」集體散步活動,中共出動武警禁止行人進出北京王府井等地點,並逮捕記者。 中國的茉莉花革命早有跡象,2008年劉曉波等人發表〈零八憲章〉;2009年維權律師馮正虎滯留東京成田機場,抗議中共迫害人權;2010年初Google抗議網路監控而退出中國;夏天有抗議高房價和惡意拆遷的「麻雀行動」;10月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各國政府、宗教界紛紛祝賀,普世教協就表示「劉曉波獲獎鼓舞全球追求自由和尊嚴的人們」。 去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台上為了缺席的劉曉波準備的空椅子,令人印象深刻。無獨有偶的,典禮上小提琴家演奏的曲子正好是「茉莉花」,沒人注意到茉莉花恰好是突尼西亞國花,茉莉花革命從此展開。 本週進入教會曆為記念耶穌受難而預備的40天「大齋節期」,今年大齋節期從3月9日「撒灰星期三」到4月23日,這段時間是基督徒認罪、悔改和祈禱靈修,效法耶穌關懷弱勢和邊緣人的重要時刻。大齋節期使基督徒定睛於十字架上的基督,跟隨耶穌獻出愛與生命來改變世界,如同最近的茉莉花革命,人民力量戰勝獨裁。北非、中東、中國有茉莉花,而台灣呢?最近學生宿舍、夜店發生大火,無辜人們喪命,官員推諉卸責,小心,茉莉花例子不遠,不知反省的政權終將燒成灰燼! 諾貝爾和平獎的茉莉花樂聲悠揚,北非、中東、中國茉莉花革命綻放,以茉莉花為象徵追求人權自由,跨越國界、族群、宗教、文化,這是偶然嗎?無論如何,掌管歷史與世界的上主確實參與其中,提醒人類必須謙卑反省,尤其是基督徒要為公義和平祈禱,付出行動。

「善終」不是天賦人權

◎張嘉芳(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蘭雅教會會友) 2011年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部份條文修正案」,並於1月26日公告實行。這個早在2000年就立法通過,且讓台灣在亞太地區揚名立萬的法案,對國人來說,卻是十分陌生。 簡單地說,此法只明訂一件事「經醫師判定,罹患之疾病無法治癒,且病程近期內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之末期病人,在臨終時得以選擇不接受心肺復甦術(CPR)。」這個選擇,即所謂的臨終不急救(Do not Resuscitation, DNR)。 此法生效的先決條件是病程進入「末期」,沒有疾病別的限制。而所謂「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疾病無法治癒,且近期內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且需由2位專科醫師判定。因此,以植物人為例,其生命未達「末期」階段故不適用。 此點也可回答許多民眾的疑慮:「如果我簽了意願書,會不會發生不管有沒有救,他們就都不救了?」當適用性的先決條件不成立時,此法是不能生效的。因此,即便簽了意願書,只要病程尚未到達末期階段,仍會盡力搶救。 選擇DNR的文件有2種,1是病人本人親簽的「意願書」;再者是由家屬簽立的「同意書」。在順序上,當病人意識清楚時,必須由病人決定;若病人意識不清或陷入昏迷時,才得由家屬決定。 因此,無論是否罹病、病程是否嚴重,只要本人意識清楚時皆能簽署「意願書」。這也是為什麼要鼓勵大家在健康時,或是罹病的初期,即作好思考與選擇,並與家人溝通。因為一旦疾病變化,會有更多複雜的因素與壓力干擾,不易冷靜思考;若簽署後,想要撤銷,也必須以書面表達,並註明日期。 大家所熟知的DNR,多半是「不予」心肺復甦術。但臨床上,決定急救的當下病程常未進展至末期,或未發現病人或家屬已簽妥DNR,而施予CPR,並放置了氣管內管與呼吸器;而當病程進展至末期,或是家屬出示了合法的簽署文件,此時所謂的DNR,亦包含「撤除」CPR裝置。 2000年此法通過時,明訂病人本人簽署的「意願書」與家屬簽署的「同意書」,皆有「不予」的效力,但是不能「撤除」。而在2002年首次修法時,保障了「意願書」可以「撤除」,但「同意書」仍不行。今年的修法,主要即通過家屬簽署的「同意書」在十分嚴格的條件下(經配偶、成年子女、孫子女與父母一致共同同意,並經醫療倫理委員會通過),得予「撤除」CPR的設施。 姑且不論醫界對於「撤除」為什麼有不同於「不予」的標準;也不管家屬簽署的「同意書」要達到「撤除」的門檻條件有多高、家人們究竟有沒有足夠的共識達到「一致共同同意」的條件。我們可以現在就靠自己做到的是,開始去思考自己未來的意願是什麼,與家人溝通清楚,並簽妥有效的「意願書」,甚至加註在健保卡中。因為這樣做,是幫助你的家人在未來不必陷入幫你決定「救」與「不救」的兩難,甚至壓力與紛爭,並且能夠依照本人的意願給你希望的結果。 就像台中榮總黃曉峰醫師說的,善終不是天賦人權,而是革命民權,想要有這樣的結果,不付出努力,是很難得到的。如需進一步資料,可洽安寧照顧基金會。

重視教會高等教育 作育英才

&nbsp面臨少子化危機 &nbsp教會應整合資源強調信仰教育 &nbsp成為社會典範 大學學測成績於2月底公布,各校為招生費盡心思,可見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的衝擊!長老教會擁有真理、長榮2所綜合大學,以及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所醫療教育學府,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與各校積極思考發展策略,從少子化現況與對策分析真理、長大、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的發展,省思長老教會設立高等教育的意義,期待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創設的高等教育學府,持續貢獻台灣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面對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教會比政府有更多優勢。長老教會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委、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宏室說,政府對少子化下的大專院校有退場、轉型、整併,或招收中國學生和鼓勵進修等增加學生的作法,而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學比一般學校多了信仰、普世、人文關懷,發揮基督教信仰特色就能永續發展。 周宏室警告,2010年新生兒僅16萬6886人,約為現在大學一年級學生總數的一半,因此從台灣出生人口變化預計,18年後,有將近一半的大學會倒閉。另外,1998年的出生人口為27萬1450人,這些人預計5年後進入大學就讀,所以在2016年就會開始發生大學倒閉的風暴,必須趕快應對。 2010年出生人口大約是1997年32萬6002人的一半,從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出生率加速降低下,究竟大學要招收多少學生才能經營?真理大學校長吳銘達表示,1所大學有6000位學生就能維持收支平衡,但國內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和名額分配不均,且私立大學比例高,即使只招生6000名仍是倍感壓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大學、技術學院、專科總招生名額33萬2620人,但公立名額只有7萬128人;從新生註冊率來看,公立學校報到率有94%,私立學校則僅有78.18%,越來越多科系因招生不足遭到減班或裁撤,顯示私校經營日漸困難。在「人人有大學可讀」「18分上大學」的時代,政府的高教政策有幾個調整方向,首先是大專退場機制,提高各校和系所評鑑標準,嚴格執行停招、停辦;其次是轉型,輔導大專轉為職場、高齡、退休人士的進修學校;同時教育部可依〈大學法〉整併公立大專,減少教育成本,而私校受招生不足或資金縮減的影響,也可能用合併求生存。 少子化使學生人數減少,政府和各校普遍採取招收中國學生,鼓勵民眾參與終身教育等,增加學生數和收益,相較於政府政策和各校因應少子化策略,長老教會高教機構有何優勢和對策?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2月18日至19日舉行研討會,長老教會所屬真理大學、長榮大學、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等各校校長、董事長均參加這次研討會,普遍認為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專有基督信仰、釘根本地和普世結合等特點和優勢,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表示,長老教會各大專加強基督信仰教育,突顯基督教大學的特色,就可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期許長老教會大學走在社會前面成為典範。 長老教會是普世教會的重要成員,1200多間教會遍佈全國,還有醫院、社福機構成為支持高等教育的最大後盾,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真理大學副教授蔡維民建議,總會應協助各校和普世教會、國外學校建立夥伴關係,擴大海外招生;學校積極向各教會介紹辦學成果和招生訊息,開放校園服務民眾、提供教會活動,加強與其他基督教機構合作,讓社會各界更了解長老教會深耕大專教育的用心,只要認真辦學,就不會被淘汰。 馬偕醫學院 7大能力 培育醫師具專業富愛心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2009年正式招生,是國內最新的醫學院,目前設醫學、護理2科系,創校宗旨是效法宣教師馬偕博士,期待培育具備「馬偕精神」關懷弱勢、專業和醫德兼備的醫療人員,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對馬偕醫學院2年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服務教學並重是馬偕醫學院的特點,期盼培養醫學生擁有7大基礎能力,包括對社會的認知和關懷、人道精神和素養、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弱勢族群的照護與服務以及優良的教學與研究能力等。 2年來師生多次出隊到台東利稻、達魯瑪克等部落,平時也到雙連安養院關懷長輩。校長魏耀揮說,師生到偏遠地區實際與人接觸,有助成為「眼中有人,心中有愛,腦有智慧,手能操作,腳能行動」的醫師。 去年12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的「馬偕醫學院訪視報告」指出,馬偕醫學院3大優點,第1,馬偕醫學中心擁有豐富資源,足以提供馬偕醫學院長遠發展;第2,目前教師和學生關係密切,對學生有正面影響,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感激;第3,馬偕醫學院與淡水和三芝地區居民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針對機構和董事會、課程規劃、學生意見、師資、教學資源等項目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從師生訪談中發現,校務、師資充實,尤其學生關懷是馬偕醫學院的強項,建議現階段應以建立優良教學品質和增加教學資源為首要,期待董事會能夠全力支持,使校長和教師致力校務發展,建立穩固基礎。 為了挑選適合的學生就讀,推薦甄試入學除了學測成績,採取「多站迷你面試」、小組討論的多重考評,這是和其他醫學院最大的不同;招生時對學生的學科和人格特質並重,入學後重視信仰和生活輔導,是全國第1個向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動呈現「學生自評報告書」的學校,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期望培育具有專業、憐憫心、重視倫理和責任感的醫療人員。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評鑑第1 實習資源打造優秀學生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去年慶祝40週年,教育部多項評鑑更榮獲全國專校第1;去年金士頓科技公司也特別捐款1.8億給馬偕專校「原住民家庭翻身教育專案計畫」,資助200名原住民學生5年的學雜費,鼓勵他們在畢業後返鄉貢獻所學。 擁有學生3085人的馬偕專校,是國內很重要的護理人才養成中心,馬偕專校結合馬偕醫學中心,有完善的教學和實習資源,各項評鑑成績優異,即使近年教育部對專科招生名額縮減,馬偕專校新生核定名額不減反增,五專部註冊率高達96%;另外,去年馬偕專校的護理師考試及格率81%,護士及格率84%超過全國平均,畢業生不僅有就業保證,升學率也很高。 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表示,「誠敬愛勤」是馬偕專校校訓,勤勞是護理人員最重要的態度,期待學生都能到職場發揮所學,他鼓勵學生「畢業後到護理第1線至少服務2年以上,」實踐護理精神,對日後進修或生涯發展都有幫助。蘇聰賢任期至今年屆滿,9年任內,除了培育學生,同時栽培優秀師資,提供馬偕醫院醫師等專業人士到校任教機會,使200人次順利升等,成為教育部認可的大學教師,協助馬偕醫院晉升醫學中心。 對於馬偕專校的發展,蘇聰賢希望馬偕專校和馬偕醫學院能儘早合併,他感謝馬偕醫院和董事會的支持,尤其馬偕董事會提供新台幣1億2000萬元支持馬偕專校興建三芝校區宿舍,這是很重要的一步。&nbsp 馬偕醫學院、專校 &nbsp合併意見不一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是否合併,雙方意見不一。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莊焜明與馬偕專校希望2校合併,馬偕醫學院則反對合併。 2010年3月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針對2校合併的願景提出報告;同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訪視馬偕醫學院,針對董事會情況訪問莊焜明,他也期待馬偕醫學院和專校合併。 對此,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提醒,護專和護理系在專業層次差距大,馬偕醫學院成立不久,護理系還需時日打好基礎,建立制度,不能為了應付其他評鑑而貿然合併;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也認為2校目前不應合併。 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對於合併至今沒有共識,加上醫學評鑑委員會認為,馬偕醫學院本身有董事會,也與馬偕社福基金會董事會、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單位有從屬關係,等於有3個董事會,相關單位必須先釐清各董事會和學校的關係與行政架構,才能讓學校未來的發展更加順利。 真理大學 聖經辦學 師生跨校交流合作發展 【邱國榮專題報導】「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繼承馬偕博士對台灣文化、教育、醫療的貢獻,於1959年決議在馬偕親自規劃監工的淡水「牛津學堂」原址,計畫籌設大學,首先於1965年8月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之後於1999年8月1日改名為「真理大學」,分為台北淡水與台南麻豆2個校區,有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知識經濟、語文和運動知識等8個學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與財經3個研究所,以及宗教學系碩士班等33個學系,以及8個2年制技術系在職班。  南北校區專業分工 校際結盟尋求發展 台南麻豆校區佔地21.6621公頃,與淡水校區校地9.33公頃併計,真理大學面積有31公頃之多。目前麻豆校區規劃4個學院11個學系,以及2個碩士研究班,分別是人文學院的日文應用學系與英語應用學系;觀光休閒事業學院的航空運輸管理學系、自然資源應用學系、餐旅館裡學系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運動知識學院的水域運動休閒學系、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管理學院則有工商管理學系、知識管理學系以及資訊應用學系;而研究所,則是資訊應用學系碩士班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 2010年11月,真理大學在麻豆校區舉辦「共存共榮、迎向卓越.大學校長高峰會」,邀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台南神學院參與高峰會談,之後,真理大學與2校簽訂姊妹聯盟,推動師生交流與學術合作。該校的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所長蔡維民教授,對此合作表示,「M型化現象」已經吹到了大學經營面,原因是面臨「少子化」、「企業化經營」的影響,以及面對「政府錯誤政策」的干擾因素,因此學校與2校結盟,互惠共享,是彼此尋求發展的可能新方向。  辦校理念3H加5H 將知識建在真理上 真理大學是所教會學校,因此,教學的理念與信仰的理念融合一體,一如校名的「真理」2字,將教學與信仰的理念依據聖經創校,尤其引據聖經所言:「敬畏創造宇宙的神,是智慧的開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所說的每一句話」,根據這2句的聖言,訂定了真理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治學上,期盼全校師生能夠將傳授知識的真理建構在上帝的真理基礎上頭,據此原則,帶領學校走向軟硬兼備、內外兼修,而且有別於其他大學的特有校風。 所謂軟硬兼備與內外兼修,就學校師生而言,就是傳授知識,激發潛能,研究基礎性的新知識,並且學風自由地探討真理,使全校師生具有謙遜的(Humble)、人道的(Humane)、幽默的(Humorous)3H人格,成為健全發展的人,現任校長吳銘達則在原始的3H辦校理念以外,更加上他提倡的5H,期盼每位師生以愛心(Heart)愛學校愛自己,增進身心靈健康(Health),充滿榮譽感(Honor),共同營造豐收(Harvest)的知能與教學成果,一齊創造幸福快樂(Happiness)的學習與工作生活。校方則以開放的態度,順應世界潮流,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並且將學術與技能經驗推廣到在職的社會人士,提供社會一個良好的終身教育機會。 由於台灣宗教現象多元、活動頻繁,不同宗教在此蓬勃發展,對島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活動影響甚鉅;而放眼世界,宗教對世界穩定、政治衝突、民主改革與社會興革具關鍵性角色,真理大學為此在淡水校區特別設立了「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基本的學程有「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2方向,在校際間獨樹一格。 長榮大學 全人牧育 發揚基督精神打造品牌 【陳怡萱專題報導】長榮大學設立於1993年,前身為「長榮管理學院」,發展至今17年,設有「管理學院」、「健康科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工程學院」、「神學院」5個學院,超過1萬名學生。長大辦學理念與願景為「全人牧育、長榮永續」。陳錦生說明,強調「全人牧育」而不是「全人教育」,在於「牧」指的是「牧羊人的精神」,即是「不放棄任何一隻羊」,以愛心關懷找出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們發揮潛在專長;而「牧羊」就要供應羊群所需,除給予學生規範,同時致力訓練、改善老師的授課技巧,「老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把學生教好』,而不是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  看重本土強調信仰 全國唯一校內車站 陳錦生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大看待每位學生,不是工廠量產出一模一樣的商品,而是陶匠親手捏出的藝術品,「我們的學生進來時也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出去可以得到好成績。」陳錦生口中的「好成績」不只是專業上有好表現,更要培育學生成為「受人尊重的社會公民」,以此為「長榮品牌」,亦即是基督教大學與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 「長榮大學是台灣的基督教大學。」陳錦生指出,「台灣的」與「基督教」都是形容詞,前者表示看重本土,讓學生認識台灣、認識自己,後者強調基督信仰的謙卑服事、虛心學習。 現在的長大更成為全台灣第1個校園內有車站的大學,即台鐵沙崙線的「長榮大學站」,提到這個「神蹟」,陳錦生滿懷感激,「上帝對我們很好,沒有什麼缺乏。」他指出,基督教大學「沒有真正的老闆」,因此「不會被要求賺錢」,所以經費能夠儘量用在投資教學相關設施上,以牧羊人尋羊的精神為學生服務到底。  校牧提供身心關顧 核心必修品學兼優 基督教大學的特色是設有「校牧」,發揚基督精神,關顧學生身心靈,推動生命教育、福音分享、關懷服務、團契成長、聖樂造就、節慶紀念、清寒獎學金等事工。目前校牧室有4位牧師,包括主任牧師陳尹中及關懷牧師陳宇碩、陳嘉冕、丘昌完(韓籍宣教師)。 長大學生必修課之一「長榮精神」,便由校牧擔任授課老師,講述教會傳統與立校精神,結合校園生活與社會時事,以「敬天、愛人、惜物、力行」為授課主軸,是為大一各班必修的核心課程。 此外,在長榮大學讀書,所有學系皆必修「倫理教育」,包括「大眾傳播倫理」、「會計倫理」以及「應用倫理學」,長大校長陳錦生表示,「教會為什麼辦大學?就是要發揚基督精神。」因此,長榮大學格外重視品格教育,「把學生教好」是全體教職員共同的理念。 除生活及靈性關懷,長大特別設立「關懷家庭」制度,由50位基督徒教職員每人認養2位大一新生,每學期約100位新生可藉由關懷家庭得到生活上、信仰方面的照顧,透過情感交流、信仰分享,幫助離家在外的學生早日適應大學新生活,並持續信仰不中斷。 陳尹中說,校牧室向全校師生開放,備有茶點,常有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來到這裡聊天交誼,或是在這裡念書、討論功課,也常有學生因為信任校牧而前來訴說心事。「常常聽學生講感情啊!」對於學生很信任校牧,陳尹中感到欣慰,學生遭遇到經濟上、家庭上各方面問題,校牧室也會傾力協助。長大校牧室每學期向教職員及各教會團契募捐「信望愛獎學金」、「仁愛基金」,用於獎勵表現優秀學生以及急難救助。 目前長大有4個學生團契、1個教職員團契、1個學生聯合詩班、1個教職員詩班、7個查經班、1個手鐘團、以及1個福音劇團;針對慕道友設有「Alpha小組」,以不給予壓力的輕鬆方式,提供信仰相關資訊。

重視教會高等教育 作育英才

&nbsp面臨少子化危機 &nbsp教會應整合資源強調信仰教育 &nbsp成為社會典範 大學學測成績於2月底公布,各校為招生費盡心思,可見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的衝擊!長老教會擁有真理、長榮2所綜合大學,以及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所醫療教育學府,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與各校積極思考發展策略,從少子化現況與對策分析真理、長大、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的發展,省思長老教會設立高等教育的意義,期待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創設的高等教育學府,持續貢獻台灣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面對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教會比政府有更多優勢。長老教會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委、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宏室說,政府對少子化下的大專院校有退場、轉型、整併,或招收中國學生和鼓勵進修等增加學生的作法,而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學比一般學校多了信仰、普世、人文關懷,發揮基督教信仰特色就能永續發展。 周宏室警告,2010年新生兒僅16萬6886人,約為現在大學一年級學生總數的一半,因此從台灣出生人口變化預計,18年後,有將近一半的大學會倒閉。另外,1998年的出生人口為27萬1450人,這些人預計5年後進入大學就讀,所以在2016年就會開始發生大學倒閉的風暴,必須趕快應對。 2010年出生人口大約是1997年32萬6002人的一半,從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出生率加速降低下,究竟大學要招收多少學生才能經營?真理大學校長吳銘達表示,1所大學有6000位學生就能維持收支平衡,但國內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和名額分配不均,且私立大學比例高,即使只招生6000名仍是倍感壓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大學、技術學院、專科總招生名額33萬2620人,但公立名額只有7萬128人;從新生註冊率來看,公立學校報到率有94%,私立學校則僅有78.18%,越來越多科系因招生不足遭到減班或裁撤,顯示私校經營日漸困難。在「人人有大學可讀」「18分上大學」的時代,政府的高教政策有幾個調整方向,首先是大專退場機制,提高各校和系所評鑑標準,嚴格執行停招、停辦;其次是轉型,輔導大專轉為職場、高齡、退休人士的進修學校;同時教育部可依〈大學法〉整併公立大專,減少教育成本,而私校受招生不足或資金縮減的影響,也可能用合併求生存。 少子化使學生人數減少,政府和各校普遍採取招收中國學生,鼓勵民眾參與終身教育等,增加學生數和收益,相較於政府政策和各校因應少子化策略,長老教會高教機構有何優勢和對策?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2月18日至19日舉行研討會,長老教會所屬真理大學、長榮大學、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等各校校長、董事長均參加這次研討會,普遍認為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專有基督信仰、釘根本地和普世結合等特點和優勢,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表示,長老教會各大專加強基督信仰教育,突顯基督教大學的特色,就可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期許長老教會大學走在社會前面成為典範。 長老教會是普世教會的重要成員,1200多間教會遍佈全國,還有醫院、社福機構成為支持高等教育的最大後盾,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真理大學副教授蔡維民建議,總會應協助各校和普世教會、國外學校建立夥伴關係,擴大海外招生;學校積極向各教會介紹辦學成果和招生訊息,開放校園服務民眾、提供教會活動,加強與其他基督教機構合作,讓社會各界更了解長老教會深耕大專教育的用心,只要認真辦學,就不會被淘汰。 馬偕醫學院 7大能力 培育醫師具專業富愛心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2009年正式招生,是國內最新的醫學院,目前設醫學、護理2科系,創校宗旨是效法宣教師馬偕博士,期待培育具備「馬偕精神」關懷弱勢、專業和醫德兼備的醫療人員,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對馬偕醫學院2年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服務教學並重是馬偕醫學院的特點,期盼培養醫學生擁有7大基礎能力,包括對社會的認知和關懷、人道精神和素養、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弱勢族群的照護與服務以及優良的教學與研究能力等。 2年來師生多次出隊到台東利稻、達魯瑪克等部落,平時也到雙連安養院關懷長輩。校長魏耀揮說,師生到偏遠地區實際與人接觸,有助成為「眼中有人,心中有愛,腦有智慧,手能操作,腳能行動」的醫師。 去年12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的「馬偕醫學院訪視報告」指出,馬偕醫學院3大優點,第1,馬偕醫學中心擁有豐富資源,足以提供馬偕醫學院長遠發展;第2,目前教師和學生關係密切,對學生有正面影響,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感激;第3,馬偕醫學院與淡水和三芝地區居民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針對機構和董事會、課程規劃、學生意見、師資、教學資源等項目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從師生訪談中發現,校務、師資充實,尤其學生關懷是馬偕醫學院的強項,建議現階段應以建立優良教學品質和增加教學資源為首要,期待董事會能夠全力支持,使校長和教師致力校務發展,建立穩固基礎。 為了挑選適合的學生就讀,推薦甄試入學除了學測成績,採取「多站迷你面試」、小組討論的多重考評,這是和其他醫學院最大的不同;招生時對學生的學科和人格特質並重,入學後重視信仰和生活輔導,是全國第1個向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動呈現「學生自評報告書」的學校,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期望培育具有專業、憐憫心、重視倫理和責任感的醫療人員。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評鑑第1 實習資源打造優秀學生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去年慶祝40週年,教育部多項評鑑更榮獲全國專校第1;去年金士頓科技公司也特別捐款1.8億給馬偕專校「原住民家庭翻身教育專案計畫」,資助200名原住民學生5年的學雜費,鼓勵他們在畢業後返鄉貢獻所學。 擁有學生3085人的馬偕專校,是國內很重要的護理人才養成中心,馬偕專校結合馬偕醫學中心,有完善的教學和實習資源,各項評鑑成績優異,即使近年教育部對專科招生名額縮減,馬偕專校新生核定名額不減反增,五專部註冊率高達96%;另外,去年馬偕專校的護理師考試及格率81%,護士及格率84%超過全國平均,畢業生不僅有就業保證,升學率也很高。 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表示,「誠敬愛勤」是馬偕專校校訓,勤勞是護理人員最重要的態度,期待學生都能到職場發揮所學,他鼓勵學生「畢業後到護理第1線至少服務2年以上,」實踐護理精神,對日後進修或生涯發展都有幫助。蘇聰賢任期至今年屆滿,9年任內,除了培育學生,同時栽培優秀師資,提供馬偕醫院醫師等專業人士到校任教機會,使200人次順利升等,成為教育部認可的大學教師,協助馬偕醫院晉升醫學中心。 對於馬偕專校的發展,蘇聰賢希望馬偕專校和馬偕醫學院能儘早合併,他感謝馬偕醫院和董事會的支持,尤其馬偕董事會提供新台幣1億2000萬元支持馬偕專校興建三芝校區宿舍,這是很重要的一步。&nbsp 馬偕醫學院、專校 &nbsp合併意見不一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是否合併,雙方意見不一。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莊焜明與馬偕專校希望2校合併,馬偕醫學院則反對合併。 2010年3月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針對2校合併的願景提出報告;同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訪視馬偕醫學院,針對董事會情況訪問莊焜明,他也期待馬偕醫學院和專校合併。 對此,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提醒,護專和護理系在專業層次差距大,馬偕醫學院成立不久,護理系還需時日打好基礎,建立制度,不能為了應付其他評鑑而貿然合併;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也認為2校目前不應合併。 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對於合併至今沒有共識,加上醫學評鑑委員會認為,馬偕醫學院本身有董事會,也與馬偕社福基金會董事會、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單位有從屬關係,等於有3個董事會,相關單位必須先釐清各董事會和學校的關係與行政架構,才能讓學校未來的發展更加順利。 真理大學 聖經辦學 師生跨校交流合作發展 【邱國榮專題報導】「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繼承馬偕博士對台灣文化、教育、醫療的貢獻,於1959年決議在馬偕親自規劃監工的淡水「牛津學堂」原址,計畫籌設大學,首先於1965年8月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之後於1999年8月1日改名為「真理大學」,分為台北淡水與台南麻豆2個校區,有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知識經濟、語文和運動知識等8個學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與財經3個研究所,以及宗教學系碩士班等33個學系,以及8個2年制技術系在職班。  南北校區專業分工 校際結盟尋求發展 台南麻豆校區佔地21.6621公頃,與淡水校區校地9.33公頃併計,真理大學面積有31公頃之多。目前麻豆校區規劃4個學院11個學系,以及2個碩士研究班,分別是人文學院的日文應用學系與英語應用學系;觀光休閒事業學院的航空運輸管理學系、自然資源應用學系、餐旅館裡學系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運動知識學院的水域運動休閒學系、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管理學院則有工商管理學系、知識管理學系以及資訊應用學系;而研究所,則是資訊應用學系碩士班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 2010年11月,真理大學在麻豆校區舉辦「共存共榮、迎向卓越.大學校長高峰會」,邀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台南神學院參與高峰會談,之後,真理大學與2校簽訂姊妹聯盟,推動師生交流與學術合作。該校的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所長蔡維民教授,對此合作表示,「M型化現象」已經吹到了大學經營面,原因是面臨「少子化」、「企業化經營」的影響,以及面對「政府錯誤政策」的干擾因素,因此學校與2校結盟,互惠共享,是彼此尋求發展的可能新方向。  辦校理念3H加5H 將知識建在真理上 真理大學是所教會學校,因此,教學的理念與信仰的理念融合一體,一如校名的「真理」2字,將教學與信仰的理念依據聖經創校,尤其引據聖經所言:「敬畏創造宇宙的神,是智慧的開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所說的每一句話」,根據這2句的聖言,訂定了真理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治學上,期盼全校師生能夠將傳授知識的真理建構在上帝的真理基礎上頭,據此原則,帶領學校走向軟硬兼備、內外兼修,而且有別於其他大學的特有校風。 所謂軟硬兼備與內外兼修,就學校師生而言,就是傳授知識,激發潛能,研究基礎性的新知識,並且學風自由地探討真理,使全校師生具有謙遜的(Humble)、人道的(Humane)、幽默的(Humorous)3H人格,成為健全發展的人,現任校長吳銘達則在原始的3H辦校理念以外,更加上他提倡的5H,期盼每位師生以愛心(Heart)愛學校愛自己,增進身心靈健康(Health),充滿榮譽感(Honor),共同營造豐收(Harvest)的知能與教學成果,一齊創造幸福快樂(Happiness)的學習與工作生活。校方則以開放的態度,順應世界潮流,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並且將學術與技能經驗推廣到在職的社會人士,提供社會一個良好的終身教育機會。 由於台灣宗教現象多元、活動頻繁,不同宗教在此蓬勃發展,對島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活動影響甚鉅;而放眼世界,宗教對世界穩定、政治衝突、民主改革與社會興革具關鍵性角色,真理大學為此在淡水校區特別設立了「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基本的學程有「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2方向,在校際間獨樹一格。 長榮大學 全人牧育 發揚基督精神打造品牌 【陳怡萱專題報導】長榮大學設立於1993年,前身為「長榮管理學院」,發展至今17年,設有「管理學院」、「健康科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工程學院」、「神學院」5個學院,超過1萬名學生。長大辦學理念與願景為「全人牧育、長榮永續」。陳錦生說明,強調「全人牧育」而不是「全人教育」,在於「牧」指的是「牧羊人的精神」,即是「不放棄任何一隻羊」,以愛心關懷找出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們發揮潛在專長;而「牧羊」就要供應羊群所需,除給予學生規範,同時致力訓練、改善老師的授課技巧,「老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把學生教好』,而不是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  看重本土強調信仰 全國唯一校內車站 陳錦生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大看待每位學生,不是工廠量產出一模一樣的商品,而是陶匠親手捏出的藝術品,「我們的學生進來時也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出去可以得到好成績。」陳錦生口中的「好成績」不只是專業上有好表現,更要培育學生成為「受人尊重的社會公民」,以此為「長榮品牌」,亦即是基督教大學與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 「長榮大學是台灣的基督教大學。」陳錦生指出,「台灣的」與「基督教」都是形容詞,前者表示看重本土,讓學生認識台灣、認識自己,後者強調基督信仰的謙卑服事、虛心學習。 現在的長大更成為全台灣第1個校園內有車站的大學,即台鐵沙崙線的「長榮大學站」,提到這個「神蹟」,陳錦生滿懷感激,「上帝對我們很好,沒有什麼缺乏。」他指出,基督教大學「沒有真正的老闆」,因此「不會被要求賺錢」,所以經費能夠儘量用在投資教學相關設施上,以牧羊人尋羊的精神為學生服務到底。  校牧提供身心關顧 核心必修品學兼優 基督教大學的特色是設有「校牧」,發揚基督精神,關顧學生身心靈,推動生命教育、福音分享、關懷服務、團契成長、聖樂造就、節慶紀念、清寒獎學金等事工。目前校牧室有4位牧師,包括主任牧師陳尹中及關懷牧師陳宇碩、陳嘉冕、丘昌完(韓籍宣教師)。 長大學生必修課之一「長榮精神」,便由校牧擔任授課老師,講述教會傳統與立校精神,結合校園生活與社會時事,以「敬天、愛人、惜物、力行」為授課主軸,是為大一各班必修的核心課程。 此外,在長榮大學讀書,所有學系皆必修「倫理教育」,包括「大眾傳播倫理」、「會計倫理」以及「應用倫理學」,長大校長陳錦生表示,「教會為什麼辦大學?就是要發揚基督精神。」因此,長榮大學格外重視品格教育,「把學生教好」是全體教職員共同的理念。 除生活及靈性關懷,長大特別設立「關懷家庭」制度,由50位基督徒教職員每人認養2位大一新生,每學期約100位新生可藉由關懷家庭得到生活上、信仰方面的照顧,透過情感交流、信仰分享,幫助離家在外的學生早日適應大學新生活,並持續信仰不中斷。 陳尹中說,校牧室向全校師生開放,備有茶點,常有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來到這裡聊天交誼,或是在這裡念書、討論功課,也常有學生因為信任校牧而前來訴說心事。「常常聽學生講感情啊!」對於學生很信任校牧,陳尹中感到欣慰,學生遭遇到經濟上、家庭上各方面問題,校牧室也會傾力協助。長大校牧室每學期向教職員及各教會團契募捐「信望愛獎學金」、「仁愛基金」,用於獎勵表現優秀學生以及急難救助。 目前長大有4個學生團契、1個教職員團契、1個學生聯合詩班、1個教職員詩班、7個查經班、1個手鐘團、以及1個福音劇團;針對慕道友設有「Alpha小組」,以不給予壓力的輕鬆方式,提供信仰相關資訊。

夢中的仙境──蒙地內哥羅(黑山共和國)

&nbsp文圖◎彭書睿 &nbsp 那是一個濃霧的凌晨。靜靜的水灣因著大船入港滂溢著神祕的漣漪。海灣湖心有2座小島,各有1間古老教堂建物嚴肅的佇立其上。初冬的涼意穿透清晨的寧靜,兩岸環繞著濃密的針葉林,深邃的綠填滿了山色,遠望此景一如她的國名意譯:「黑山」(蒙地內哥羅,Montenegro)。從維基百科當中對這國家名字的解釋,可見端倪。Monte即是山,Negro則是黑色的意思,意義是「黑色的山」。中、港、澳甚至直接將這位於巴爾幹半島、亞德理亞海東海沿岸的國家──蒙地內哥羅,稱為黑山共和國。而我拜訪的這個小城,就是該國的重要港口,遨遊地中海的郵輪一定不會錯過的景點,叫做科托爾(Kotor),我更願意叫它更有哲意的「果陀」,因為就好像一個夢裡尋妳千百度的世外桃源。 福音船上2個富冒險精神的瑞典女孩用身體行動第一時間來讚嘆山水美色,船一靠岸,不待船長宣布安全等級,竟在眾人驚呼聲中迅速脫下鞋子長褲,噗通一聲跳進這如詩畫般的寧靜海灣,悠游了起來。當時,我記得水溫應該不超過10度。她們的興奮其來有自,除了飄渺的山湖一色和清澈水質,還有那久久航行不耐的情緒需要抒發的場域。玩耍瘋夠了要從海灣另一頭上岸時,可就沒有那麼瀟灑了。正因為眼看四處均為鋒利的巖岩或是港灣船塢,沒有一個沙灘可以平順上岸,她們不得已只好光腳爬上岸來,刮得膝蓋都受傷出血,也是愛玩的代價。 當時福音船正在年度大整修,一整個月每天超時超量的工作,一結束就進入另一個港口。那些日子,每天都過得很漫長,每天的責任和工作,不管是別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承諾都已近飽和。寄回家的代禱信上是這麼描述著:「就算環繞的景色帶著中世紀的古典美,也不知道珍惜。重山圍繞著狹長的海灣,好像一個內陸湖,然而天氣冷的平均4度到8度,每天下雨看不到藍天,工作從早到晚,4點左右太陽就下山,連窮山惡水都看不到!」 然而走過千山萬水後,回頭來看,曾被我稱為窮山惡水的小港卻是魂牽夢縈的美麗所在。在不同的演講場合,聽眾好奇的想知道,去過這麼多地方,哪裡的景色最美麗,我還是不猶豫地說:「蒙地內歌羅的果陀。」 巴爾幹半島的歷史,滿是衝突和仇恨,我們從國中開始就知道所謂「歐洲火藥庫」就是指這個地區,兩次世界大戰都有他們顯眼的角色。半島上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在冷戰過後陸續分裂成好幾個國家,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克羅埃西亞(因為足球)和波士尼亞(因為衝突迫害)。然而,這對我們這些在世界另一頭的台灣,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因為那的確是在心裡位置的邊陲。 與西岸義大利的風土民情和景色明顯不同,亞德理亞海東岸,從克羅埃西亞被稱為「亞德理亞之珠」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經過蒙地內哥羅到阿爾巴尼亞的杜拉斯港(Durres),都有著中古時代磚瓦建築牽連著碧海藍天,在旅遊書籍喜歡列出「100個死之前一定要去的地方」,這裡的城鎮一定不會缺席。科托爾小鎮緊依著高聳的山壁,彷若《魔戒》電影的場景,更經典的是,帶著歲月痕跡的防禦性山寨沿著山巒徘徊而上,之於電影《練習曲》蘇花公路的蒼翠,黑山的蒼涼絕美更有一番不同的氣息。從泊船的岸邊到聳立的絕壁梯階只有短短的數百公尺的距離,沿著山緣的石階上行,巧遇上了年紀的牧羊人催趕著數十隻成群的山羊,時間彷彿在過去的某一個轉角停格。 俯視狹長的海灣與擁擠的房舍,寧靜的水面仍然漂浮著一層神祕的薄霧,鎮上深橘色屋頂的正教會教堂,傳出莊嚴的誦經詩歌。好像從來沒有過戰爭,好像從來沒有過觀光客,好像蕭瑟就是那應有的氣質,好像一直停留在時間的那一個轉角,等待心中的果陀。 入夜了,安靜的鎮裡響起音樂,還在節慶的餘溫中的鄉民穿上了色彩豔麗的民俗服裝,整個街頭因為食物的香氣和紅酒的刺激而活了起來。巴爾幹民族獨有的舞步和歌聲迴盪在石板路上,熱情的孩子牽著我們的手,催促異鄉人加入他們的行列。這又是另一個夢境&amphellip&amphellip。 蒙地內哥羅於2006年5月21日舉行公民投票,以55.5%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剛好超過歐盟規定的有效結果票數──55%。6月3日,蒙特內哥羅國會宣布獨立,28日正式加入聯合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妳是我永遠e疼──獻h??謝緯牧師娘楊瓊英醫師

◎蕭幸美 T?約旦Jarash二千年&ecirc戲院舞臺 細細&ecirc聲會當傳到最後一排 出我si?ng大&ecirc力 用我si?ng大&ecirc聲 叫我親愛&ecirc名──Hideko 我是妳日時&ecirc影,暗時&ecirc鏡 妳是我心中永遠&ecirc疼 毋甘看妳孤單無伴一世人 每日思慕守空房 山盟海誓我竟然失信 龍眼花開&ecirc時陣我也無回應 我無t?南投埋我&ecirc土 變成千風導妳到t?死海(dead sea)&ecirc湖 &nbsp&nbsp 抱妳,?i?妳,扶持妳 牽妳,抹妳,醫治妳 雖然妳無聽到我&ecirc甜言蜜語 轉頭看咱25年行過共同&ecirc痕跡 相愛&ecirc約束親像陣陣春風 吹t?妳紅k&igrave-k&igrave &ecirc chh&ugravei-p&eacute 摸著妳軟s&igravem- s&igravem &ecirc白頭髮 輕聲細說講起我&ecirc思念chiah呢長 上帝將我對妳&ecirc保惜 寫t?一層一層&ecirc紅山巖石 我將咱&ecirc疼印t?一片一片&ecirc山坡 妳豈有聽到上頂ko&acircn清泉&ecirc水聲 愛情&ecirc水泉流入乾旱&ecirc井邊 神蹟&ecirc開始 咱永遠&ecirc疼&nbsp

敢作牛,m̄ 驚無犁好拖!

(請安裝Taigi Unicode字形,配合Firefox瀏覽器來讀) 作者:李南衡 早前台灣農業社會,差不多每一個農家 lóng 有飼牛,因為農家需要牛來鬥相仝作工課。牛頷頸掛擔(軛)拖犁來犁田,m̄ 管冬天田水冷霜霜、抑是熱天田水燒烘烘、加上日頭曝田水hah?起來 ê 熱氣真 hō͘ 人食 bōe 消,牛 ê 動作若 khah 慢一絲仔,農伯仔 ê 竹枝仔就 tùi 牛 ê 尻脊 phiaⁿsut 落去。除了耕作以外,載 chhek 載稻草抑是載農作物,m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