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國是會議

以公義信仰 關心社會政治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1台灣青年國是會議」7月14日至17日在真理大學舉行,這是長老教會首次以青年為主要對象的「國是會議」,去年10月長老教會召開「台灣國是會議」,許多人期待能聽到年輕人對國是的建言,今年初總會青年、大專、教社開始籌備青年國是會議,這是暑期各青年營會中,少數用信仰討論台灣國家主權、人權和社會公義的活動。

主辦會議的長老教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指出,近年台灣內外情勢快速變動,明年元月又有總統與立委大選;台灣內部有貧富差距、環境生態、人權和社會公義等問題,國家主權更面臨危機,中國佈署千枚飛彈對準台灣,外交屢遭挫敗,至今無法加入聯合國,仍是國際孤兒。因此召開青年國是會議,邀請國內外教會、學校、社團的青年參加,以台灣主權和人權為兩大主軸,藉由禮拜、專題演講、論壇、工作坊、文化之夜等,讓青年暢所欲言,並邀請前總統李登輝分享「信仰與人權」,從他的信仰歷程,鼓勵青年參與社會,實踐上帝公義。

「彩虹孤鳥──在多元孤立的台灣情境中實踐上帝的公義」是國是會議主題,象徵台灣有多元族群、語言、文化如同美麗彩虹,但台灣在國際卻如同孤鳥,孤單卻有自信飛翔,向世界分享愛與祝福。每位與會者有一份聲明起草表格,內容有「我是誰?」「我的夢想」「我可以做什麼行動」,以及對教會、政府的期待與呼籲等5個項目,各中會推派代表回收整理,濃縮與潤飾成為大會聲明初稿,17日上午綜合座談討論確認,正式通過〈2011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國是聲明〉,強調青年自我反省、透過禱告和聖經教導,關心多元社會和弱勢,用心愛台灣,呼籲「教會要謙卑反省,勇於檢討偽善與中產階級化的現象,並和受壓迫者同在」,呼籲政府「縮短貧富差距,落實法治正義人權,宣告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回顧40年前長老教會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到最近「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可以看見長老教會用行動關懷台灣前途,參與社會改革的發展軌跡。1970年代至今,除了牧長們勇敢發聲,青年更是重要的參與者,1980年代大專長青團契參與政治民主、環保、原住民、婦女人權等社運,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寒暑假原住民教育營常有信仰和時事討論。

在1990年初期,許多長老教會青年投入「三月學運」,後有「人力資源發展營」等以社會議題為主軸的營隊,1995年長青團契學生自主舉辦第一屆「長青學習成長營」,談論青年在教會的角色和社會發展,1999年TKC50週年青年大會有30多個議題小組,具有青年國是會議的雛形。

最近10年則有2002年,青年、大專、婦女在總會年會前召開「會前會」、2005年青年大會,另外,總會大專每年暑假舉行「台灣基督徒學生運動營」(Taiw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TSCM)結合URM訓練,讓大專生學習社會分析方法(CUT-Canadian Urban Training),培養社會運動和組織能力,今年「ECFA對台灣的影響」為主題。

近年暑期青年活動不少,例如:Shine青年營、天國文化、讚美之泉巡迴、「升級吧,敬拜讚美」音樂營等相當受到歡迎,人數甚至突破千人;各教會常號召青年協助兒童營等,而讓青年用信仰探討社會議題的活動並不多,台灣青年國是會議期待成為長老教會青年關心國是、參與社會改革再出發的起點。 &nbsp

國家意識模糊 青年要認識國際現實

【林宜瑩專題報導】「當台灣在奧運自貶為中華台北,在外交上連馬政府也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你叫外國如何對待台灣?」馬偕專校助理教授賴怡忠在青年國是會議的專講「台灣主權與國際地位」時直言,總統馬英九強調「一中各表」,雖然他認為的「一中」是中華民國,但在中國國力強大、各國忌憚下,「現在馬政府與中共談一中,豈不是自投羅網、以卵擊石?」

賴怡忠以1951年《舊金山和約》、1952年《台北合約》中,《舊金山和約》僅明載日本放棄台灣、澎湖,並未說明要把台、澎交給誰,而《台北合約》僅把台、澎居民「視同於」中華民國國民,但「視同於」並非「一定就是」,加上1971年聯合國2758決議案,僅確認「中國」由北京政府為代表,與台灣代表權無關。

後來在2007年當聯合國秘書長說,2758決議案是確認台灣屬於中國時,美、加、日及歐盟等國都提出抗議,並表示這不是當初的認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國際上認定的「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馬英九強辯「一中」是指「中華民國」,這與國際認知的不同,再加上馬政府於國際媒體公開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如今,奧地利、巴西甚至美國郵局都把台灣是為中國的一省,「別國的作為,豈不正符合馬政府的說法嗎?」

總會青年主委李信仁則提問,當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美國、俄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的掌權者都將異動之際,賴怡忠教授如何看待台灣與中國間的局勢?

賴怡忠回應時指出,在各國執政權變動時,各國對國內或國際局勢的態度,一定都採取緊抓、穩定的策略,要是中國在2012年6月對台灣發動武力攻勢,美國等世界大國一定會很不高興,因為那是在破壞世界局勢的穩定,「不過,要是馬英九主動向中國投懷送抱,那可就不一定了。」

專講後,國是會議以「建國百年的迷思」為題,邀請台聯黨組織部副主任周倪安、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黃琬珺、以及在網路影片上暴紅的台美青年張浩明(阿明)進行論壇分享。

「建國百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哪有那麼久?」周倪安說,以前的阿公、阿嬤在1945年前都稱中國為「支那」,到了國民黨流亡政府逃到台灣,才自稱是「中華民國」,對此周倪安質疑,「對國家要叫什麼,我們人民可有決定權?」過去,荷蘭人說台灣是福爾摩沙,現在被國民黨說是「中華民國」,可見,國名是可以改的,並掌握在人民手上,不是在執政者手上。正如韓國的漢城可以改為「首爾」一樣,未來我們也期望能夠說出自己國家的國名就是「台灣」!

黃琬珺則是從「總統的閣揆任命權」來探討現行憲法體制的問題,以及馬英九上任總統後是否真的有「依法而治」?她也以大法官釋憲文釋字第633、655號等相關解釋,針對「總統的閣揆任命權」是否要經立法院同意,與立法院有無權力成立319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兩件事相比較,她認為在陳水扁執政時,國民黨力圖擴張立法院職權,但在馬英九執政後,又限縮了立院職權並擴張總統職權,根本沒有尊重憲政慣例與現有憲法體制。

在美國出生、回到台灣已10年的阿明,外表雖有台美混血的模樣,但以一口流利的台語批判台灣時政,並錄製成影片放在網路上後暴紅,「只要你離開台灣,你不可能用ROC走遍其他國家!」阿明說,ROC在台灣絕對沒有100年,所謂的「建國百年、精彩一百」這種國民黨喊出的口號,根本百分之百是在欺騙我們,正如中國人說他們歷史有5000年一樣,只會澎風、吹噓,國民黨(KMT)就是在中國做得太爛才會跑到台灣,結果造成228、白色恐怖及黑金,怎會還有臉慶祝什麼建國百年呢?

「什麼百年好合?為了國民黨的100年,大家趕著集體結婚,你不覺得這樣做很好笑嗎?」阿明說,這正如共產黨在慶祝90歲,中國媒體一直說共產黨有多好、多好是一樣的道理,而馬英九對自己的身分也是一樣不斷強調、解釋,並在血統與認同上做文章。「如果他真的是台灣人,有必要講一堆、繞一大圈嗎?」同理,要是真有中華民國,何必又說成中華台北、中華民國在台灣?「KMT為何都在喊口號?因為國民黨沒半項,只能靠口號在騙!」

參與凱道抗議 &nbsp體會多元議題現況

【邱國榮專題報導】馬政府去年承諾推動《土地徵收條例》修法,但事隔1年,修法草案未見下落,而且政府搶農地的狀況持續發生,於是憤怒的農民與聲援「土地正義」的民眾,在16日夜宿凱道抗議,痛批馬政府「強盜政府」;其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教社、大專事工委員會舉辦「2011台灣青年國是會議」的青年到場聲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牧師,也於晚間8點左右抵達凱道現場。

擔任國是會議翻譯組同工的台灣神學院學生連振翔表示,透過觀察農民夜宿凱道行動,發現一個議題中,如蛛網般的各種面向都有一群人在關心;因此自我反省,年輕人大嘆面對社會多元議題的無力感,其實可藉由進入複雜環節裡,找到一項有興趣想要理解的事情,經營好這個小角落。

他指出,許多人批評現代年輕人對社會無知或不關心的態度,是導致問題不斷擴大的原因之一,但是他對這樣的批評則認為,社會上有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新議題不斷冒出,並非年輕人冷感,而是無力,尤其每項議題的主幹下,還都是盤根錯節的諸多問題,這更添加年輕人面對社會議題的無力感。

布興‧大立則表示,馬政府上任以後,農地面積不斷萎縮,方便財團在被徵收的農地上建設炒地皮,導致農民痛苦指數因此不斷升高。「我們信仰的立場,是在誰痛苦的時候,把他們看做是最寶貝的人。」布興‧大立指出,這就是聖經「在後的要在前」的道理。他說:「教會要站在農民的立場,幫助農民『出頭天』。」

他對許多參與國是會議的青年到凱道聲援農民,感到非常高興,他指出,未來的時代就是現今年輕人的時代,但是這並非意味著將來,而是今天就是年輕人的世代;年輕人看見農民遭到政府不公平對待的處境,而信仰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這不只是要我們與受苦的人民站一起,而是要把他們的受苦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讓他們成為最寶貝的基層人民。」

&nbsp

分組豐富多角度
工作坊凝聚意見

&nbsp

【黃以勒專題報導】7月14日至17日於真理大學舉行的「2011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大會特別設計在15、16日下午,以「工作坊」的分組形式,針對台灣當前各項值得關注的面向,進行分組討論。

青年國是會議的工作坊分為2大主題,15日下午的工作坊延續當天上午關於「台灣主權」專題與「民國百年迷思」論壇,分組集中於比較總體性的問題,計有9個組別,聚焦於將「台灣」視為一整體所展開的討論;16日上午進行專題「從基督信仰看台灣人權」與「台灣發展中的社會公義」論壇,因此下午工作坊將焦點放在「社會公義」,著眼於不同事件的影響、各個族群的權益等,共8個組別。

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委李信仁指出,選擇以工作坊的方式進行會議,除了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內,討論出更多面向的意見、對主題形成更全面的看法;同時在每個分組內,都會形成小組共識,各組均有書面記錄,成為最後一天綜合座談時,發表共同聲明的基礎。

15日的分組議題,延續上午的專題,針對台灣的前途作討論;比較特別的是在「原創流行歌百年風華」分組中,講師李坤城回應上午「建國百年迷思」論壇,指出台灣的流行歌謠歷史早就超過百年,硬要以具有政治意涵的百年來看待許多領域的發展,是武斷且不切實際的。

有部分講師私下表示,工作坊的作法很好,但是分組面向過多,每一組的人數太少,十分可惜,應該將部分相關的組別合併,對議題才能有更多討論的聲音。對此李信仁表示將會虛心檢討,不過他同時提到,這次工作坊的講題是經過大專、青年與教社委員會共同討論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意義,講師也是一時之選,十分難得;部分講師並非基督徒,但是由於認同長老教會的理念,因此樂意參與,藉此機會也能讓青年的視野更廣,教會也能夠與之結合成更大的力量,不啻是美事一樁。

16日的分組則將議題設定較為相近的「東發條例╱美麗灣」與「國光石化」2組合併,共同討論國家、財團對土地、人民的不當介入。

&nbsp

&nbsp

主委有話說

年輕人,您還有夢嗎?

&nbsp

【特稿/李信仁】「2011年台灣青年國是會議」7月14日至17日舉行,剛好是公務人員高普考的日子。今年報考總計13萬5004人,人數創下近15年新高,考上公職是很多年輕人的夢,特別在這高失業率,貧富差距嚴重的年代!事實上,許多年輕人不敢追夢,覺得找到好工作、考上好學校更重要。

曾聽一位大學生說:「政治對我們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他們吵他們的,改變了什麼政策或換了誰當家,對我們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就算希望改變,也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這樣的無力感,也造成了對政治的冷漠。」曾幾何時,台灣青年變成沒有夢,不敢立志,不想對國家社會提出看法。

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籌備「2011年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同樣遇到瓶頸,原本預定250人,實際大約100多人,包括30位來自印度、韓國、蘇格蘭的外國青年。報名未達預期的原因,可能是暑期活動集中在相同時間,青年分身乏術,也或許是主題不夠吸引人,許多教會青年選擇「Shine青年營」,今年有1350人參加,而「讚美之泉」巡迴更是場場爆滿;從人數上來看,「青年國是會議」大約是「Shine」的1/10。

然而,一個活動更重要的是內容談了什麼、做了什麼,引起什麼迴響。青年國是會議結束後,陸續聽到一些檢討,針對會議中通過的〈2011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國是聲明〉,有人認為「沒看到對於當下台灣青年狀況的回應」「感覺跟歷來的會議聲明都大同小異」「聲明和青年之間是有距離的,如果要強調青年的行動力和實踐決心,用〈宣言〉比較能發揮」等等,對於會議本身,有人認為與會者發聲較少,希望營造更開放的對話空間。會議結束後,還能有回應,這是可喜的現象,不管是否到場參加,只要持續討論和思考,就能帶來進步。

青年是教會與社會的改革動力,如同受歡迎的日劇《龍馬傳》、《仁醫》主人翁?本龍馬,年輕的他在幕府末期提出夢想的國家藍圖,開創近代日本的維新道路。在這個失去夢想的年代,許多人期待有「現代龍馬」帶來希望,「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創造青年思考談論的機會,不見得能有另一個?本龍馬,但至少讓青年從關心身邊發生的事做起,從中找到夢想與目標,年輕人的夢想就是越單純,越純粹,才越顯得珍貴,願主帶領台灣青年,勇敢築夢。(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委)

青年有話說

省思會議不足,期許青年自覺

&nbsp

【特稿/李玉琦、林宛柔、柴毓美、連振翔、陳雯隆、曾偉宗】我們是一群對國家、社會和普世有負擔的青年,過去常參與許多普世會議和活動。這次我們參與「台灣青年國是會議」,透過多元平台與政府和社會對話,學習了解國事,並嘗試站在社會邊緣為受壓迫者發聲。會議幫助我們以不同的角度認識社會中發生的事,訓練我們除了認同自己的立場,擁有批判性思考,還要勇於表達自己的主見。會後,我們一起做了小組式的討論與分享,針對我們所看見的提出我們的想法。

青年應參與教會和公共事務,是普世教會和各國際組織不斷強調的。這次會議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次舉辦「青年」國是會議,想要讓青年參與國事的企圖有目共睹,然而在會議中我們聽到很多講師分享個人經驗,卻很少聽見青年在這次國是會議中勇敢發聲,青年大多仍停留在接受知識性教導的層次,減弱了這種會議原本應有的內涵。追根究柢,會議在發起、籌備與執行的過程中,缺少青年的參與,可能是造成此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青年國是會議中必須更努力營造開放且友善的對話空間,不使青年困在說教的場域,而失去反思與實踐的開創性。長老教會的未來在青年的手中,信仰告白要深化、社會關懷要落實,都需要給予青年更寬敞的空間。我們的青年正在等待,不願在台灣教會中缺席!

教會與社會的關係是國是會議的核心議題。主辦單位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信仰內涵,試圖探討各種議題,讓青年對社會關懷有多元的接觸與思考;然而,我們卻在與會過程中發現,多數參與者無法搭起信仰與社會間的橋樑。我們認為應從在地教會開始,主動參與並提供多元、普世的社會關懷機會,使青年能夠在所屬教會從事的社會關懷當中,以信仰實踐社會公義,得到良好的裝備,這樣未來青年國是會議的進行將不再被限制在知識的傳遞,而能傾聽青年的聲音,對等互重,深入探討青年在這世代的角色定位,具備參與社會所帶來的信仰反思能力。(國是會議同工群和與會青年)

&nbsp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