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 讓我們為地球來祈禱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祢賞賜豐盛富足的地球資源,讓受造萬物同享祢創造的美好。我們為濫用資源,破壞祢創造的和諧,懇求祢赦免。求祢幫助我們、激勵我們,讓我們在各樣大小事上忠心,謹守祢交代我們管理地球園子的職責,好讓受造萬物在祢和平永續的樂園中,時時與祢歡然相遇。奉主耶穌的聖名,阿們。(文/陳惠世)

信仰實踐篇

◎陳惠世(壽山中會華豐教會教育牧師)

1974年,澳洲的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和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提出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lture)時,以照顧地球(Earth Care)、照顧人類(People care)、分享多餘(Fair Share)三個倫理做為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核心,這三個設計核心可在生活各層面實踐應用。依循這些永續倫理來生活,除了可挽回生態危機,還能促進地球和平的願景。

人類是大地的一分子,被上帝賦予大地管理者的身分,實有必要擔負管理大地的職責。在生活中,常可發現「照顧地球」、「照顧人類」的行動,「分享多餘」的倫理概念,則是較被忽略的一環。我們易從「人」的本位中心做為行動思考核心,而將生物分為「益」與「害」,以致難以破除與其他生物共享資源的觀念。事實上,上帝所造萬物都是「好」的,從大自然平衡和諧的觀點而言,無一受造物有「害」。萬物各依所需,彼此關聯,因此「分享多餘」其實涵蓋人與人、人與其他受造物、及受造物之間的彼此分享。

要實踐「分享多餘」的倫理其實並不難,在人與其他受造物分享的實例上,農田、菜園可以不因蟲鳥之害而噴灑農藥,可改用忌避植物、共伴植物的多元種植方式,或其他合宜的農法讓生物按其生態功能,彼此受益、安全自然的生長;土地不過度開發,以保留其他生物生存權。在人與人分享的實例方面,可在社區或小社群交換技能、共學互助,以免去事事被金錢控制的生活;也可以檢視家裡多餘堪用物資,號召社區人士或小社群舉辦「免費市集」、「跳蚤市場」、或「無價市集」等活動來進行「分享多餘」的倫理實踐。本文將以「分享多餘」為前提,以「無價市集」為實例來分享愛地球的簡單行動。

物資循環 彼此共享

一場微型的無價市集活動,讓大家一起實踐環保、愛地球的信仰行動。(相片提供/陳惠世)

「無價市集」是物資循環利用、彼此共享的市集活動。稱為「無價」有兩種涵義:一是不定價錢;二是完全免費。因此,「無價市集」可以是為某種慈善目的,將募集物資不定價錢,以自行樂捐的方式進行;也可以採取完全免費的方式進行。

舉辦「無價市集」時,除了物資流通,還可進行議題相關的藝文展演。內容可以豐富多元,饒富趣味。市集中的多元展演活動,除可喚起大家重視地球生態與環保意識,也可以藉機凝聚人際關係,營造和諧共享的社群生活。

2016年的世界地球日,我曾帶領壽山中會南門教會的撒母耳學堂師生,配合世界地球日活動週,在教會外圍公園路邊舉辦一場主題為「無價市集,祝賀地球和平」的微型活動。以下將以此實例做為「分享多餘」的倫理實踐,提供大家參考。

「無價市集」場面可大可小。2016年我所帶領舉行的「無價市集」,是個微型市集,以我在教會設立的「撒母耳學堂」為主辦單位。將收集的物資做簡單品項分類整理後,於活動當天再按照不同分類,以擺地攤方式,讓社區人士或行車經過的路人領取。

紙鶴祝賀 永續和平

學堂只有8個5~10歲孩童和5位志工老師,為招募人員參與,我們在活動前3週就把邀請函夾週報發給教會兄姊,再透過網路社群(臉書和LINE)發布訊息,邀請大家參與:捐贈物資(提供家裡多餘堪用的物資,例如衣物、生活用品或文具書籍、盆栽或仍在保存期限內的食物等)、摺紙鶴、市集裝置、擺攤,以及邀約親友參加市集等。

這是學堂舉辦的第一場「無價市集」,活動採取免費方式進行。這場「無價市集」主要是配合「世界地球日」而舉辦,為讓更多人參與活動,所以學堂發出的邀請函中有募集千隻紙鶴。鼓勵大家利用身邊常見的廣告單或廢紙,摺出大大小小的紙鶴,以「紙鶴」諧音「祝賀」,來祝賀地球永續和平。

活動當日,所有參與者將收集到的紙鶴串成吊飾,裝置在活動場地四周。紙鶴吊飾的下端吊掛各式祝賀卡片,所有祝賀卡全是從隨身常見的美麗包裝盒或廣告紙上剪下的。祝賀卡上有大人小孩書寫的祝賀文字或祝福小圖。原本看似無用的紙盒或硬質廣告單,搖身一變,可以成為美麗實用的祝賀卡。從千紙鶴到祝賀卡,全都是紙張回收重複再利用。活動結束後,這些用過的紙鶴和祝賀卡,破損的就資源回收,良好的就收集保存,等其他活動需要時,可以重複利用。

為記錄市集參與人數和物品流量,並控制活動秩序,學堂製作簡易兌換券和兌換記錄簿,並設服務台和免費茶點區。活動進行時,任何人皆可到服務台以排隊簽名留電話方式,領取2張免費兌換券,每張兌換券可在現場不分品項任意兌換1樣物品(簽名留電話是為了解和控制物資流量,並做為下次活動邀請,參加者可不留電話,但要簽名以控制流量)。換完2樣物品,可再重新排隊,並再次登記領取2張兌換券(重新排隊是為讓品項較好的物資不會一下子全集中在某人手上)。基於物資及活動時間限制,每人可領取3次,亦即在活動中,每人可免費兌換6樣物品。現場若有人不需要換到6樣物品,但有人需要超過6項物品時,可以將兌換額度分享給額度已滿的朋友。

這一場「無價市集」雖然微型,但我們在3週內仍募集到幾百樣物資和千紙鶴。當日許多家長和兄姊前來協助擺攤,陸陸續續從攤位經過的,也有近百位大人小孩停下腳步上前簽名兌換物品。活動結束後,我邀請學堂師生分享心得,大人孩童充滿歡喜,大家除了參與「分享多餘」活動、拿到需要的物品,也分享他們實踐愛地球行動時的快樂。環保、愛地球不能流於口號,從身邊微型活動開始,大家都能用各種方式來實踐。

資源再生篇

化腐朽為神奇──破爛家具變黃金

◎採訪邱雅憫

攝影/邱雅憫

家裡有家具壞了或過時了用不著,你會怎麼處理?千萬不要丟棄或廢棄,拿到藏寶閣找木工師父「問診」一下吧,說不定原本腐朽的家具能起死回生、舊貌換新顏,為家裡帶來新氣象!

位於台南市東區的藏金閣,曾是一座荒廢的遊民所,經台南市政府重新整頓後,2003年7月5日成立「府城藏金閣資源回收再生館」,結合「回收家具典藏館」、「綠教育生活館」3區,構成全國第一個公家機關運用閒置建築物所設置的環境教育場所──台南市環保教育園區,除了提供環境教育、廢棄物再利用宣導、古蹟歷史巡禮外,更是民眾休憩的好場所。

相片提供/藏金閣

論到藏金閣,彷彿進入寶山般,民眾個個興奮地來此尋寶搶好貨。「這裡(藏金閣)所有(拍賣、展示)的東西,全都取之市民、用之市民!」台南市環保局一般廢棄物管理科楊小姐說,通常民眾丟棄的大型家具,不外乎就是送到掩埋場或焚化爐處理,但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占空間,有時還會燃燒出的毒素──戴奧辛,更對國人健康造成危害。

為追求「低碳」「物質循環零廢棄」的理念,藏金閣將大型廢棄物分成三種處理:

Θ1.再利用:館內師傅依廢棄物的損毀程度做分類,如果外表些微損壞,師傅會將家具重新上妝再利用,以「簡修、實用、價廉」的方式,回饋給市民

Θ2.取材:若內部耗材還可使用,師傅會拆解,在無污染、輕巧設計下,販售多樣產品,如:四方椅、拉筋板、置杯架等,都是暢銷好物

Θ3.破碎:最後,無使用功能之耗材,會碎成木屑,供民眾使用

館內服務多元,包含:二手家具拍賣、二收書籍交換、家具損壞維修、環保DIY教學課程、跳蚤市場等。為活化家具之效益,更在全國首創「家具客製化」服務,民眾只要自備回收材料,繪製設計草圖,完成自己理想中的夢幻家具將不再是夢想!此外,為鼓勵民眾響應環保,只要持一定數量回收物或廢食用油,就可領取有機培養土或再生肥皂。藏金閣致力推動資源回收、追求物質循環零廢棄,是推動環保的最佳典範!

最受市民愛戴的,莫過於每月「家具拍賣會」,競標項目從:單人床、置物櫃、桌子、餐椅、衣櫃、鋼琴、古箏等。上午9點不到,場內已擠得水洩不通,不少遠從台東、高雄的民眾慕名而來,親自競標選購;此外,得標的價格更是令人跌破眼鏡,如:一台二手鋼琴7000元成交。得標民眾表示非常值得,因為外面二手鋼琴隨便買也要2~3萬,買到就是賺到!另外,客製化檜木珠寶櫃及五斗櫃、檜木掛飾燈籠價格略貴,但識貨的民眾也願意大手筆收藏。

藏金閣從起初「宣導」垃圾減量策略,到珍藏特色家具如:百年菜櫥、嫁妝箱等,供民眾參觀教育,如今走向關懷層面,建立公益平台,媒合弱勢團體免費提供再生家具,如:捐床給台南維冠大樓倒塌受災戶,提升回收再生家具的社會價值。最後,籲請民眾加強資源回收,讓垃圾減量達到最高效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藏金閣:台南市東區府東街41巷6號,電話:06-2352011

共創社區價值──免費商店與共食廚房

◎採訪郭慧姿

相片提供/徐健智

新竹縣峨眉鄉,以丘陵為主要地形,人口密度是縣內第3低,設籍在此的人口約5500人,實際居住人口僅3000多。然而,擁有好山好水的峨眉鄉積極發展觀光農業,吸引無數遊客,也吸引徐健智一家人在此落腳。

幾年前,徐健智的父親來到峨眉湖光村經營露營區,徐健智觀察到:由於年輕人大量出走,整個湖光村只有100多人,呈現高齡化現象,「這裡好像被社會拋棄了一樣,」徐健智描述,尤其,這幾年峨嵋主要的經濟活動是觀光與小農,遊客來了又走,看似愛上這片好山好水,看似帶來經濟效益,「卻和土地、居民沒有任何情感上的連結」,他不禁深思如何讓湖光村重拾應有的歡笑呢?

徐健智在網路上搜尋到「禮物經濟」一詞,其特色是「在交換過程中,給與者沒有任何得到價值回報的要求和預期」。彷彿靈光乍現,他決定開一間讓人交換物品的「免費商店」。就在2016年夏天,免費商店在露營營區旁開張了——小屋內一隅放置他自己用不到的東西,歡迎有需要的人免費索取,也歡迎大家把用不到的東西帶過來。就這樣,他懷著社區營造的大夢想,抱著姑且一試的實驗精神開了免費商店,沒想到卻引起熱烈迴響,不僅露營區「露客」愛來逛,還有人換了好幾班車,千里迢迢特地把物資送過來,當地居民也會過來走走,聯絡感情。

目前在免費商店交換的物品可說五花八門,例如股東會贈品、書籍、玩具……,奇妙的是,無論什麼物品,總會有一個需要它的人,徐健智舉例:「有一次有個用月曆紙捲成的手作筆筒被送了過來,我心想:這樣的物品會有人需要嗎?沒想到,它不久就被拿走了。」

相片提供/徐健智

另外,徐健智也在免費商店內設立了「共食廚房」。他觀察,居民很期待人潮能帶來經濟效益,遊客也視此地為休閒的大好去處,然而遊客的造訪卻為居民留下大量的髒亂與喧嘩,讓「安靜度日」與「經濟效益」成為居民價值觀天平的兩難,也嚴重撕扯居民原本應該合一的心志。衝突,勢必在所難免。

有鑑於此,徐健智邀請露營區遊客將未能煮完的食材,留在免費商店外的冰箱裡,也聯絡在地小農提供販售後剩餘的農產,讓食材不被浪費,再由志工烹煮成料理,歡迎當地居民與遊客一起在共食廚房內免費享用,期待不同立場的雙方能有彼此對話、了解的機會。

自共食廚房開設以來,並沒有排定負責烹煮的志工班表,但是,「時間到了,自然有遊客、社區媽媽……自願為大家服務。」徐健智感到不可思議。他還注意到,跟著父母來到免費商店的孩童,看到琳瑯滿目的物品,總是流露出探索世界的眼神,「和面對填鴨式學習時,完全不同」,也有一些共學團體主動表示,免費商店會是他們聚會的首選。

懷抱著「為社區創造價值」的初衷,徐健智說,免費商店、共食廚房的開設,「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就好像「維基百科以免費而自由的方式,吸引自願者編輯資訊;全職媽媽在家照顧孩子、處理家務,足以支取高薪卻不支薪……賺錢並非他們的目的。」當初的一個發想,吸引這麼多人前來共襄盛舉,徐健智從中獲得了溫馨的人情,也促成了環保的落實,他猜想箇中原因,「應該就是人性本善吧!」

免費商店所在地:新竹縣峨眉鄉湖光村十二寮12鄰6-5號旁(桐花谷露營區旁)
免費商店開放時間:10:30~17:30
共食廚房共食時間:星期四、六(冰箱開放放置食材時間:24小時)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