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敘利亞祈禱 下篇

文圖◎陳育胤

2008年7月7日,阿勒坡亞美尼亞人區,天氣晴,艷陽。

早上前往阿勒坡市區的基督徒區(Christian Quarter)一帶,這一區又被稱為亞美尼亞人區(Armenian Quarter),其中得依德街區(Jdeydeh)為15世紀左右建立的亞美尼亞人基督徒社區,居民多半是較富裕的商人階級,在蜿蜒狹窄的巷弄中,可以看到古老美麗的民宅和裝飾豪華的教堂。

據稱,亞美尼亞人是最早接受基督信仰的國家,在西元301年,已將基督教作為官方宗教。現今的亞美尼亞只是高加索山附近的一個小國,但歷史上的亞美尼亞疆域廣闊,尤其在西元前95年至前65年間,亞美尼亞的疆域從裏海、地中海一帶一直綿延到埃及。只是,帝國的光輝短暫,在之後的千餘年之中,亞美尼亞輾轉在不同異族的統治下殘存,戰亂紛擾,亞美尼亞人也在這樣的歷史更迭中數度流離失所,因此,僑民散居世界各地。大部分亞美尼亞人信奉東方正統教會,即便散居世界不同的國家,也堅持自己的語言、信仰、文化等,形成特有的社群。

阿勒坡基督徒區街景。
阿勒坡基督徒區街景。

亞美尼亞的流離

亞美尼亞人與阿勒坡的淵源頗深,在古代,有些亞美尼亞人就居住在北方敘利亞。基督教成為亞美尼亞的官方宗教後,亞美尼亞商人和朝聖者南下朝聖必經過阿勒坡,因此有人定居阿勒坡,和敘利亞基督教會間也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曾經協助十字軍東征。

11世紀下半葉,亞美尼亞被土耳其人征服,亞美尼亞人離開家園往更穩定的國家定居,於是,亞美尼亞人社區在安提阿、阿勒坡等地形成。

14世紀,亞美尼亞西里西亞王國衰落,又有一批亞美尼亞移民新浪潮抵達阿勒坡,他們逐漸發展了自己的學校和教會。

在15世紀,阿勒坡的亞美尼亞社區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組織。到了鄂圖曼帝國時代,許多亞美尼亞人因為經濟因素或為了躲避迫害,再度陸續移民至阿勒坡。

20世紀,又有兩波亞美尼亞移民潮湧入阿勒坡,第一次是土耳其在20世紀初對亞美尼亞人展開種族屠殺,第二次是因1923年法國軍隊從西里西亞(Cilicia,聖經譯為基利家)撤出,兩次皆有大量亞美尼亞人前往阿勒坡尋求安身立命之地。據亞美尼亞共和國移民部稱,內戰前,敘利亞境內的亞美尼亞人估計人數為10萬,其中6萬多人集中在阿勒坡。

然而,敘利亞內戰以來,1萬6000名亞美尼亞族裔敘利亞公民已回到亞美尼亞。目前,阿勒坡的亞美尼亞社區是反政府軍的目標之一,內戰前阿勒坡約有40萬名基督徒,2015年降至6萬。

傳統博物館。
聖亞西西教堂外部。
聖亞西西教堂內部。

緬懷包容與多元

我們首先造訪了「傳統博物館」(Beit Ajiqbash, Museum of Popular Tradition)。這博物館是18世紀大戶人家的住宅,類似四合院的建築,房子中間有個小庭院,石砌的房子雕梁畫棟,內部裝飾鑲金戴銀,擺設和家具及器具都是傳統敘利亞款式的物品。管理員帶著一大串鑰匙,一間間以鑰匙開門帶我們進去參觀,一邊解說,最後帶我們參觀地下室和祕密通道,陰暗森冷又伸手不見五指的祕密通道,據說可以通到城堡。接著,參觀聖亞西西教堂與修道院(Mar Assiaal-Hakim,又名亞歷山大教堂),屬於敘利亞天主教。一扇超大斑駁的木門上掛著一塊不起眼的牌子,以法文寫著教堂的名稱。門房是一位老爺爺,坐在一張老舊的木椅打盹,時間仿若凍結般的寧靜感,可惜我相機來不及舉起,他已驚醒,起身幫我們開教堂的燈讓我們參觀。

此教堂建於1500年,黑白相間的大塊磁磚,沒有鮮花供品,也沒有蠟燭,有著濃濃的阿拉伯風格,華麗的西式吊燈和聖像畫卻又透露西方天主教的影子,文化融合極巧妙,不減莊嚴肅穆之感,但大概很久沒使用,椅子布滿一層灰。可惜的是,此教堂建於1881年的鐘樓,已經在2012年9月內戰期間被砲擊摧毀了。

四十殉道士大教堂內外部。

我們接著越過一間希臘正教教堂,參觀附近的四十殉道士大教堂(St. Forty Martyrs Armenian Cathedral),這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教派的教堂,建於15世紀,是阿勒坡最古老的教堂之一。這個教堂占地寬廣,人氣鼎盛,不但信徒來來去去,觀光客有英文簡介可以拿,也設有飲水機及乾淨舒適的現代化洗手間。教堂修繕或加蓋的痕跡明顯,看得出來不同時期的建築使得教堂日漸壯大,教堂外牆的雕刻繁複,令人印象深刻,中庭還有一座記念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十字架。建於1912的鐘樓為阿勒坡較罕見的巴洛克風格,但根據報導,此教堂也已在2015年4月,遭到砲火攻擊,部分建築物傾倒。

阿勒坡在2006被選為世界伊斯蘭文化首都,居民以穆斯林居多,但城內約40幾間教堂分屬不同基督宗派。阿勒坡在歷史洪流中多次容納亞美尼亞人,見證這個城市的寬容與多元。然而,現在這個城市正因人們容不下異己及私利而互相廝殺,以致連年戰亂,人們流離失所,讓我們為敘利亞禱告,祈求和平早日降臨。 (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