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相片提供/Pixabay)

黃作炎

2021年10月,疫情稍解的當下,我特別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走向世界:台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展覽,看見畫家郭雪湖的大稻埕繁榮景象之作《南街殷賑》、陳澄波描繪南台灣夏日氣息的《夏日街景》、廖繼春描繪熱帶植物家居生活即景的《有香蕉的院子》等,在其畫作前駐足,思索未來。

在100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是當時台灣人意識凝聚的起點,殖民時期一群知識分子基於對台灣本土的一種注視與關懷,展開對自身台灣最奔放、最多元的啟蒙。

我在疫情中,走讀1921年相關的展覽,重新認識我生長的所在。來到坐落於大稻埕街區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再次回到歷史現場。在「文協百年,時空重現」展覽,我看到文協追求向上、求變的改革精神,回顧當年、檢視現代的各個面向。

1927年,雖然文協分裂,成員們仍專注在自己的領域。1934年,再度匯集以台灣文藝聯盟為名,綻放「台灣人的台灣」之花朵,在這塊土地上、文協的思想陣地,文藝聯盟團體一波波而起。1945年後,台灣人的文化運動熱情再度燃起,卻又遭逢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而稍稍被澆熄,但文協的墨水並沒有枯竭,追求民主、自由的啟蒙之筆,還在書寫,直到今天。看到那一些曾為台灣人努力、奮鬥的痕跡,因不忍心看同胞不識字、不懂文明與世界大事而創「讀報社」;不甘心台灣文化被殖民「壓落底」,到處辦文化講演、美台團放電影給民眾欣賞,期望讓台灣文化被提升。

日本和平主義者賀川豐彥(1888~1960年)不僅是基督教社運活動家、佈道家,生前亦多次到中國演講,對日本發動的戰爭行為表達難過、懺悔,懇求謝罪。他曾說道:「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須具有獨自的文化,譬如文藝、美術、音樂、演劇、歌謠等。不能夠養成自己的文化,縱使表面具有獨立的形式,文化上也是他人的殖民地。」

感謝文協追求向上、求新求變的改革精神,為當年台灣文化無私地付出,但我審視當下的生活,更期許百年後的今天,台灣社會在面對多元文化價值,思考下一個百年台灣文化該何去何從。

在百年前新舊文化更迭的時期是如此,百年後的今日,疫情使我稍微停下腳步,反思過去,踏出台灣百年之旅的步伐,似乎揭示著台灣新舊文化再一次更迭的時期已然來臨。

我在寧夏路87號廣場前,當年是「新舊文化交匯地、人文薈萃大稻埕」,回顧1921到2021年間,台灣經過日本殖民、白恐、解嚴。過去到當前,想到「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於是我寫下參觀心得,代表我對台灣歷史意義的回應。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