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蘭嶼有三座祈禱山,都豎立著十字架,過去開放時曾是觀光秘境,而同樣豎立許多十字架的五孔洞則因為環境較陰暗,反使部分遊客望而卻步,但教會曾在該處舉辦復活節感恩聯合禮拜;新北市烏來區的南勢溪岸山頭,豎立著一座白色十字架,用以記念在1970年代遭遇山難、安息他鄉的外國傳教師;在2021年10月底,跨教派與教會牧者、信徒合作在金門縣金城鎮豎立高達15公尺的十字架,稱之為「兩岸和平」的象徵;同年12月底,屏東縣瑪家鄉在笠頂山上豎立12公尺高的紅色十字架,並在聖誕節期舉辦點燈儀式。

台灣多處山區、海岸有因著不同團體參與而豎立的十字架地標;在各地方教會的屋頂上、禮拜堂裡也都有十字架;更有不少基督徒佩戴十字架、在車裡掛上十字架吊飾,甚至以此作為識別其他基督徒的依據。從山頂到心口的十字架,對當代基督徒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是救恩的記號、身分的提醒還是保佑的器物?本期專題訪問不同世代與背景的基督徒和傳道人,分享他們的看見。


▶▶ Rii Taljimaraw ▶▶▶ 重新思考十字架的當代意義

相片提供/Rii Taljimaraw

【林婉婷專題報導】談到自己對十字架的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牧師笑著坦言,在小時候、信仰還沒有那麼成熟以前,確實也曾誤把十字架視為平安符;但隨著信仰逐漸成熟,也慢慢理解到十字架的力量不是在於物質本身,而是背後的信仰。她相信上述情形也是不少基督徒會經歷的信仰成長過程。

不過她也直言,還是會看到有教會擺放許多十字架,視十字架如同聖物,或許與台灣民間信仰的文化挪移、影響有點關係。Rii Taljimaraw表示,確實有些信徒需要有更具體的物品依託,就像以色列人的金牛犢,但這也需要傳道人不斷教導、提醒更正確的觀念,引導會友們思考,按聖靈感動啟發、領受,「不要過度誇張地把十字架神格化,那是記號、象徵,但不等於就是上帝。」

Rii Taljimaraw進一步說明,基督徒未必都要配戴十字架,而配戴十字架者也未必都是基督徒;對基督徒而言,除了清楚自己配戴的意義,或許還能與配戴十字架的非基督徒聊聊,促成傳福音契機。但戴與不戴十字架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配戴十字架也不是基督徒專屬權利。而對於在車子掛十字架、配戴十字架項鍊「保平安」等行為,她認為可以轉換心態,把十字架作為「基督徒要管理好自身言行」的提醒,例如駕駛時看到十字架、提醒自己要遵守交通規則等。

Rii Taljimaraw強調,上帝不在十字架上面,也不只是存在於教會裡面。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政權迫害基督宗教,強拆教會禮拜堂和十字架,不少人對此抱持悲觀態度;但Rii Taljimaraw認為,人們心中的信仰並不會因此傾毀,還是要看中國傳道人和信徒們如何從信仰立場面對這種逼迫。

又例如在台灣,原住民族多是出生、成長在基督宗教文化的家庭及環境,但隨著時代演變,新生代對於信仰的認同不再那麼「與生俱來」,教會也面臨信仰傳承與信徒牧養的挑戰,並嘗試找到見證、宣告信仰的方式;Rii Taljimaraw不諱言豎立十字架或許是一種,但或許也還有其他可能性,「如何讓信仰被真實表達、聽見與認同,不只是豎立十字架在那裡就好,而是我們實踐了多少。」

拆毀十字架,不代表信仰從此消失;豎立十字架,不代表信仰就不受動搖。十字架對於當代教會及信徒的意義究竟為何?與此類似的議題還包含「一定要什一奉獻上帝才會祝福嗎?」「耶穌一定是長髮蓄鬍的西方面孔嗎?」等,Rii Taljimaraw指出,傳道人應幫助會友更真實地認識信仰,尤其身處於資訊、觀念及信仰更多元的社會,這些議題都是現代基督教會要關切的。

【系列專題報導,請他文章請點:從山頂到心口的十字架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