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屏東中會教育部於1月23日下午假屏東中會潮州教會舉辦兒少青同工座談會暨首次「以利戈」同工培訓;座談會分兒少和青少場,以利戈課程則分為街舞、才藝和活動組。

(攝影/林婉婷)

屏東中會教育部部長、九如教會牧師王中武在致詞時勉勵,眾人在年輕時就有為服事的心志,也需要接受造就、裝備,成為合上帝心意的器皿,盼望眾人有這份清楚的異象,在學習時能更有領受。接著他也說明今年度教育部的事工規劃:以利戈同工培訓總共有5次,出席4次(含)以上退還報名費用;4月2日、11月18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辦理教材研習會;5月19日、10月13日是中會教育部和傳道部合辦教會建造研習會;7月中旬安排和平教會主日學觀摩;8月6日為主日學大會。

(攝影/林婉婷)

青少場次的座談由溝仔墘教會牧師周立偉主持,與會者們首先分享各自教會在青少年牧養方面遭遇的挑戰,後再互相交流經驗與建議。萬巒教會談到主日學為混齡班,成員包含幼稚園、國小和國中學生,遊戲時互動尚且良好,然說故事等教學方面就較為困難。大鵬灣教會有辦理陪讀班,分成青少年和兒童,最大的困擾是禮拜六無法聚會,因為週間有課輔班、禮拜日有主日禮拜,因此青少年們幾乎整個禮拜都已經在教會,但教會還是希望能有更多小組培育時間;另外由於地方的民間信仰氛圍濃厚,因此雖然青少年們從小接受教會陪伴、與教會關係也良好,但還是可能受到家庭和親友影響而參與民間信仰活動。

內埔教會的青少年們在升學時多到外地求學,雖然會持續參與當地教會的服事,但也使得教會必須思考本身傳承的問題;另外主日學設有少年主日學,但會內孩子較少、社區孩子較多,因此可能受家庭影響,聚會較不穩定。佳冬教會的青少團契年齡落在國中到社青,每個禮拜六有固定聚會;為配合在外地讀書者及疫情影響,去年開始同時進行線上聚會,卻也發現有些青年安逸於線上聚會,反而不願意出席實體聚會。

(攝影/林婉婷)

溝仔墘教會位於潮州、萬丹和竹田的交界,因此面臨人口流失的挑戰;目前教會固定聚會的青少年僅3位,雖然過去有辦理課輔班,但也發現社區孩子較無法融入教會團體,因此升學到國中、高中後,因為沒有累積足夠認同,較難持續建立教會生活,卻又可能受到家長要求而「不得不」到教會。考量教會能力,現階段主要聚焦培育會內青少年,社區青少年則讓他們有時間沉澱,思考自己是否願意繼續到教會。

九如教會過去青年和青少年不到10人,但經過落實MEBIG和幸福小組的帶領,現在青年、青少年成長至約40人。教會培育青年受訓成為MEBIG師資,讓年齡相近的青年、兒少們透過遊戲認識信仰、共同成長;幸福小組則讓青年、青少年也學習傳福音,發揮同儕影響力,帶領同學們到教會。為了讓青少年們也能專心參與主日禮拜,因此訓練他們要撰寫講道筆記和心得,牧師會閱讀並批改,表現出色者能夠獲得教會和家長的頒獎鼓勵。

(攝影/林婉婷)

如何讓教會青少年與社區青少年「共融」是不少與會者們深有感觸且幾經思量的議題。大鵬灣教會牧師邱靜宜分享,自己是第一代基督徒、在國中時期進入教會,當初帶領她的同學後來離開教會,然而教會裡其他信徒和長輩們的關心與陪伴,讓她願意繼續留在教會;她相信這樣的代禱和支持網絡很重要,哪怕每個人都只是付出一些,累積下來也能讓當事人感覺被關懷。

周立偉則坦言教會能力有限,有時無法兩頭兼顧,因此雖然難受,但必要時還是要有取捨;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讓青少年們能「自己選擇」要不要到教會,而不是受到家長強迫或長執期待的壓力,這樣長期下來恐怕造成反效果,使得青少年們對教會疲倦、反感;建議教會可以設定時間點,讓青少年們有段時間好好思考。

王中武直言,教會青少年與社區青少年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和價值觀影響,因此確實會有不同的表現與需要;教會可以透過共同活動,例如烤肉、露營等,藉由團體生活幫助青少年們消弭隔閡感;需要留意的是活動設計要有福音內容,這樣才能讓信仰扎根。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