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高雄煉油廠」於2015年正式關廠,目前高雄市政府正在進行汙染整治工程,未來將由台積電進駐廠區,高市府也即將在3月4日召開首次「楠梓產業園區」環評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發起「台積電要來了?高雄會發生什麼事?」系列論壇,首場邀請公部門代表談汙染整治進程和市民代表談生態公園理念,第2場邀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談楠梓產業園區的能源需求與汙染議題,活動於3月2日晚間在地公高雄辦公室進行。

延伸閱讀:【台積電進駐高雄】政府與民眾討論共好可能

環保團體監督 企業與社會共好

地公執行長李根政擔任活動主持人,開場點出因為品牌商的要求和環保團體的訴求,促使台積電成為全球首家加入RE100(百分百再生能源倡議)的半導體企業,承諾在2050年全球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事實上,環境運動確實可以促使企業改善和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例如2013年「日月光」汙染後勁溪,環保團體的監督促成《水汙染防治法》修法,也改善日月光的環境管理標準;2015年也促使將廢水排入霄裡溪的「友達」和「華映」光電廠落實零排放;李根政以這些實力指出,環保團體期待台積電設廠也能與高雄環境共好。

談到台積電進駐後的預估用電數據,台積電在高雄設廠營運後全年用電量約為33.98億千瓦,占全高雄市用電量的11%。依計畫,2025年營運前取得實際用電量需有25%是再生能源,而2050年要達到100%。

李根政強調,台積電不能只是購買綠電,而是要「自帶綠電」,因為綠電是政府與社會付出成本建設,台積電不應坐享其成,呼籲至少用電50%要來自屋頂光電。另提醒高雄市政府和台積電要共同推動「節能」;若每天節省500萬度電,每年約可省下18億度電。這個目標若以南韓首爾市之前執行「減少一座核電廠」(OLNPP)計畫的「每年16億度電」成果來看並非完全不可能。

(攝影/林婉婷)

關於廢棄物處理,李根政回顧2000年昇利化工、2014年欣瀛科技等違法將廢棄物傾倒河川造成汙染等事件,指出這些廠商是晶圓廠與半導體企業的廢棄物處理商,其中台積電雖然沒有直接法律責任,但難脫廢棄物「產源」的事實。近年來台積電有發展廢棄物回收,希望台積電未來在高雄設廠也能落實「循環經濟」。

最後他提出3項總結:再次呼籲「生態公園」應納入園區設計;推動屋頂光電和節能,帶動能源轉型,生產用水也要考量南台灣的極端氣候與缺水危機,並屆時釀成生活用水排擠等問題;產品製程要減量廢棄物並推動循環回收,以「零廢棄」為目標。

企業汙染自我揭露 承擔社會責任

邱花妹首先強調台灣是民主社會,可以談論各樣議題是很珍貴與重要的價值,不要用「出征」、而是開放「討論」公共議題。接著她回顧科學園區在台灣發展歷程:1990年代後期,電子產業的產能滿載、產業擴張,當時管理機制不足以因應發展,因此產生環境汙染與公共安全事件,也讓社會開始關注高科技產業的廢棄物、汙水排放等問題。包含2002年跨國網絡「國際責任科技運動」成立、2011年受邀到聯合國的「電子產品生命週期毒化物國際工作坊」等,顯示國際公民社會關注高科技產業汙染已經超過20年。

(攝影/林婉婷)

邱花妹分享台積電2020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帶領眾人很快瞭解其中幾項重點:在環境足跡/環境成本方面,台積電在報告中載明因生產與消耗衍生出157億環境成本,供應鏈也產生115億環境成本。在化學品/有害物質方面,台積電成立100%化學品分析,也在2020年建立質譜資料庫,掃描後發現有178種CMR物質(致癌、生殖細胞致突變性或生殖毒性物質);邱花妹建議台積電要建立明確的相關改善機制。

在用水方面,因為台灣氣候特殊性,高科技產業都很重視並發展相關技術以滿足生產用水需求;台積電研發水源回收、節約用水等管理機制。在廢棄物處理方面,高科技產業多委外處理,但有可能遇到不良處理商違法傾倒廢棄物,反而打擊企業形象;因此台積電研發「回收再利用」機制之中心,旨在盡可能減少並回收廢棄物,但還是有委託55家處理廠商;雖然台積電輔導這些廠商取得有關環保認證(IOS 14000),不過目前仍有2成廠商未取得這項基礎認證。邱花妹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持續關注。最後她重申企業進駐應是讓城市更好,也要勇於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氣候變遷與國際政治 考驗企業韌性

趙家緯從氣候變遷與企業韌性角度分享。台積電去年宣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且2030年節電累積效能達到50億度電。不過事實上,台積電在2020年成為台灣第三大宗的排碳源,占台灣總量3.6%。從數據來看,台積電2015年到2020年總用電量翻倍,導致碳排亦大幅增加,且單位產品用電量也並未達預期下降。關於台積電的淨零排放路線,是2020年至2025年先上升、2030年再下降回到2020年標準,之後逐年減少,和台灣整體持續、逐年減少的路線存在落差,恐怕也會有彌補問題。

(攝影/林婉婷)

他也說明,台積電在高雄建廠即需要有25%用電為綠電,相當於是8億度電,約是2021年高雄市光電總發電量;然台積電的綠電承諾目前沒有看到「外加性」,所以再次呼籲台積電不能只是去購買現有的綠電,而是要結合高雄本身的能源轉型政策去產生綠電。

電子業能源密集度看似低於其他耗能產業,然而台灣2015到2021年的總用電量增加330億度,電子業占其中45%、台積電又占其中20%。因此趙家緯認為主要以效率為指標且程序封閉的「能源使用評估」需要資訊公開,或許這次台積電進駐高雄能夠成為制度改革契機。

最後趙家緯談到「矽盾」需要重新定義:企業看見科技產品需求量提升,便認為晶片需求提升,然而要留意「循環經濟」趨勢,歐美國家已開始維修權立法,要求延長科技產品生命週期,這對晶片需求量會造成影響。另外地緣政治因素,歐盟、美國和日本等也開始投入半導體產業振興,希望提升自給程度,這同樣會影響台灣晶圓代工市占率;趙家緯在問答時補充,上述這些國家尚未有製造過程的能源管理策略,台灣半導體產業可以積極作為成為生產優勢,再次呼籲「能源使用評估」機制改革。

企業改善汙染 不能只是選擇

在問答與交流時間,邱花妹表示,雖然製程進步可能降低資源消耗,但整體產量擴張,可能還是會抵消這些空間,「資源是有限,不可能無限擴張。」她也強調企業不能「選擇性改善」,不能僅改善與生產要素相關的用水、用電問題並忽略廢棄物和供應鏈等議題,否則長期下來仍會與地方產生衝突。

關於企業「投資環境」的程度,邱花妹提到企業轉型需要投入更多「綠色工作」,而電子業的綠色工作不只是汙染防治,而是考量到產品生命週期的源頭、製造選用與開發,以台積電規模而言是有機會成為領頭與示範。而李根政認同邱花妹的說法,並補充最基本的綠色工作就是「外部成本內部化」,他也直言台灣人不能「什麼都要」,如歡迎台積電進駐,高雄市民同樣要付出努力,例如加裝屋頂光電或參與節能行動等。

論壇當天有與會者建議,水的議題不只是廠區用水,還要留意水源地等整體環境的轉型正義。有後勁居民擔憂,過去中油煉油廠的汙染是煙囪,而台積電進駐恐導致區域房價上漲、道路雍塞和「看不見的汙染」等等問題。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