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為台灣奉獻自己繼續努力下去
接到朋友寄來2002年2月〈李登輝導讀《衣裳哲學》〉的文稿,立刻拜讀。李前總統文中有幾句精采的感言,不但讓我聯想到最近剛讀過的兩本書:《叛道》(Rules for Radicals)和《當政治成為一種產業》(The Politics Industry),更讓我學習該如何把這兩本原作者為美國社會所寫的書,應用在台灣當今社會。
對30前開始參與主婦聯盟,因而展開生態關懷事工的我而言,導讀文中幾句話,感觸特別深刻!
其一:「我們實踐理想的地方,其實就是長期以來我們不斷跌倒、不斷埋怨狀況很差的這個地方。」我甚至相信,這應該也是許多實際參與民間團體工作者的真實體驗啊!
其二:「為人工作是神給予我們的使命。我年輕時期很相信這句話,心靈因此得到救贖。托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衣裳哲學》給予我最大的感動與啟發,就是讓我了解這樣的人生意義。也因此,我的內心得救了,並且找到生命的意義。」
其三:導讀文最末段,也應該是我們所有人的最深心願:「現在的我已經經歷年輕時代思索的過程,受到深刻的思想影響而產生『永遠的肯定』觀念,所以,我依然決心為台灣奉獻自己,繼續努力下去。」雖然只是家庭主婦,但我也希望能夠效法李前總統的榜樣,期許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台灣奉獻自己,繼續努力下去。」
書本背後的起心動念
《叛道》在作者索爾‧阿林斯基(Saul Alinsky)去世的前一年(1971年)出版。作者一生從事工會運動,組織都市貧民、教育社區,而此書正是為了讓沒有權力的人團結起來取得權力的集大成之作。中文譯本則遲至2016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前夕才出版,目的是呼籲:在選舉之外,人們擁有其他方式來行使權力。
《當政治成為一種產業》則是疫情爆發不久之後的2020年出版。兩位作者分別是2016年當選美國眾議員的凱瑟琳‧蓋爾(Katherine M. Gehl)和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他們分屬共和黨和民主黨,但兩人都曾在美軍服役。服役期間,保護祖國這個共同目標讓他們結合在一起。然而他們發現,擔任眾議員之後,只因分屬不同政黨,他們往往看起來不像同事,而更像敵人!因此他們觀察到:「現行制度的構築,為的就是分裂我們。」但他們相信,這種現象不應該發生,也不必發生!於是一起寫了這本書。
《叛道》引導躁動不安的青年運動者
《叛道》推薦序強調:「有組織的抗爭,必須是民主社會的一部分。」並指出阿林斯基的兩個態度:1.在強者與弱者利益衝突的時候,選擇站在弱者這一方;2.作者雖大量使用「革命」「戰鬥」「基進分子」等字,但事實上他提倡的是體制內改革。「越來越多年輕人深入地方、社區、弱勢團體『蹲點』,進行組織者的工作」,《叛道》就是為這樣的青年撰寫,充滿智慧與疼惜。
阿林斯基寫作的對象,是在美國1960年代湧現的許多青年運動者,他希望引導這些躁動不安的心靈,不要迷惑於絢麗的修辭或看似經典的教條,而能踏實地走上組織群眾爭取權利的正途。除了出版《叛道》之外,也與運動夥伴創立了組織者的訓練機構,1970年代之後許多著名的組織者,幾乎都受到這些機構影響。
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取得共識
阿林斯基深信:「對真正的基進分子而言,做『他自己的事』就是和眾人攜手,為眾人做有益社會的事。」他洞察到:自然的觀點肯認現實的二元性。物理的量子力學法甚至戲劇性地適用於群眾運動力學。在量子力學裡,機率的討論大幅取代因果關係。在關於群眾運動、戰術或該問題任何其他階段的討論與分析中,都不能說「如果做了這件事,那件事就會發生」。我們最多能希望達成的是,理解伴隨著某些行動而來的各種可能性。
這段論述對物理學系背景出身的我而言,第一次見識到量子力學居然可以在社運中被這樣應用,實在讓人難以置信!作者強調:所有手段中,最缺乏倫理的一種,就是不採取任何手段。因此,如果我們要累積變革的力量,就必須從我們所在之處起始,而力量與人民就在作為社會多數的中產階級之中。
當政治成為產業,誰來守護國家?
「健全的民主、長程經濟競爭力、繁榮與社會進步共享,是美國實驗的三大支柱,而今這三大支柱已經因毫無節制而遍體鱗傷。」蓋爾和波特坦承:「我們不要自欺欺人,美國正在衰落!」但他們相信,美國可不必如此!也期待:「隧道走到盡頭,終將迎來光明!」他們知道,「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政治產業轉換成為公益發聲的進步推手,而不是讓它淪為拖累民主的包袱。」
書中舉例:在2016選舉期間中,總統辯論的收視率媲美超級盃(Super Bowl)。廣告主得花美金25萬元才能買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段30秒的政治廣告。並指出,從1976至1984年,總統辯論的贊助單位「婦女選民聯盟」(League of Women Voters)不時與雙頭壟斷發生衝突。婦女選民聯盟負責人桃樂絲‧萊丁斯(Dorothy S. Ridings)提出警告:「如果未來的總統論壇純由兩大黨主導,重要的獨立或第三黨候選人想加入,將艱難得匪夷所思。」事實證明她的話沒錯。
《紐約時報》1996年9月18日一篇題為〈匡正總統辯論〉(Fixing the Presidential Debates)的社論,抨擊總統辯論委員會的決定(拒絕讓第三黨加入辯論),說:「委員會已經證明自己是兩大黨的工具,而不是美國利益的守護者。 」
當政治爛穿核心,何處得以見光明?
就在《當政治成為一種產業》出版時,全世界都忙著對抗一個可怕敵人──新冠病毒(COVID-19)。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壓低染疫曲線」。我們只能分享觀察到的三件事。首先,在這一片混亂中也見到光明──全國各地志工的無私奉獻。只是美國的制度已經爛穿了核心。其次,幾個月來讓千百萬美國人涉險的系統性失敗,更讓我們相信本書裡提出的處方非常重要。最後,這場疫病以及它的後續發展會詮釋好幾代人,但它也會重新詮釋我們的政治。讓我們攜手並進!
今日,這個機制已經運轉得滴水不漏、可靠之至,就算換了新人或新政策也改變不了現狀。也因此,「為今之計,美國必須以重整政治遊戲規則、建立健康競爭、為民眾謀福利為最高優先。」
台灣社會繼續向前行
2021年,在48天公投大戰(10月30日至12月17日)期間,我正好在閱讀《叛道》和《政治成為一種產業》。公投四個題目:重啟核四、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結果出爐之前,沒有人知道台灣人民的選擇如何。12月18日晚間答案揭曉,整體結果是不同意多於同意!作家蔡詩萍用簡短一句話表達:「執政黨大勝,國民黨慘輸!」根據他的觀察:「國民黨找不到方向感,找不到自己一路輸的關鍵因素,這才是國民黨的『敗亂』無法止血的原因!」
基本上,《當政治成為一種產業》書中所提及的「健全的民主、長程經濟競爭力、繁榮與社會進步共享」,應該不只是美國的實驗,相信也是台灣人努力想要追求的理想。我也看到,台灣社會正如《叛道》書中所描述:「越來越多年輕人,深入地方、社區、弱勢團體『蹲點』,進行組織者的工作。」因此,公投之後,我們應該繼續前進。
現代人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就像大衛面對歌利亞,我們不需要去穿國王的盔甲,而是要學習大衛,去溪邊撿五顆小石頭,做平時熟悉的事,並倚靠上主!我們祈求上主憐憫,在這次紛擾的公投落幕之後,帶領台灣在國際壓力、企業和民間需求的大環境下,設計各個利害關係人參與的正向循環制度,往2050年淨零轉型、邁向世界共好的健康、永續方向前行!
邀請所有關心台灣未來世代健康發展的朋友,提出你個人對台灣一般民眾的行動建議,在自己的社區、教會落實,邁向健全的民主、長程經濟競爭力、繁榮與社會進步共享!祈禱主祐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