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人體血液塑膠微粒新方法 專家建議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相片提供/Freepik)

【邱國榮整理報導】國外最新研究成功開發檢測人體血液塑膠微粒與含量的新方法,不過,3月28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新方法也尚未能代表實際的人體暴露狀況,而目前塑膠微粒危害健康的證據多是用細胞或動物實驗看單一種類塑膠微粒的影響,仍無法直接回答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台灣專家建議,若要更精確評估塑膠微粒在人體內的狀況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最新技術還是需要繼續發展,才能讓科學家了解更全面的人體暴露狀況。

3月24日,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在《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發布了最新研究,研究者使用特殊方法,從22位健康受試者的血液樣本中偵測出有17位樣本含有大於700奈米大小的塑膠微粒。過往雖然已有研究在人體樣本中發現塑膠微粒,但樣本很可能在實驗過程中遭到環境的塑膠微粒汙染,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找出解決方法,提供更準確的研究工具。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指出,目前雖然沒有強烈證據可證明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但此研究發現在體外細胞和小鼠實驗中,聚苯乙烯的塑膠微粒會在腎臟細胞累積,並且誘發腎臟細胞發炎。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林家驊指出,刊登在《國際環境》的此項研究沒有釐清受測人群生活中的塑膠微粒暴露狀況,尚無法代表塑膠微粒在人體血液中的實際累積狀況,雖然體外細胞實驗證實聚苯乙烯的塑膠微粒會對人體腎臟及肺臟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但是目前環境中塑膠微粒在人體的累積量還很低,不足以立即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不用過於恐慌。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羅月霞、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鄭獻仁皆指出,若要了解塑膠微粒的健康風險,需要同時考慮實驗模式是否可對應實際人體的暴露量、微粒的種類、大小、對不同器官的影響,以及暴露途徑。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裕政點出,此研究為後續釐清塑膠微粒透過血流循環到達其他組織與器官的狀況,搭起重要橋梁,但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暴露,與一般人的健康危害或毒理反應等關聯性,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