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3月22日晚間在高雄總部辦公室,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淨零改革時刻——告別空汙,刻不容緩」論壇,邀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主持,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處長蔡孟裕主講,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張豐藤、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張弘潔與談。本場論壇邀請政府、學界、環團代表,談空汙現況、近期改善策略、空汙費率修正與分配正義等議題。
蔡孟裕說明,環保署第一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自2020年執行至2024年,有四大面向、27項對策,包含國營事業設備改善、老舊柴油車與機車汰換、有害空氣汙染物(HAPs)減量協談、跨縣市合作與應變制度,現在也在針對四種天氣型態進行19處電廠降載效益評估。
而今年,除陸續預告包含《固定污染源逸散性粒狀汙染物空氣汙染防制設施管理辦法》、《半導體製造業空氣汙染管制及排放標準》等多項修正草案,也將電動公車補助標準改為營運里程和人次,鼓勵將車次安排在熱門路線;為創造電動運具友善環境,將推動競爭型補助機制以鼓勵地方政府與業者建制能源補充設施;依據《行政院環境環保署審查開發行為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增量抵換處理原則》推動空汙增量抵換機制等。
而將在2024年至2027年執行的第二期空汙防制方案,目標是全國PM2.5降至13μg/m3(微克/立方公尺)、中南部15μg/m3;臭氧八小時改善至60站次;方案八大面向將聚焦在空氣品質精準治理。也期待屆時協助地方政府制定空汙防制計畫,並有法源可以強制要求廠商配合。
關於空氣品質監測,王敏玲先引用去年1月高雄市橋頭區和嘉義縣數據,點出空汙嚴重性,並進一步談到採計測站選擇恐無法真實反映空汙實況;例如高屏地區的PM2.5採計測站是「前金站」和「美濃站」,屏東則有擴散條件極佳的「恆春站」。「達標是否就有好空氣?」王敏玲不諱言近年中南部空氣品質確實有改善,但空汙問題仍然嚴重。
她也呼籲要重視作為PM2.5和臭氧前驅物的二氧化氮(NO2)危害性,尤其這次修正草案有針對氮氧化物費率還是太寬鬆;另甲苯、二甲苯自2010年開徵至今,每公斤仍舊僅加徵新台幣5元,在使用逐漸增加的情況下,金額應有所調整。
張豐藤在回應時直言,目前空汙費率比改善成本還低,導致廠商寧願付空汙費也不願投資改善。他引用現行費率、新制費率、防治成本比較表,例如氮氧化物排放大於250公噸者的非空汙季費率每公斤12元,但大於24公噸的非空汙季防治成本(含PM2.5)就要每公斤24元。
而甲苯和二甲苯,台灣卻以沒有替代品為由而遲遲沒有調高課徵金額;但張豐藤點出,空汙費的意義本就不是贖罪券,而是要刺激廠商去改善原料與製程。事實上,在美國南加州,甲苯和二甲苯每公斤課徵金額高達新台幣121元。
張弘潔則分析兩項關於空汙費的問題:第一是金額本就不高,減排有成還能折扣;第二是對大型國營企業效果有限,主因是這些企業本就享有政府補助。接著她以兒童健康觀點談空汙治理的重要性。1歲嬰兒呼吸量是20至30歲成人的5倍,3至6歲幼兒則是成人的3倍,加上孩童代謝能力不比成人,可以想見空汙對孩童傷害更加嚴重。
依照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政府有責任修法以維護兒童健康權、生存及發展權;但目前空汙基金缺乏針對校園和孩童應用的法源保障。她解說南韓的政策作為台灣可行建議:將空汙管制納入《學校衛生法》,編列相關預算,進行室內空氣品質強制監測與改善,在空汙惡化時調整上學與放學時間等。
在問答時間,蔡孟裕認同測站選擇與空汙費率問題值得繼續討論與逐步檢討;可以確認的是費率折扣比較基準會改為「前三年」,為滾動式基準,代表廠商若想要達標取得優惠就要更加倍努力。至於針對個別汙染項目,則要從排放廠商和數量明確者先行徵收,再以基金去研究個別汙染情形與制定徵收策略。
王敏玲呼籲研究步調也盡快,因為甲苯和二甲苯使用廠商越來越多,雖然不是一級致癌物,還是對人體有害。十多年來以沒有替代物為由、加徵停留在5元,然而這十多年,台灣醫療費用已調漲多少?人體肺葉也有什麼可以替代呢?張豐藤則指出,空汙治理不是政府部門可以單方面決定,而是承受部門協調與社會因素影響;他也期待公民團體有更強烈的發聲,讓環保署有底氣和外部壓力對抗。
碳排與空汙息息相關,有民眾詢問空汙治理如何與「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結合?張弘潔認為要需要強化跨部會合作;張豐藤提醒,廠商若不願意投資減碳,在國際銷售時仍然要加重課稅,淨零趨勢預告產業轉型是必然;王敏玲拋出「汰舊是否一定要換新」和「高汙染產業是否要續留」的問題給與會者們思考。
蔡孟裕則說明,空汙治理與淨零排放大部分措施是共利,例如運具電動化、氫能與儲能設施引入等;但有些是互斥,例如廠商燒除揮發性有機氣體(VOCs)去除空汙同時卻產生二氧化碳。如何讓政策更好結合仍需要有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