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好的開始不一定是成功的一半

◎江淑文

「在蒙古的荒漠中種樹,送多功能裁縫機去柬埔寨,在非洲某國缺水地區設立電動馬達取地下水,派宣教師到東帝汶。」以上是我實際遇過的申請方案、實施中或已經結束的事工。這些方案總讓我回想多年前在國外讀多元文化教育,撰寫畢業論文時,因同學們來自多元背景且大多有工作與教學經驗,所以指導教授鼓勵我們設計可在自己國家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案,以取代純理論的論文論述。

在為期半年的設計時間中,定期與教授會面、討論時,除了我們的創意、實施的方法與流程,教授花最多時間跟我們討論最後一項的「evaluation」(評估:預計可實施的、實踐的可能性,能否後續發展,當然還包括預計的成果)。我們被鼓勵發展教案,但也在評估的這個階段被挑戰它的可行性與預估的完成度,以為指導教授在潑我們冷水。這一段磨練在我進入第二階段的職場後,成為一種提醒,經過多年迄今,無論對人生目標、工作與服事,認知到:「人應該具備理想,但是理想落實在現實生活和事工時,要評估它的可行性。」

我審核過蒙古人申請在戈壁邊緣栽種樹林的方案,待樹長成可以形成擋風的屏障。這是很好的想法,但是也要提醒申請方案者,必須提出配套的灌溉系統,或是可以找到耐旱與寒、努力扎根的樹種。申請者對家鄉有一個美麗的規劃,畫出藍圖,但是這個圖像後續必須禁得起大自然和歲月的考驗!

拜訪柬埔寨某個機構時,看到10幾部堆積在角落、生鏽、結蜘蛛網的縫紉機,機構負責人不好意思的解釋,一開始當它們運送到時,確實給當地婦女帶來就業訓練的契機,但是陸續出現維修、更換小零件的問題,柬埔寨國內沒有技術人員支援、沒有零件維修,以致這些先進的機器只好停擺,就業訓練方案也終止。反而是另一個利用傳統技術與織布機生產的絲製品順利量產,品質穩定,改善培訓婦女的經濟狀況。而送到非洲的抽水機也遇到一樣的問題。所以為何在2008年緬甸風災帶救援物資去時,他們列出手電筒這個需求時,我會費盡苦心在台灣找到利用手握發電的手電筒,而不是使用電池那一種。在無水、電、商店的鄉下,要去哪裡補充電池?

一個立意良好的方案,讓人有一股熱血想馬上去推動。但是,有時候要等一下,評估一下,考量現實的情境!熱情、理想是啟動服事的開關,催生事工;慎重與深思是讓事工得以延續、落實的關鍵!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