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埔教會鐵馬行 認識地方文史故事

(相片提供/海埔教會)

【林婉婷高雄報導】「1910年的海埔地,無人認識真上帝,猴精藉機來擾亂,逼咱信主得平安。」位在高雄市湖內區的高雄中會海埔教會,已有113年歷史,歷史悠久的教會與社區有哪些故事等著人們去認識?4月4日、5日,海埔教會教育部舉辦「埔爾摩斯2.0-湖內傳說,對決鐵馬」活動,邀請社區朋友與弟兄姊妹透過團體走訪與導覽更認識家鄉。這次活動有組家庭、親子同行,參與者有長者、成人、青年、青少年,最年輕還有學齡前幼童。

(攝影/林婉婷)

4日活動開始,眾人先透過團康認識彼此,也彌補不同世代與會者距離感;接著以支援前線遊戲,提醒與會者們和同工們確認是否已預備防曬、遮陽、飲用水、安全帽等騎行必備用品。另為幫助與會者對湖內發展和海埔教會設立過程有初步暸解,教會特別邀請曾任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的退休教授溫振華專講,接著以說書與短劇方式回顧設教歷史。

(攝影/林婉婷)

溫振華帶著眾人探討二層行溪(二仁溪)的西拉雅族新港社群和漢人的分布與活動軌跡、發生在此流域的反清起義事件「朱一貴事件」、蔗糖產業的興起等,也點出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流行西方樣式建築,後連帶影響到台灣,因此湖內地區部分老宅有「希臘柱」。從族群、產業、社會事件到建築風格的表現,湖內地區可謂是整部台灣史的縮影。

(攝影/林婉婷)

而海埔教會的設立,與「猴精作亂」有關。當時有位農夫身體欠安,宰殺飼養多年的猴子來補身,但此後家庭紛亂、參與宰殺的旁人也患病,於是將猴子立為金身祭拜。人們向猴精求藥、問事,猴精竟捉弄居民、影響家畜,甚至縱火和傷人;直到基督徒盧助表示相信耶穌能避免猴精搗亂之苦,受害民眾也確實在基督信仰裡找到平安,使得福音更加傳播開來。

(攝影/林婉婷)

歷史逾百年的海埔教會曾發生幾件大事,包含威權時期的草尖事件,和近年宮廟衝撞第三代禮拜堂事件。本次鐵馬活動行程第一站就是「海埔教會第三代禮拜堂」,此禮拜堂為信徒們忠心執行儲蓄計劃、籌措基金後建立,於1952年動工、隔年完工。

延伸閱讀:

陣頭衝海埔 廟方致歉賠償轉做公益

反省感恩 不同宗教和好典範

(相片提供/海埔教會)

4日行程還有「劉家古厝」;劉氏為開墾海埔的始祖,曾開設碾米廠,此次眾人前往欣賞古樸花磚。前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曾在課堂上向學生回憶,自己幼年時父親帶著他搭竹筏到劉家村、前往海埔教會對面訪友;由此可以得知劉家村為當時水陸交通停靠站,也能想像魚塭與稻作兼具的鄉野風光。

(相片提供/海埔教會)

除了上述兩處,4日行程還有曬鹽槍樓;5日則在海埔教會牧師劉世春祝禱後,出發前往石函口圳,以及二層行舊橋、湖內國中數位機會中心(DOC)教室、蘇家古厝、麥比拉生命園區;其中,蘇家古厝是大戶人家的子孫共同建造,佔地逾千坪;蘇家人曾抵抗日軍,然難敵專業軍隊;在巴克禮牧師、宋忠堅牧師等人度過二層行溪與乃木將軍會面的前一晚,乃木將軍就住在古厝內,軍隊也駐紮過一陣才離開。行程最後眾人回到教會,劉牧師帶領大家回顧兩日行程與頒發證書。

(相片提供/海埔教會)

事實上,「湖內傳說,對決鐵馬」活動在3年前就開始醞釀,誠如湖內國中學生劉耕豪在自己的心得裡分享:「想不到我所生活的地方,有不為人知的歷史,如果我沒來可能永遠都不知道。」為年輕世代帶來啟發是活動宗旨。活動主責蔡秀美長老在活動後分享期許,願這片鄉土歷史能夠讓下一代和更多人暸解,「湖內在歷史脈絡中不曾缺席。這片土地孕育著阮,讓阮試試用上帝視角好好讚嘆:這一切都是好的。」她感謝學員的熱情、志工團的努力,期許還有機會繼續探尋,讓年輕人在湖內扎根、茁壯。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