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痲瘋病傳奇──去殖民化與歷史正義的再商榷(上)

達米盎神父1995年獲宣福禮,2005年被譽為是「最偉大的比利時人」,2009年獲得封聖。聖安東尼教堂成為他的紀念教堂,常年展出他的生平事蹟。

文圖◉陳文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

達米盎神父(Father Damien),不僅是19世紀末痲瘋病大流行時期的傳奇人物,更是比利時人心中的驕傲,他是少有的在逝世後被教廷封聖的神父。然而,他的生平事蹟──自願守在遭隔離的莫洛凱島照顧痲瘋病患者起居,最終自己染上世紀之疫──近來卻捲入殖民與去殖民歷史爭議之中。

2020年,美國眾議員、波多黎各裔的天主教政治人物歐加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批評,達米盎神父雕像得以代表夏威夷州,陳列在華盛頓國家雕像館(National Statuary Hall),是「白人至上主義」作祟的結果。此言引發美歐二地譁然。

1969年夏威夷選出達米盎神父為該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並請藝術家用原住民的風格來再現他的風采。

台灣教會流傳的達米盎

對於發生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島嶼夏威夷的事件,台灣人所知甚少;然而,台灣其實也有出版社出版了兩本有關達米盎的書籍。2009年,天主教光啟社與中國痲瘋病協會翻譯並出版了《栽在水旁的一棵樹──痲瘋病人之福:達米盎神父》。隨後,馬重芳與上智出版重新編譯,於2016年出版了《痲瘋病人的使徒──達米盎神父》一書,並同時發行了DVD《聖達米盎──痲瘋病人的使徒》。此外,《新使者》雜誌第170期刊登了一篇由台東基督教醫院醫師劉漢鼎所撰寫的文章〈「愛,直到成傷 Love, until It Hurts.」──達米安神父的故事〉。

在這些出版品中,描繪了一位英雄般的殉道者,達米盎不畏風險親自為病患洗浴包紮,身體力行「照顧苦難中的弱小,就是做在主身上」的信念。與此相對照,當地原住民王國在疫情治理方面顯得無能,因此決定將痲瘋病患者移送到莫洛凱島上的一個半島型聚落──卡勞帕帕(Kalaupapa),讓患者與世隔離,任其自生自滅。

一段真假未定的插曲──海上丟包事件,卻被當成史實宣傳開來。敘事煞有介事地說:「一艘載有痲瘋病患者的補給船靠近岸邊,船長以風浪太大為由,不讓痲瘋病患乘小船上岸,反而直接開槍逼痲瘋病患跳海,自己游上岸。達米盎聽到消息,不顧自己已經麻痺的雙腿,奮力衝下山。當他們一行人到海灘上時,卻發現許多痲瘋病患已經溺斃。」

殖民化與去殖民化的歷史爭議

范德荊克海德(Caitlinn Van der Jonckheyd)在2022年質疑,上述故事是否是穿鑿附會的假消息。這源自於1881年載送22名病患的名為沃里克號(Warwick)的船隻,在近海處讓病患自行下海泅游上岸的事件,唯一的史料依據是達米盎寫給主教的信件,信中提到有些人抵達,其中有兩個垂死,「一個,一小時之後,死在我的懷中,他全身濕透已有兩天。另一個則在泅水時溺斃。」在這封信中,他先談論要造一間房子,夾敘了這兩句之後,便要求主教為其祈禱。然而,僅憑這樣簡單的交代,實難推知兩人的真正死因究竟是疾病、風雨還是游水。一些當時生活在卡勞帕帕的人在其後十數年間曾表示,沒有人曾經被從甲板上拋落海中。

以上病患被逼跳海的情節起源於比利時作家艾尼可(Hilde Eynikel)於1991年的專著《莫洛凱──達米盎神父的故事》(Molokai: The Story of Father Damien)。艾尼可的研究受到不少批評,耶穌與馬利亞聖心修會(Congregation of the Sacred Hearts of Jesus and Mary)神父布里昂(Edouard Brion)也出版過多部關於達米盎的著作,指出艾尼可的記述有很多不正確之處,如人名、日期錯誤,甚至杜撰一些不存在的情節。例如,她記述的一些對話根本無出處:「每個章節都列出了一些資料來源,但未註明引用出處或頁數。這使得追查該書所謂的事實變得極為困難。」無奈後來許多作者未進一步查證,只依據艾尼可的版本改寫,以訛傳訛,伊于胡底。

達米盎基金會在魯汶成立了記念館,相關史料及文物相當完備,除了有常設的展覽和專門解說外,並與相關大專院校有教學合作計畫。

另一位傳記作者布恩(Rubon Boon),現為魯汶達米盎基金會(Damien Foundation)志工,他在一篇論文中的受訪表示,泅水上岸可能是當時常見的做法,並無惡意。為了查證此事真偽,卡勞帕帕的住民組成的非政府組織Ka ‘Ohana O Kalaupapa進行特別研究,明確指出這件事並非事實。「那是夏威夷政府,國王、王后和海員都是夏威夷人,他們是最不會害怕這種病的……在風浪大時,船隻有時會儘可能靠近岸邊,人們必須游水上岸,但絕無相隔甚遠就遭丟下船被迫泅泳的事。他們不會這樣做。」

達米盎基金會成立於1954年,原名「達米盎行動:達米盎之友」(Les amis du père Damien),起初旨在為其他地區的痲瘋病患籌募救援基金。隨著痲瘋病大流行結束,組織的業務擴及至其他疫病患者,並在亞非國家如印度、柬埔寨、剛果和奈及利亞等設有工作據點。基金會主要募款活動和對象在比利時,達米盎的比利時出身本是絕佳的宣傳重點。然而,近年來基金會有意改名,一方面是因為越來越少本地人了解達米盎的事蹟,另一方面則與其所處時代的殖民地印象有關。遭捏造的「海上丟包」事件無形中強化了西方殖民主義對原住民野蠻的刻板印象,因此受到質疑。

達米盎神父的遺體自1936年重新安葬在比利時聖安東尼教堂的地下室。

目前,達米盎基金會的出版品已刪除「海上丟包」的敘事,並在相關參訪活動中強調要理解達米盎的生平事蹟,需要從多重觀點出發,特別是原住民的視野。同時,達米盎基金會肯定卡勞帕帕痲瘋病患及其親友在協助安置並爭取醫療、社會及法律權益上的貢獻。他們當中更多的是自己努力作生命的鬥士,爭取設置病院及廢除隔離法,而非陷入霍布斯無政府狀態的「法外之徒」,或自此一蹶不振只顧縱情聲色的「魯蛇」。 (待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